农业昆虫学家曾省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

作者:金松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10-24

  曾省又名曾省之,是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和我国运用生物防治害虫的先驱者之一。1931年至1935年,他先后任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9月经“整理”后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和国立山大农学院院长,为学校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建设发展、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第一个源头(海边生物学)的形成,以及服务青岛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国外留学归国后受聘国立青大

  1899年,曾省出生于浙江瑞安,3岁时父亲病逝,家境中衰,不得不随母亲和哥哥弟弟一起寄居外祖父家,靠其周济生活。

  瑞安县立中学毕业后,曾省投考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转入国立东南大学生物学系任助教,同时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秉志教授补习必修课程,于1924年获该校理学学士学位。1928年10月,经秉志等推荐,曾省得到中华文化基金资助,前往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攻读昆虫学、寄生虫学和真菌学博士学位。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又转赴瑞士暖狭登大学寄生物研究院作研究。

  1931年9月,曾省应国立青大校长杨振声之聘,到校任生物学系教授,后兼任生物学系首任主任。

  曾省受聘到校,中间也费了一番周折。这从杨振声校长1931年5月4日在学校总理纪念周集会上的演讲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今日大学多而人材少之中国,每系能请到一二好教授,便是千难万难。……又如生物系教授,我们第一年因无适当教授,仅请一专任讲师,自开办以来,无日不在物色中。上几月请一在法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而北平研究院又与之争。请一在瑞士研究生物者,而文化基金委员会又有继续其津贻之说暂不能归。”

  杨振声校长提到的“在瑞士研究生物者”就是曾省。

  之后不久,校刊以《曾省先生复电应聘为生物学系教授》为题报道说:“本校前拟聘请现在瑞士之生物学专家,曾省先生,为生物学系教授,接洽已略有成议。旋以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尚欲补助曾君继续研究,因之曾君回国之意未定。现接基金会总干事任鸿隽先生来函,赞成曾君回国研究,本校当即去电,再申前议,已得曾君复电应聘矣。”

  值得一提的是,曾省到校半年多以后,他的里昂大学博士校友张玺,也就是杨振声校长提到的“在法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于1932年4月以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的身份,受聘为国立青大生物学系兼任讲师(后为兼任教授),定期来校讲授海洋学等课程。

长系期间教学和科研取向海洋

  中国近代生物教学早在19世纪90年代即萌芽。1893年成立于湖北武昌的自强学堂,格致科即设有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但生物科学教育真正起步是在民国成立以后。

  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国内不少高校已经设立生物学系,如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等五所公立高校生物学系“设备较为完善”“又有专家任教授”,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光华大学等私立高校,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福州协和大学等教会高校也都设有生物学系。一些学术团体也成立了生物研究机构,比较著名的如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等,在学术上亦斩获不俗。

  国立青大生物学系成立较晚,首次招考一年级学生仅6人,购置书籍仪器2000余元,师资力量、学生数量和经费设备等均逊于其他高校生物学系。作为长校人的杨振声对此自然了然于胸,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决定利用青岛临海天然地理优势,创设发展海边生物学。1930年9月20日,在国立青大正式成立开学典礼和校长宣誓就职典礼上,杨振声校长开宗明义提出:“青岛近临东海,海边生物种类丰富,于此设立海边生物学最适宜。”后来又作进一步阐述:若能利用青岛地理位置优势创设海边生物学,那么中外研究海边生物学的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如此则(国立)青大将为海边生物学研究之中心矣”。1931年夏,学校更是明确提出生物学系的“新计画”就是“以海滨生物为研究中心”。

  如果说杨振声是国立青大设立海边生物学这张蓝图的擘画者的话,那曾省无疑就是这张蓝图的忠实践行者。

  在生物学系,曾省除进行昆虫和寄生虫等研究外,更是与本系师生一道聚焦海滨生物研究,采取系列举措来强化和发展海边生物学,为国立青大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植入海洋基因,凸显海洋特色——

