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不慎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12月26日正居家与病毒抗争,发烧烧得迷迷糊糊之际,在微信朋友圈看见在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工作的王建花博士发了一条动态“李老师,一路走好!”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向学校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老师们问询,得到了令人悲痛的消息:我们敬爱的李庆忠院士在2022年12月26日上午10点10分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我与李庆忠院士的相识源于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4年我们部门承接了李庆忠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项目负责人是张永胜老师,团队成员是新闻中心同事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以及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的老师们。根据分工,我负责院士传记的撰写,所以有机会与李院士交流,听他讲述一路成长、求学和为国找油的心路历程,那些动人的故事,都记录在《寄情水际砂石间:李庆忠传》中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有几件小事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与同事们交流时,还经常会提起,也体现了李院士的精神风格和处世特点。
2015年4月,我和同事去涿州看望李院士和他的夫人梁枫老师,顺便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访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我们专门挑选了几本石油领域的人物传记送给他,说以后我们写出来的传记也是这样的。第二天我们再去他家的时候,他说,你们送我的几本书我大体翻了下,有的有错误,表述不严谨,事实不是那样的,我准备认真读一下,把错的地方标出来,给出版社和作者写信。我们赶紧打圆场,这么厚的书难免有出错的地方,而且毕竟很多事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考证可能不仔细,您老人家就别为这事耗费精力了,多保重身体。一旁的梁老师也劝他,不要多管闲事。李院士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我们聊了点别的,赶紧把话题岔开。最终,他到底给没给人家写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不敢问,担心一问又唤起他的记忆。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便能折射出李院士较真、严谨的品格。
2015年教师节,我们项目组的同事去李院士的家中看望他,祝他和梁老师教师节快乐。看到我们到来,两位老人十分高兴,在沙发上拿着影集、对着照片给我们讲了好多。李院士还讲了一件有趣的事。他在五四广场遛弯,累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休息,这时候过来一位路人,说:“这位老汉,你有六十多了吧。你这身体杠杠滴!”讲到这儿,85岁的李院士开怀大笑。是呀,也可能是那位路人看走了眼,也许是路人有智慧,夸赞别人年轻总是好的,何况让李院士一下年轻了20岁。“杠杠滴”3个字,李院士重复了好多次。中午,两位老人热情的请我们吃饭,他们说,请你们吃肯德基,结账时,梁老师坚决不让我们付钱。其实,生活中的李院士非常的热心、可爱、可亲。
2016年我们的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结题答辩。依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即使项目结题验收了,也要继续跟踪院士的学术研究情况,有新的成果及时汇总整理。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和李院士保持着联系,通过他的助手童思友教授了解他的身体情况和学术进展。我们谋划着,找机会再对他作一次深入的采访。可是,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后来他身体不好,赴京治疗,我们始终未能再见面。直至,听闻李院士逝世的噩耗。
李院士1952年参加工作,今年正好是他从事科教工作70周年。70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历经艰难曲折,矢志不移,为国找油,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相继发现,书写了新中国石油事业的传奇,创造了世界石油物探史上的奇迹,他的汗马功劳和崇高精神也将永远为后世铭记。
李院士一路走好。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