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校训确定始末

作者:纪玉洪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1-15

2003年6月6日,王蒙先生在逸夫馆题写校训

“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此乃《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作注解中的一句。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校门或崂山校区南门,抬头可见各有一块醒目的“校训石”立于“公见之地”,上书八个大字: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这个校训确立的时间是2003年。之前学校的校训是: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1991年9月15 日出版的《青岛海洋大学报》在报眼位置首次刊出了该校训,“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符合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6年入选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后,海洋大学驶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项工作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国内外交流亦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不少校外人士、校友、客座教授和学校的教师、干部,在不同场合都提到应该重新审视学校的校训”,以便使其更加凸显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更加富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2000年10月下旬,学校以“得分最高,建设最好”的优异成绩胜利通过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当年入校检查的评估专家组组长、山东工程学院原院长许万敬教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到了海大就感觉到一种精神。”10月23日,许万敬教授接受了校报学生记者的专访,他在回答对迎检晚会印象的提问时说:“我感觉它体现了一种海大精神。”并欣然题词:“走近海大,研究海大,学习海大。”这里学习、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指“海大精神”。在25日的总结会上他又讲到:“可以说(海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了凝聚力,增强了向心力,我把它称为海大现象,我们认为这个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田建国也在总结会上把海大校园文明建设高度概括为“海大现象”和“海大精神”。

2000年11月2日第451期《青岛海洋大学报》头版头条载文:《发扬成绩 再接再厉 学校召开巩固校园文明建设成果会》,管华诗校长在10月30日召开的这个会上指出:“本次校园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是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增光添彩的一笔,我们要认真总结‘海大现象’。”同期校报三版刊发了王宣民的专栏文章《让海大精神光耀校园》。

2000年12月1日下午,学校隆重召开了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工作表彰大会。学校党委书记冯瑞龙在讲话中说:“省高校检查组在对我校的检查意见中,提出了一个‘海大现象’,省高工委田建国同志更是概括了‘海大精神’。当时听起来似乎受之有愧,觉得都是外面的专家和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但是,仔细想想,尤其是回顾几十年来海大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当我们把视角对准广大的为海大发展作出默默奉献、无私奉献的师生员工的时候,我想‘海大现象’是存在的,‘海大精神’正蕴含在其中。这也是我们今天急需总结和提炼的,是我们海大的一笔无形的、也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由此,全校上下一场关于“海大精神”的讨论广泛展开。到2001年3月的时候,结合山东省委高校工委部署的“21世纪大学精神”的讨论,为使关于“海大精神”的讨论更加深入,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魏世江在充分吸纳了各方面意见后,经过反复推敲、凝练,把“海大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即: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理念和博大胸襟,崇德守朴、求真务实的人文追求和科学态度,上下齐心、锲而不舍的团队精神和坚韧毅力,心系国运、探索不已的优良传统和进取精神。2001年5月30日,学校召开了关于“21世纪大学精神”和“海大精神”讨论情况的专题会议,会上公布了这个关于“海大精神”的概括性表述,魏世江在会上对这个概括性表述作了说明(魏世江《关于“海大精神”》一文刊发于2001年6月7日第476期《青岛海洋大学报》上)。

正是在关于“海大精神”讨论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层和有关部门同时也在考虑重拟校训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酝酿,到2001年5月时初步确定“海纳百川,至人至德”为新校训方案。这一校训的提出者魏世江在关于“21世纪大学精神”和“海大精神”讨论情况的专题会议上就校训的出处、内涵、引申意义作了解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在教师、干部和学生中认同程度不断提高,有些院系、单位已在一些活动和一些场合开始使用。但是,大家对“海纳百川”高度认同,对“至人至德”则在给予较高评价的同时,意见分歧较大。由于一直没有更好的方案提出,新校训迟迟无法确定下来。

2003年春天,已经受聘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管华诗校长邀请下来到青岛,住在海大浮山校区“作家楼”,潜心进行文学创作。出于对王蒙先生这位中国当代文坛大师级人物崇高人格和深厚学识的景仰,学校领导决定请王蒙先生拟写新校训。5月的一天,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魏世江受管华诗校长的委托,前往王蒙先生寓所。他向王蒙先生说明了来意,并详细介绍了海大校训的历史演变情况,同他共同探讨了拟写新校训的原则性意见。王蒙先生欣然接受了“任务”,并答应请在校讲课的海大客座教授严家炎先生也考虑校训方案的拟定事宜。其后的一个多月,由于“非典”的缘故,王蒙先生一直住在青岛,他在进行紧张的文学创作的同时,花了很大的心思来思考、拟写海大新校训。

