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历史源头追溯与七十周年校庆

作者:魏世江来源:校史办公室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10-06

校史源头追溯至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

1994年春季刚开学,在3月3日的党委常委会上,研究审议学校本年度工作计划,确定把校庆工作纳入其中[1]。之后发布的《青岛海洋大学一九九四年工作要点》,虽未作专条表述,但明确提出要举办校庆活动。这里的“校庆”,其含义应是指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庆祝活动。很自然地,追溯校史源头至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青岛海洋大学动议追溯校史源头,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决定的。

首先,基于校园变迁和学科继承的史实。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北半部分,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政府准予私立青岛大学的永久校址[2],南京国民政府筹备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时最基础的条件,再经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两个时期后,由山东海洋学院完整地继承下来。另外,山东大学在青岛这个校园30年的办学历史中,涉海学科的发展脉络清晰,成效明显,为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创设了学科基础、专业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连续性。校园的完整继承和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是学校溯源的核心要素。

其次,学校动议追溯校史源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始,尤其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后,“文化大革命”前建立的一些高等学校便组织力量编写校史。至1993年底,已有近 30所高校先后出版了校史或史稿[3]。其中的部分高校还上延建校历史,包括几所著名大学。如山东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设立的山东大学堂[4],天津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津海关道盛宣怀1895年创建的北洋西学学堂(翌年改称北洋大学堂[5]),上海交通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盛宣怀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6]。这些大学校史溯源之所以得到认可,其主要依据便是校园变迁和学科发展的继承关系。足见,这两点是一所大学沿革一脉相承、办学一以贯之的不争之证。不仅如此,还有不少高校举办了隆重的校庆纪念活动,藉此来增强师生凝聚力,加强校友认同感,扩大社会知名度。不可否认,此种风气的一时之盛,也成为学校要办七十年校庆的动因之一。

还有,学校动议追溯校史源头亦有不可忽视的内部氛围。据知情人回忆,自1990年起,不断有教师和干部谈论,呼吁学校将办学源头追溯至1924年。时任党委副书记的冯瑞龙教授回忆:

我记得在这(1994年3月)之前,几位校领导曾在非正式场合议论过此事,而且不止一次。大致的意思是:当时已有不少委属高校搞了校庆,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有的高校还把校史往前延伸了,如山东大学追溯至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在青岛这么多年办学就在这个校园里,海大和山大的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我们应该以校园史为主要依据往前延伸[7]。……

应该说,这段话反映了海大人的共同看法。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学校追溯校史源头的正当性、正确性。

1993年6月15日,学校成立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秦启仁副校长任组长[8],着手校史溯源的论证和校庆筹划。这项工作先期重点是搜集史料,以校园变迁为主要依据,以涉海学科为脉络,以人员关系转换的关联性为支撑,来追溯校史源头至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中期则沿着两条路径推进,一是与国家教委保持沟通,就怎样进行论证取得指导;二是在校内外宣传,向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说清楚校史溯源和举办七十年校庆的意义。后期则是协助论证、按规定要求报备和推进校庆筹备工作。

1994年6月17日,国家教委办公厅电话通知:“关于你校七十年校庆事,需请有关方面专家论证[9]。”此前的3月,校办主任刘龙太教授遵校领导安排,赴北京向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陈小娅汇报学校拟举办七十年校庆事。她明确以告:上延学校历史是个学术问题,必须经专家论证才行。这个电话一方面是表明上级主管部门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督促学校抓紧进行论证。

6月23日,根据上述要求,刘龙太主任专程赴上海,向国家教委指定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朱有瓛及其副手钱曼倩副教授提交了校史资料。这些材料有《山东大学大事记(1901-1990)》《山东大学校史资料(2)》[10]和学校的一份材料,大体内容是校史简述、建校以来的重要成就和学校现状。7月6 日,两位专家给出了评审意见:

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史,在查阅了《山东大学大事记》和《山东大学校史资料》以后,我们认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史,从1959年向前追溯至1924年10月私立青岛大学成立是可以的,理由有二:

