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渔业海洋学注重于气候学、海洋学及渔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当今的热点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为我国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与远洋渔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进渔业海洋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海洋学实验室于2021年11月20至21日举办了第五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相关专家共同发起,也是渔业海洋学实验室继2018年后第二次承办此研讨会。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模式。会议邀请了4位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汇报,另设6个专题论坛,共计38个专题汇报。会期两天,总计汇报时长超过16小时。近400人参加此次会议,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200人。参会人员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东海、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0余家单位。
会议伊始,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回顾了历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并对本次会议作了简短介绍。中国海洋大学陈显尧教授作了题为“海洋年代际变异的特征、机制及其影响”的主题汇报,系统阐述了年代际及多年代际气候变化模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研究员作题为了“生态环境变化与渔业资源的遥感探讨”的主题汇报,全面阐明了“风泵”理论及其在解释南海海洋系统变化中的适用性。海南大学谢松光教授作了题为”鱼类早期资源补充过程——河流与海洋的比较”的主题汇报,详细讲述了鱼类早期资源补充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比了淡水与海洋鱼类早期补充过程的差异,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构想。上海交通大学曹玲研究员作了题为“蓝色食物评估”的主题汇报,强调了蓝色食物在保障水产品蛋白质供给及相关从业者生计中的重要性,突出了保护、管理政策制定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题汇报涵盖了当今气候、海洋及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为渔业海洋学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的6个专题论坛分别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头足类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渔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重要渔业资源生活史与补充过程”“极地生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海洋渔业遥感与大数据”及“渔业海洋学相关前沿热点”。汇报的内容涉及气候环境变化、物理海洋过程、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种群、早期补充过程、卫星遥感技术、保护管理政策等众多研究领域,隶属于气候学、海洋学、生物学、渔业资源学、大数据科学等诸多学科,体现了渔业海洋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研究聚焦河口、近海、大洋、极地等从局地到全球的多个空间尺度。研究涵盖早期生活史、栖息地变动、渔场变化、种群动态及资源长期特征等多个时间尺度。多样的时空尺度为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交叉的机会。在共计38个专题汇报中,超过半数是由博士后、在读研究生完,充分体现了渔业海洋学研讨会致力于促进青年学者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研思想的宗旨,并展现了渔业海洋学研究方向巨大的发展潜力。
会议最后,中国海洋大学田永军教授进行总结发言,点明本次会议对中国渔业海洋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意义,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并对渔业海洋学研讨会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展望与建议。
本届会议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人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有助于了解和加深渔业海洋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为我国的渔业、海洋等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引领和建议。
通讯员:马舒扬
编辑:张雨梦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