引进包括知名海洋学者在内的师资。发展规划确定以后,师资就是决定因素。继张玺(海洋软体动物和原索动物研究学者)受聘为生物学系兼任教授后,曾省会同学校陆续延聘刘咸(人类学学者)、喻兆琦(我国第一位从事虾类分类研究的学者)、段续川(植物学学者)、左景烈(植物学学者)等知名学者,以专任或兼任方式执教生物学系,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主持制定生物学系学程纲要,添设涉海课程。《国立青岛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度)》所载“生物学系学程纲要”中添设了“藻学”和“海洋学”:藻学课程专论海水、淡水各种藻类植物之形态、生活史及分类,注重青岛附近各地藻类的采集、保存及研究;海洋学课程则讲授海洋的成分、分布,海洋的物理与化学性,特别注重海洋与动植物的关系。其中,海洋学课程的参考书目有:James Johnstone所著A Study of the Oceans,Daniel所著Animal Life in the Sea。1933年上半年的生物学系学程中,除继续设置藻学和海洋学两门涉海课程外,又添设鱼学课程,该课程专讲山东半岛所产海水鱼淡水鱼之分类,且涉及渔法和养殖法。

  重视生物标本尤其是海洋生物标本采集和调查研究。曾省认为标本除了用于科研,还可以做科普展览之用。他应聘到校当月的中旬,就带领本系师生赴青岛湛山海滨开展第一次海洋生物采集调查,采得海葵、海藻等若干,并于当日下午返校后将标本整理完毕。他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与假期随本系教师一同去海滨采集动植物标本,平时每两周前往胶州湾内外采集一次;春假暑假则分组出发,往北到龙口、烟台、威海等处,往南至台州、厦门、海南岛等一带采集,获得丰富的标本,“为各校所未有”。1932年夏,他亲自率学生前往山东半岛北部各海口采集,历时两个月采集大量海洋生物标本。他还与彼时正在法国的同门喻兆琦先生联系,将法国巴黎博物馆研究并且已经定名的产于山东半岛的20余种蟹类标本,寄赠国立青大生物学系保存,作研究和教学之用。1933年5月25日,曾省与张玺以及学校师生共9人赴青岛水灵山岛与竹岔岛一带调查渔业情况为改进渔业作准备,并采集标本和渔具,归来写成《水灵山岛与竹岔岛之渔业概况》一文。

  注重学生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的养成,师生涉海研究收获颇丰。曾省倡导本系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各授以题目,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研究。他要求每名大一学生就个人所好选择一项科研题目,跟随一位教师开展一些初步的科学研究,借以养成学术兴趣,培养科研能力。1931年10月2日,他在系内主导设立学术组织——生物学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学术演讲活动。同年10月18日,曾省在生物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青岛之渔业》的报告,在翌年2月29日举行的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上又作题为《海洋原生动物》的演讲;本系学生张奎斗、肖庆恒等先后在学术讨论会上作《青岛之鲨鱼》《青岛之软体动物》《八带鱼之调查》等海洋生物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1932年,生物学系师生在青岛海滨发现两种新海洋生物:一种是蟹,被命名为“杨振声蟹”,此蟹原种记发表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沈嘉瑞先生所著的《中国蟹志》上;另外一种是鱼,被命名为“曾省鱼”,其原种记发表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刊上。1933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科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所刊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系师生的17篇学术文章中,生物学系学生写的就有4篇,其中3篇关于海洋生物研究。这一时期求学国立青大和国立山大生物学系的学生中,何均、张奎斗、高哲生、刘萃杰、曲漱蕙、庄孝僡等日后都成为生物学界(包括海洋生物领域)知名学者。

  凡此种种,彰显了曾省执教和长系期间生物学系教学和研究的海洋取向。1932年秋,校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撰文指出:“本校生物学系去岁工作,几全注意于海产之动植物。”

  国立山大复校后,在追溯抗战全面爆发前生物学系的八年(1930—1937)办学概况时如是记述:前四年为“生物学系之建设时期”,“教员方面,除教课为其应负之责任外,大部精力,均集中于学术之研究,工作可分二部,一为海洋生物,一为昆虫生物与寄生虫,前者当生物学系创办之初,即注意采集,良以材料之搜集,为研究之初步工作也。……至寄生虫之研究,则多属食用海水鱼之寄生虫”。