1.根据史料记载,现青岛海洋大学校舍是继承了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校舍的。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办,选用了俾斯麦兵营作校址(现青岛鱼山路5号)。1928年该校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济南的旧省立山东大学以外,同时收用私立青岛大学校产。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成立。1932年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8年因战乱停办。1946年复校。直至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济南,校址由山东海洋学院——现青岛海洋大学继承至今。这是一座老校舍,打上了时代烙印,是值得保存和纪念的校园文化遗产。

2.现青岛海洋大学与国立青岛大学在专业学科上有前后连续的关系。据史料所述,国立青岛大学设文、理两学院,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学三系;理学院下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1931年当时担任校长的杨振声,针对青岛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条件,主张创设海边生物学,并意欲将青大办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即外国学者,欲知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青大求之。”(《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二期)。杨振声校长早就预言青岛海洋学发展的前景。1934年山大农学院成立,农学院院长曾省等8人发起组建青岛海洋生物所。1946年农学院内设有水产学系。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理学院规划设置海洋学系,附设海洋研究所。1952年院系调整中,厦门大学海洋系部分教师调入山大,山大海洋学系正式成立。1958年山大搬迁至济南,而水产、海洋两系留青岛原校址。1959年扩建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改校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为国内外所瞩目。可见,海洋专业源远流长,不是1959年建立海洋学院才有的[11]

7月13日,根据校领导与陈小娅主任再次电话沟通的结果,学校又派副校长冯瑞龙和刘龙太主任,到国家教委向直属司副司长温纯汇报了华东师大两位专家的论证意见,重申了学校举办七十周年校庆的诉求。按照温纯副司长的指定,又将校史资料送达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宋恩荣研究员,请他们予以评审[12]。为慎重起见,郭、宋两位专家于25-26日来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据时任党委宣传部部长袁宗久教授和刘龙太主任回忆,专家们参观了海大校园,重点考察了水产馆、“一多楼”、海洋馆、地质馆、科学馆、化学馆和原图书馆楼(现铭史楼),还利用晚上召开了一个校史座谈会[13]。此次青岛之行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先后给出了正式的评审意见。

郭齐家教授《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庆纪念日的审定意见》:

青岛海洋大学是1988年1月由国家教委批准更名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其前身是山东海洋学院(1959.3),再前身是山东大学(1949.6),再前身是国立山东大学(1932.7),再前身是国立青岛大学(1930.5),最后上溯到私立青岛大学(1924.10.25)。这种上溯是有根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

究其历史,青岛海洋大学不仅在办学地址、校舍及生活空间上继承了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的全部房舍及部分校产,而且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与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与山东大学迁校之前有着自然的历史联系,在办学传统、校风学风等方面,也受其前身的重要影响,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历史渊源。

现将青岛海洋大学校庆纪念日定为1924年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成立之时,是合情合理的,历史资料是充足的。我赞成这个意见,并衷心祝贺青岛海洋大学成立七十周年。在迎接校庆七十周年之际,敬望总结经验、检验成果、继承传统、迎接挑战,把青岛海洋大学办成国内第一流、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名牌大学[14]

宋恩荣研究员《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史源头的论证意见》:

将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源头确定为1924年10月25日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我以为是适宜的。对此,我发表以下三点意见:

1.从历史沿革的发展线索来看,青岛海洋大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说从1930年至1959年间,今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与今山东大学的校史有过29年(实为30年,作者注)的共同发展的历史(包括抗战期间的1938年至1945年校产保管委员会时期),或者可以说前者是包容在后者主体之中发展的。但从追溯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角度看,我们也应当承认海大与山大的校史,“起不同源,今不同果”。

山东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1年设立在济南的山东大学堂。青岛海大其源头则是成立于1924年10月设在青岛的私立青岛大学。这两所高等学府当时在山东并存,为山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前导作用。到1928年时,由于时局变化(主要是军阀混战,争夺山东地盘与政权),两校办学都遇到了困难而分别相继停办。时贤蔡元培等先生,深为齐鲁大地高等教育事业的受挫而忧虑,因而积极倡议恢复大计。当时的教育部决定于 1930年在青岛原私立青大原址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并收用二校校产。此时国立青大可以看作是原省立山东大学与原私立青岛大学合二为一的结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山东省委决定山东大学迁往济南。第一、二梯队迁济形成济南部分,而留在青岛小鱼山校址的海洋、水产、地质等专业即青岛部分就地继续办学。1959年3月,在山大(青岛部分)的基础上组成山东海洋学院,至此,海洋学院脱离山大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青岛海大与山东大学一分为二的过程。

