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需要美育赋能。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美育发展新篇章,8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路径研究调查实践队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开展苗族织锦技艺专项调研,探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执笔绘出“文化+美育”的新时代画卷。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坐拥绿水青山,文化资源丰富,苗族人民世代定居在此。苗族织锦技艺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已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苗族织锦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其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机遇。
为探究苗族织锦技艺融入学校美育情况,调研队首先来到卡乌小学。通过采访卡乌小学校长杨子江,调研队了解到卡乌小学的学生多为苗族,从小就浸润在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许多学生渴望成为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
为响应“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传承苗族织锦技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卡乌小学开课程、设阵地、置器材、引人才,整合美育资源,全方位助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美育载体、发挥美育价值、服务美育发展。杨子江校长衷心希望学生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在时代舞台上讲述少数民族故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在杨校长的引荐下,调研队采访到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传承人文胜兰,解锁苗族织锦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文胜兰从事苗族织锦技艺已30余年,曾获“民族刺绣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她向调研队介绍,苗族织锦技艺发挥着传承祖辈文化,延续苗族语言,提供精神滋养的重要作用,祖祖辈辈代代传承,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文化象征。
据悉,苗族织锦的制作需要经历染色、纺线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制作一件苗族织锦手工艺品必须有极强的耐心与细心。织锦成品手感轻柔,纹样丰富,充分展现绣娘们的心灵手巧与劳动智慧。但如今,由于工艺精细复杂、现代观念转变等,苗族织锦技艺面临着传承危机。
文胜兰告诉调研队,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县城里一条街的全部门面都是专门给织锦传承人来制作、销售苗族织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更成为群众增收创富的利器,推动当地的“非遗经济”发展。
文胜兰向调研队讲述了自己与美育的故事。在当地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空闲时她会到学校亲自教学生们如何制作苗族织锦,提供持续性、精准性的指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实践美学,以美育为手段助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随着教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和杨校长一样,文胜兰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不断走出大山之际,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带出去,传下去。
调研队以苗族织锦技艺为主题进行采访调研后,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美育价值和文化内涵,并转化为美育实践,精心设计打造美育课程,服务乡村美育发展。团队成员在实践之中锻炼专业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振兴、乡村振兴贡献青春之力。
中国海洋大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路径研究调查实践队作为中央文明办三局、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招募遴选的“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立足麻江乡土,依托乡村美育,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为美育新模式的探索播散希望的种子,把美的画笔交到乡村学子手中,让美的追求在这片土地上绽放。
通讯员:吴天然 图:吴宇彤 姜知雨 吴凌希
编辑:王奎国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