参与筹建三所海洋生物研究所

  在国立山大执教时期,曾省积极主导或者参与三所校内外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筹建:国立山大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和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经曾省等积极筹备,1933年春,国立山大在青岛崂山沙子口设立海滨生物研究所,后来聘请喻兆琦和沈嘉瑞两位教授为研究员,他以生物学系主任职兼研究所主任。研究所由生物学系派员常驻,主要在夏季(尤其暑期)以全系之力从事海滨生物研究。海滨生物研究所的成立,为生物学系专注海洋生物研究做好了平台建设。

  但学校拨付经费的不足使得该研究所难以有所作为。1933年秋辞去生物学系主任、专任研究所主任的曾省,与继任生物学系主任一职、同为国立东南大学校友的刘咸一起,先后向老师胡先骕、秉志等写信求助,请他们从中斡旋,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请款”,但均未成功。秉志1933年10月10日回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难处:“唯志所处地位较难说辞,为每年此间向该会请求继续补助,并望其增加。以毫无实力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已得其补助每年五万元,在任(鸿隽)、孙(洪芬)及该会中人皆视为竭欢尽忠,今又为他处请求,恐难发生效力。”因上述原因,国立山大海滨生物研究所“成绩不大”。

  1934年7月,由国立山大生物学系首先发起,联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中华海产生物学会、青岛观象台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筹措研究经费的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成立,所址设在国立山大生物学系,在青岛水族馆分设研究室。曾省担任研究所委员会常务委员一职,研究所主任则由生物学系主任刘咸兼任。是年暑期,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来青岛参加研究交流,一时盛况空前。张玺的《胶州湾内动物分布之观察》,以及曾呈奎关于藻类的诸多论著,就是其时研究成果之一部。但1934年暑期过后,由于经费难以落实,且无专人负责,该研究所遂告停顿。

  1935年4月10日,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已是国立山大农学院院长的曾省应邀以会员身份参会,向大会提交“请教育部通令各大学生物学系每年暑假派学生考察海产生物”之提案,获大会决议通过,并移交中国动物学会办理。成立大会经讨论择定在青岛、定海、烟台、厦门四地各设一处海洋学研究场,其中,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位于青岛莱阳路海滨公园(今青岛市鲁迅公园)内,与青岛水族馆相邻,由青岛观象台和国立山大共同负责筹建。曾省代表学校参与具体筹划事宜。1936年8月12日,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举行奠基仪式,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国立山大代理校长林济青等悉数到场。同年12月25日,在青岛观象台举行的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代表会议上,曾省与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青岛观象台台长兼水族馆馆长蒋丙然、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玺等23位生物学界知名学者被公推为候选理事,不过,此时曾省已转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1938年1月,随着日军从海上登陆,青岛再度沦陷。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建筑亦被日军占据,一切陷于停滞。

  曾省在学术上主攻昆虫学、寄生虫学和真菌学,但他执教国立青大后却入乡随俗“由陆入海”,将主要研究兴趣和视角投向海洋。1933年,他在一篇学术文章结论部分中的表述,或许可以作为他“入海”的一个最恰切的注脚:

  “研究海洋生物,不仅对于科学有所贡献,且能开发富源,供给人民生活上必需之物。……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自成立以来,对于此项工作,努力进行,不遗余力。近复组织海滨生物研究所,希与国内各大学及研究机关通力合作,藉收众擎易举之效。从此发展迅速,蔚然大观,则美国之胡斯浩(Woods Hole)意大利之纳布尔(Naple)将不得专美于前也。……研究海洋生物,不仅为生物学家应尽之责,乃谋水产事业发展者所当提倡之事也。”

转任农学院长服务农业和社会

  1934年夏,国立山大在济南正式成立农学院,重点研究与推广新农业技术,培养本省所需之农业人才。曾省受聘为院长,并于同年7月7日起在济南办公。

  对于曾省出任农学院院长,有文献称他“兴趣于农,立志务农”。结合曾省的出身和家人的职业志趣等来看,这种说法较为合理:他生于耕读之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目睹农业生产之落后,深谙农民生活之困苦,自幼萌发改变农业技术落后状态之愿望;兄弟三人除兄长曾约专事教学外,他与弟弟曾勉都终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曾勉是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柑桔学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首任所长。