2.从专业方向与办学特色来看,1958年第一、二梯队的迁济,标志着山大二种不同专业方向的分道扬镳。济南部分带走了以文史哲等骨干专业而逐渐发展为门类齐全的全国性的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而青岛部分则以原山大海洋相关专业为基础发展为我国唯一的海洋研究与教学为特色的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从专业方向上讲,仅仅追溯至山大成立是不够的。应往上溯至1930年合二为一时期的国立青大。当时的校长杨振声先生首倡筹建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系主任曾省先生也积极倡导。在校系两级的倡导下,海洋生物方面的教师实力不断壮大,有关研究逐渐凸现。如1931年校生物学会举行学术演讲会10次,讲题中涉及青岛之渔业、青岛之鲨鱼、海洋原生物、八带鱼调查;1933年山大成立海滨生物学研究所;至 1936年时,建成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海藻学研究室、鱼类饲养及标本陈列室、海洋生物研究一时兴盛,为日后的海洋专业方向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从校址校舍校产以及人事等方面,今天的青岛海大与当时的私立青大、国立青大都是有直接承继的关系。

3.还有一点需要说清的是,在海大与山大校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二段停办“断线”的问题——即私立青大与省立山东大学在1928至1930年间的停办与1938年至1945年间山大的停办。对于这种“断线”现象,我以为这是在政局动荡与外来侵略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特殊时期的教育应变过程。停办促成了日后山东高等学校事业的更大发展。第一阶段私立青大与省立山大的停办,导致了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与1932年改名国立山大,1938年国立山大停办,学生转入中央大学等校,组成国立山东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辗转于四川万县与重庆牛角沱等地。这是当时教育大规模西迁的组成部分。抗战胜利后,在教育复员的过程中,国立山东大学于1946年得以在青岛原址复校。这一时期的“断线”,实质上是非常时期调整保持民族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应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西迁内地大后方的各高校组成了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校,使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各地高校人员与学科有了相互交流、融合促进的机会。应当看到,战后山东高校的重建与发展,也颇得力于这种学术的嫁接。一大批成绩、学养卓越的学者在战后高教复员中来到山东从教,为山东高教注入了活力。因此,“断线”不应当成为今天青岛海大与山东大学“续源”的困难与问题。[15]

7月27日,根据四位专家的结论,学校向国家教委呈送《关于我校七十年校史专家论证工作情况汇报》[16],按隶属关系和规定程序正式作了报备。至此,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源头是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的论证工作结束,10月25日为校庆纪念日亦随之而定。

青岛海洋大学校史溯源所折射出的深刻意义在于:对一所高校而言,在处理学术问题时或在学术管理上,应当具有规则意识,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说来,我校校史源头追溯显示出了以下特征:

首先,体现了权威性。青岛海洋大学校史溯源,由学校提出申请,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专家进行评审,体现了程序合规、政府主导这样一种权威性。国家教委指定的评审专家来自不同城市、不同的学术机构:朱有瓛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四辑)》;郭齐家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著有《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和《简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修订本)》;宋恩荣研究员,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他们皆为我国教育史、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均寓于各自的评审意见之中,体现了学术上的权威性。

其次,凸显了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海大历史变迁及其因果关系上。郭齐家说:撰写学校历史沿革,关键是写清楚学校变迁中的衔接关系、继承关系;表现出教师、学生等人员的传承关系;专业学科前后的存续关系等等。……青岛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山东海洋学院(1959.3),再前身是山东大学(1949.6),再前身是国立山东大学(1932.7),再前身是国立青岛大学(1930.5),最后上溯到私立青岛大学(1924.10.25)。这种上溯是有根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究其历史,青岛海洋大学不仅在办学地址、校舍及生活空间上继承了私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的全部房舍及部分校产,而且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与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与山东大学迁校之前有着自然的历史联系,在办学传统、校风学风等方面,也受前身的重要影响,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历史渊源。宋恩荣说:将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源头确立为1924年10 月25日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我认为是适宜的。今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史与今山东大学的校史有过29年(实为 30年。作者注)的共同发展的历史。……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于1930年在青岛原私立青大原址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并收用二校校产。此时国立青大可以当作是原省立山东大学与私立青岛大学合二为一的结果。……1958年,山东省委决定山东大学迁往济南,第一、二梯队西迁成为济南部分,而留在青岛的海洋、水产、地质等专业即青岛部分就地继续办学,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青岛海大与山东大学一分为二的过程。又说:从专业方向上讲,应往上溯至1930年合二为一时期的国立青大。当时的校长杨振声倡导筹建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系主任曾省先生也积极倡导。在校系两级倡导下,海洋生物方面的教师实力不断壮大,有关研究逐渐凸现。……另外,从校址和校产以及人事等方面,今天的青岛海大与当时的私立青大、国立青大都有着直接继承的关系[17]

