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先生学术演讲“永远的文学”在我校召开

作者:胡永春来源:文学与xin'wen'chuan'bo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0-10-10 字号:

王蒙先生发表演讲

本站讯 10月9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秋韵墨意”王蒙先生系列学术活动在崂山校区正式拉开帷幕,“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首席驻校作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为大家作题为“永远的文学”学术演讲。

王蒙先生结合他的阅读经历和创作经验,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和思考,阐释了文学之于生活、之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王蒙先生中学时期喜爱的作品,王蒙先生介绍道,鲁迅先生在文中从现实到梦境再到现实的循环,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美景的抒写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感动。在讲到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时,王蒙先生提到,“别来无恙”这个词经常让他感动到潸然泪下,《史记》中的一句“范叔,无恙乎?”让原本对贾原恨之入骨的范雎感受到了“故人之意”,让这仇恨在世事沧桑中淡化了许多;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兵败后败逃华容道,被关公逮个正着的时候,一句“将军,别来无恙乎?”让关公想起当初的情义不禁泪流满面,继而放了曹操。一句“别来无恙”,道尽文学之魅。王蒙先生旁征博引,用一个个生动的示例为现场听众讲述文学的力量。

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对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有人预言文学会衰落,小说会消亡,但王蒙先生并没有对文学创作持悲观态度。他指出,“文学,一定是长久而永远的”。王蒙先生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符号,是对思维的预设、前置和延伸发展,语言的特色和综合性,在文字的种种表现下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因此,好的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人性化、人情化、心灵化的存在,是思维的艺术,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感受,它经得住时间的筛选,文学是永远的。

王蒙先生表示,古今中外,文学无不展示出它的巨大力量,它集中、强烈、长久地展现出人生百态,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在文学创作的棱镜中总能折射出时代生活的影子,但语言符号的构成,和现实世界又不完全相同,它不仅仅是一个影像,更加进了作家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忧虑、爱和恨等复杂情感。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丰富性,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的世界,具有无限包容性和不可代替性,是影像、实物无法替代的,好的文学作品能优化、陶醉人们的精神。

王蒙先生还讲到,今年国庆假期,武汉黄鹤楼景区人气爆棚,这也是文学的功劳,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文学创作,在时代的洪流中亘古流传,建筑的黄鹤楼超不过诗歌中的黄鹤楼。由此可见,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人们的考量,印在书卷上的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演讲最后,王蒙先生和同学们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就现场听众提问的音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小说《笑的风》传达的思想、坚守文学的人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下生存、“海”的意象对他的创作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解答。王蒙先生富有深意的回答,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不能被代替的,文学是能够守护住的,未来更是有无限希望的。

王蒙先生答学生问

著名资深媒体人、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编辑主任、王蒙先生夫人单三娅老师,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中国小说协会副会长、著名作家、诗人何向阳女士,著名作家、教授、《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春燕女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科幻童话作家霞子女士,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局二级巡视员兼老领导服务处宁敏处长,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以及全校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演讲。


通讯员:胡永春 杨若槿


编辑:屈璞睿

责任编辑:屈璞睿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