  就任院长后,曾省非常注重在全省农村地区和有关涉农企业推广新农业技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山东是农业大省,棉花种植范围较广。为有效服务山东棉农,曾省于1934年夏农学院成立之初,与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中央棉产改进所合办山东省棉虫研究所,并兼任研究所主任一职。研究所设总所于农学院内,并在高唐县和高密县设立分所,专事棉虫防治之研究。同年秋,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因葡萄园发生病虫害导致减产,前来请求农学院专家给予防治指导,双方为此签订合作协议。同年冬,莱阳省立乡村师范学校也因为莱阳梨遭虫害导致减产,谋求与农学院合作共同研究防治办法。曾省应邀偕本院专家一道前往莱阳举办讲习会,传授梨树栽培、修剪技术和包袋方法,以及梨树赤星病的防治方法等。这次下乡服务活动持续八天。其间,曾省还在莱阳乡师学校作题为《乡村教育与农学院之关系》的报告。

  另外,农学院设立了果品贮藏所,开展时令水果保鲜贮藏试验,俟技术成熟后向全省果农、果商推广,以助推农村经济;设立养牛场,饲养荷兰公牛母牛,生产牛奶,进行炼乳之试验,以图促进本省畜牧业之发展。曾省本人于1934年10月赴潍县、坊子等一带考察烟草种植业情况,指导当地烟农防治病虫害、烤烟厂改良工序,归来撰就《鲁省烟业概况》一文发表在《大公报(天津)》。

  曾省长院期间,农学院新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服务农民等“工作情形”受到社会知名人士和农业专家的高度评价。1935年5月,农学院驻地附近济南七里铺、新甸、祝甸、朱家庄等村庄的村民种植的黄瓜因为天气亢旱遭遇蚜虫之灾,导致黄瓜不结果,无奈求助农学院。农学院专家试制成功驱虫效果显著的“烟草除虫菊肥皂剂”后,免费分发给村民,每日前来领取除虫药剂的村民有五六十人之多。这一幕恰为来院参观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在邹平)院长梁漱溟先生和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兼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家声先生等所目睹,他们“以该院为农民谋实际利益,及一切工作情形,咸赞扬不止”。

  早在任生物学系主任时,曾省就注重将专业研究与服务当地农民结合起来。1932年八九月间,青岛李村一带梨树暴发赤星病,加上虫害泛滥,造成果实严重减产,仅为丰年产量十分之一,由此造成90万元左右的损失。曾省对此非常重视,除每个星期日亲自到该地搜集病理标本作研究材料外,还着手拟定梨树赤星病调查大纲分发各乡村小学就地调查,并编制梨树赤星病防治浅说。生物学系还特地在学校花园空地上制作10多个饲虫箱,用于观察记录农业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研究驱除和防治虫害的方法。

  农学院成立后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办学经费不足。因为经费问题,农学院拟设之农艺学系、园艺学系和病虫害学系始终未能招生,直到1934年12月才录取15名学员,举办了一期冬季农业训练班。

  1935年6月,因经费短缺和校舍等问题,农学院一度被迫停办。同年秋,任鸿隽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力邀曾省担任该校教授兼农学院院长。不久,曾省辞去国立山大教职,于9月取道南京飞赴四川,从此离开山东。后来一度入鄂工作。

  1959年,曾省奉调从湖北入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上取得开创性成果:从异地引入大红瓢虫,建立人工自然种群获得成功,为我国国内天敌异地引种开创典范;分离出杀螟杆菌,并应用于水稻生产,为害虫防治开辟了新途径;将家畜寄生虫的防治方法移植到柞蚕寄生蝇的防治上,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他在小麦吸浆虫等防治的研究方面也有较深造诣,在学术界较有影响。

文章作者:金松

文章来源:第2228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3年10月20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