2003年6月6日上午,管华诗校长在逸夫馆八角厅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讨论新校训事宜。王蒙先生作了主题发言,他在简单评论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厦门大学“海纳百川 止于至善”的校训后说,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我们更应该使用“海纳百川”这四个字。在此基础上,王蒙先生提出了三个方案,他重点对“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个方案作了分析,对这个方案的用典出处和原义,用在校训中的引申义及逻辑关系、平仄照应等给出了深入而详细的说明。严家炎先生随后发言,对王蒙先生的方案表示赞同,同时认为先前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的方案也比较好。他认为校训不能追求太强的实用性而应该保留一些崇高的理想性在内,因为它更多地体现着这个学校的精神鼓励和召唤作用。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海纳百川,至刚至柔”。与会者在听取了两位先生的发言后,对这几个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王蒙先生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方案和“海大精神”一脉相承,体现出海大人的胸襟和魄力,体现了学校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同意以此作为新的校训方案。应管华诗校长的邀请,王蒙先生当场挥毫泼墨题写了“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的条幅。

会后,根据管华诗校长的布置,党委宣传部部长魏世江把“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新校训方案加上注释后下发给全校各单位进行讨论,很快取得了广泛的赞同。

“海纳百川”出处有三:1.《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海,天池也,此纳百川者。”3.林则徐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气度、胸怀之宽广。喻指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园,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物在内的各路英才,能采纳来自社会各界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

“取则”出自【晋】陆机《文赋·序》:“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意思是说,比照着斧子砍伐木材制作斧柄,斧柄样子(标准)就呈现在眼前。【宋】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取,这里用其选择、探求之意;则,这里指法则、规则、规律。取则,是指干事情、做学问要有所分析、综合,探求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法则、规则,又不能因循守旧,拘泥于条规之中。

“行远”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说的是君子求学之道 :欲达远大目标,必定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

“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精神,又能够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取则行远”作为校训后半句,与前半句“海纳百川”有着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八个字平仄照应也较好。

经三届三次教代会代表团团长会议讨论通过后,2003年9月8日,学校下发通知,正式公布“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为中国海洋大学新校训。至此,新校训得以正式确定。

2004年8月,学校为迎接80华诞,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资助在鱼山校区风致园设置了一块“校训石”。2008年3月,伴随着崂山校区行远楼的启用,学校又在楼前广场立上了一块“校训石”。两块“校训石”均为王蒙先生题字。“校训石”像一座灯塔,时时照亮着海大人前行的路。

201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喜迎建校95周年之际,第7期《海大文化小客厅》推出了《海大校训故事》专题,邀请王蒙先生、于志刚校长畅谈了校训构思的过程,阐释了校训深刻的内涵。

王蒙先生说:用“海纳百川”这个词作校训没有疑问,因为咱们是“海大”,这个词很正面很积极,又代表改革开放、兼收并蓄、善于学习,这是第一步。但是不能光容纳了、学习了、汲取了就算完了,还要在“百川”之中有衡量、有鉴别、有消化、有综合,实际就是寻找一个规律,寻找一个真理,这很容易想起一个词就是“取法”,而“行远”出自《中庸》,就是说走很远的路也要从脚底下开始迈步。“取法行远”四个字中三个是仄声,念着不舒服,“取则”和“取法”的意思很接近,可以互相替代。“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对学校来说是挺好的一个话,“百川”包括着咱们的传统文化,包括着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文化,也包括着人的各种灵感、不同人的见解,“取则”就是能够找到它的规则、找到它的规律、找到它的真理,“行远”就是一步一步走下去,所以就选择了这个。“这个校训能被大家所接受我也很高兴。”王蒙先生还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角度剖析了这个校训更深刻的内涵。

在交谈中,王蒙先生提到2003年管华诗校长专门召开座谈会一事时,本期“小客厅”主持人、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说:我当年作为校办文字秘书在现场做记录,特别期待一个好的校训诞生,严家炎先生也出席了会议,他提出的“海纳百川,至刚至柔”也不错,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体现,您提出了三个方案,最后提出的方案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我当时一听,感觉特别好,管校长当时很兴奋,这我印象特别深。陈鷟部长还评析到:“取则行远”分开了有根基,组合在一起是创新,而且还简单明了,利于传播。

“这个校训棒极了!”交谈中,于志刚校长赞道。他说:“海纳百川”呈现的是一种“不拒涓流、虚怀若谷”的姿态和胸怀;“取则行远”是一个“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且里面既含有目标的高远,又有行动,跟“海大精神”很契合,我特别喜欢这四个字,这是点睛之笔,太精辟了。于志刚校长还高度评价了这个校训对学校文化建设和事业发展的贡献。他说,这个校训得到了师生员工和校友非常高的认同,大家觉得它不是简单的几个词的提出来,它很好地刻画了学校已有的精神、文化。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校宗旨“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和这个“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的校训已经成为海大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统领其它的。从这个校训确定以来,回头看学校的事业发展是有脉络的,有精、气、神的,说明校训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国海大人的血脉。

新校训既为校内师生所认可,也受到校外人士的推崇。文圣常院士特别喜欢这个校训,98岁时他以这八个字为头作了八个词“海大有容、纳贤礼士、百舸扬帆、川流不息、取经求法、则明理析、行云流水、远无不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把他喜欢的校训刻成篆刻出版了一本书,其中就有海大校训;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来校考察工作时,用规整的毛笔字书写了这个校训。陈鷟部长在“小客厅”一一展示、解读了这三件瑰宝。

文章作者:纪玉洪

文章来源:第2149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1年10月28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