综上可见,四位专家一致的评审结果与证据链之间,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完全符合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给予“历史”一词的定义:“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18]”,充分彰显了他们的评审结论之科学性。

最后,体现整体继承性。关于人事关系的承继,据《山东大学教职员工调济、留青综合统计表》[19]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员工931人,其中教学人员419人,包括教授44人、副教授32人、讲师76人、教员及助教267 人,教辅人员、职员和工人512人。迁去济南的57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2.0%;留在青岛的353人,占总数的38.0%。迁往济南的教学人员257人,占教学人员总数的61.3%;留在青岛的162人,占38.7%。迁济和留青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分别为7:3、5:5、8:2。全校在校学生共计2864人(含越南留学生14人),其中留在青岛的有592人,占学生总数的21%。留青师生的“身份”,无一例外由“山大人”成为了“海院人”,符合高校校史溯源核心要素之一的整体继承性原则[20]。他们中不乏代表性人物,如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高云昌留下主持中共山东大学(青岛)委员会的工作,是随后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第一任党委副书记。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最为典型,那就是赵太侔先生。他是国立青大教授、教务长,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海洋学院的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由“国立青大人”成为了“海院人”。赵先生在海大园工作、生活了近30年,是这一历史阶段学校沿革、人事关系传承的亲历者。

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整体继承性,青岛海洋大学校史溯源的说服力便不言而喻了。

还有一个细节不应该被忽略。论证专家的评审意见显示,青岛海洋大学提供给他们的史料,主要是山东大学档案馆和校史编委会编撰的《山东大学大事记(1901-1990)》《山东大学史》和《山东大学校史资料》。从变迁史角度看,不论是形势所迫、历史必然,抑或是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山东大学与青岛海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长达30年的共同期是客观事实。共同期内的历史资料自然是相同的,也应当被共享。这一点,1998年两校就以官方名义、正式文本予以了确认[21]。而从校史溯源角度看,应该说具有典型的他者论证特征,比起自己编撰史料进行源头求证,更具客观性,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补强了说服力。

随着校史溯源的落定,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便快马加鞭,有序推进。

隆重庆祝建校七十周年

1994年,是青岛海洋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民国时期,学校于年荒世乱中艰难图存,尽其在我;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时通运泰中发愤蹈厉,矢志图强。为祖国培养了22900多名毕业生,他们中英才辈出,建功立业于各行各业,尤其在海洋科技与教育领域,很多人成为栋梁之材和领军人物。学校在服务于祖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海洋事业兴盛的进程中,贡献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智力成果,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1993年底,学校有8个学院、21个系(部)、3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研究所(中心、室);一艘2500吨级的“东方红”号海洋实习调查船;教职工总数189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61名、教授131名、副教授231名;在校学生7338名,其中博士生56名、硕士生216名、本科生4432名,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生2634名[22];学校占地967.2亩(含浮山校区),建筑面积20894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25506册、中外文期刊1962种[23]

作为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开创者和改革开放时代振兴海洋事业的排头兵,青岛海洋大学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省市和海洋界的大力支持,七十周年校庆也同样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至10月24日,学校先后收到国家教委、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80多个部门、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发来的贺信贺电,陆续收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岚清、姜春云、宋健和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同志的题词[24]

这些题词蕴含着国家和山东省领导对学校的殷殷期盼,指明了海大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是对正走在改革发展爬坡路上的海大人一种莫大的激励!

