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砺洗九十载 春华秋实谱华章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1-26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沿革图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8月。当时,直系要员高恩洪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在士绅刘子山、孙广钦等倡议和支持下,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学校实行董事会制,高恩洪出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校务受到严重影响。校董会推举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北伐战争结束后,北方局面较为稳定。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光埙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在济南筹建国立山东大学。

  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作家杨振声为校长,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组织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杨振声校长以“惩之学生爱国锐气受挫,顺之则校纪国法无系”为由,请求辞职,教育部挽留无效,准予辞职。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学校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6年,学校的省助经费受到地方实力派克扣,校长赵太侔愤而辞职,由林济青代理校长职务。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到1945年,学校实际上处于停办状态。

  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1946年春,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的国立山大,系科设置作了较大调整,新增设了农学(含水产)、医学、地学等学科;办学规模再次扩大,设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计有15个系,其中新成立了水产、地质矿产、农艺、园艺、电机工程等5个系;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燮林、杨肇燫、刘遵宪、何作霖、童第周、曾呈奎、朱树屏、王普、郭贻诚、沈福彭等应聘执教。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8月,校长赵太侔去职,由理学院院长丁西林(丁燮林)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务。不久,华岗接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此时,增加了政治、艺术2个直属系,使学校形成了5个学院、18个系、2个研究所的格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3年,根据高教部指示,天津市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设备并入水产系。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由此,学校步入了在曲折中不断开创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新阶段。

  在山东海洋学院酝酿成立及筹建过程中,学校将原物理海洋专业改为海洋水文专业,后又将其中的气象组扩建为海洋气象专业,系名定为海洋水文气象系。另外,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质地貌系。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了海洋地质系,进一步充实了学校海洋学科的力量。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学校各项事业均遭受严重损失。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1988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由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在各项事业恢复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对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至1988年,学校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由1983年的7∶3调整为3∶7,实现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为学校再次迈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后,学校的改革更加深入,发展更加迅速。1994年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并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成为“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一个成功典范,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特色范例”。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形势逼人。学校决策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率先举起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全力促成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海大,学校由此跻身国家“985工程”,为在新世纪初叶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以此为契机,以近80年建设与发展的骄人成就为基础,2002年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历史新征程。

  沧桑砺洗九十载,春华秋实谱华章。建校九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十余万名栋梁之才。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南海守礁、海浪预报、海水养殖浪潮迭起、蓝色经济蓬勃发展……这其中无不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遍布神州,远及寰宇,在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励精图治,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声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组成。建校九十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与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道路,谱写了一曲奋斗不懈、发展壮大的蓝色华章。

文章来源:第1862期 《中国海洋大学报》(2014年10月13日)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赵奚赟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