10月25日,庆祝青岛海洋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大会在青岛市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市长俞正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崔惟琳,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曾呈奎,国家教委学生司司长王炽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李文鹤,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炳岳,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在茂,青岛市委副书记徐长聚,海军北海舰队副政委、少将张铭,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政委、少将李光林,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少将亢正浩,以及国内外来宾、高校代表和师生代表近千人出席。

庆祝大会由副校长秦启仁主持。当党委副书记王元忠刚读完党和国家领导人、山东省主要领导的题词时,会场上掌声雷动,反响热烈。俞正声、王炽昌、崔惟琳分别致辞,他们充分肯定学校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促进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海洋、水产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俞正声说,青岛海洋大学建校七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充分发挥海洋、水产学科的特色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海洋、水产事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青岛是国家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全国六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像青岛这样一个国际知名的开放城市,理应有海大这样一所重点大学,青岛市一定会在各个方面尽力支持海大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青岛海洋大学已被列入国家教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校,实行双重领导,这是改革办学体制的一项新举措,必将会推动海洋大学早日进入“211工程”计划[25]。王炽昌代表国家教委热烈祝贺海大建校七十周年,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开发、内部管理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很高声誉、极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并希望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创新的业绩[26]。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善璐、韩国群山大学总长代表朴钟大分别代表国内外高校致辞,表达对学校七十年校庆的祝愿和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愿望。

校长兼代理党委书记管华诗代表学校做题为《团结起来,为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青岛海洋大学而奋斗》的讲话。首先,他向给予学校支持与帮助的各级政府、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表达诚挚谢忱,向在各历史时期奠基铺路、孜孜奉献的历届校领导、老一辈科学家、老教师、老员工致以诚挚敬意。其次,简略回顾了学校1924年创立,几经变迁,图存图强的不平凡历史。第三,从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校办产业发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综述了建校七十年来的主要成就。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目标,讲话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把学校建成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27]。自此开始,“创办一流大学”就成为了海大人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内在动力和奋斗目标。

校庆期间,校内彩旗飘扬,校容焕然,氛围浓厚,喜迎八方宾朋。史料显示,全校共接待国内外来宾及校友1220余人,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美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十几个国家。举办了水产养殖、海洋药物两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各院系举办了51场学术报告会,交流论文310多篇,参会者2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对海大校庆活动做了报道[28]。由于时间集中,密集度高,显著提升了青岛海洋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校庆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成功。

作者: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编委会副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第2185期(2022年10月5日)

注释:

[1]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DQ11-4

[2]《准青岛兵营拨作校址案》存山东省档案馆,卷号:J101-01-21

[3]涂上飊等著《大学校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成就、特点、不足与建议》,载王杰主编《学府史论》第155页,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4]山东大学档案馆编《山东大学大事记(1901-1990)》第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5]天津大学校史编撰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第21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6]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一卷序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中国海洋大学“口述史”资料(三)

[8](93)海大内人字76号文件,档号:HD-1993-RS-615

[9]《关于我校七十周年校史专家论证工作情况汇报》档号:HD-1994-XZ11-16-1

[10][11]朱有瓛、钱曼倩《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校庆纪念日论证意见》档号:HD-1994-XZ11-16-3

[12]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ZLZ11-16-1

[13]中国海洋大学2020“口述”资料(二)

[14]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6-3

[15]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6-4

[16]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6-1

[17]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6-4

[18]吕思勉著《中国通史(上)》,第16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19]《山东大学教职工调济、留青综合统计表》,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Y-1959-DB-008

[20]刘海峰著《关于中国高校建校时间溯源标准的初步意见》,载王杰主编《学府史论》第7页,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21]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8-XZ18-6

[22]据《青岛海洋大学综合统计报表》,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3-XD326

[23]据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1993年馆藏统计表.档号:HD-1993-TS-31

[24]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SWZH-25~30.

[25]俞正声:《在庆祝青岛海洋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青岛海洋大学报》,1994年11月1日

[26]王炽昌:《在庆祝青岛海洋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青岛海洋大学报》,1994年11月1 日

[27]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5-49

[28]校庆办:《青岛海洋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总结》,存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档号:HD-1994-XZ11-15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