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青岛“海洋攻势”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日报》重点报道|服务青岛“海洋攻势”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作者:田辉来源:青岛日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19-10-24 字号:

  【编者按】适逢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如火如荼之际,中国海洋大学迎来建校95周年,为进一步提升名校与名城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办好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建设好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坚决打赢“海洋攻势”中国海洋大学攻坚战,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0月24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在要闻版刊发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署名文章《服务青岛“海洋攻势”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转发全文如下:

  当前,青岛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生于斯,长于斯,强于斯的中国海洋大学理应是重要的参与者。中国海洋大学责无旁贷,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海洋科教领域的深厚积淀和遍布全球的校友优势,积极参与到“海洋攻势”炸碉堡、攻山头的战斗中去,为坚决打赢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六场硬仗,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海洋名城,把青岛这个山东发展的龙头昂起来助力添彩。

打一场攻坚胜仗

  中国海洋大学深度参与青岛“海洋攻势”,要找准着力点,真正有所作为,实现大学对城市的滋养,名城与名校的融合互动。

  学校高度重视2019年1月31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中国海洋大学调研时提出的关于“组织校友论坛和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的重要指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六场硬仗攻坚计划和任务,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形成了《青岛“海洋攻势”中国海洋大学行动计划》,为打赢攻坚战制定了清晰的作战计划和路线图。

  吹响“双招双引”的“冲锋号”,办好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建校9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其中不乏众多的学界泰斗、政界精英、商界翘楚和行业楷模。青岛市与中国海洋大学精心谋划、积极筹备,拟于10月25日至26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广泛邀请校友、政产学界有关人士、有关海洋科技重点企业等,辐射带动全球海洋网络资源,同聚青岛,共谋发展。吹响“双招双引”的“冲锋号”,吸引一批投资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海洋领域高端人才签约落户,为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中国海大贡献。

  打赢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阵地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产业园。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今年7月正式写入《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这成为学校服务青岛“海洋攻势”的有力抓手和工作着力点。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科技园,更不是单纯的招商园,产业园的项目必须与中国海大的学科相互对应、深度耦合。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师生互动的角度考虑,产业园和学校的距离不应太远,类似美国硅谷和它周围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它将是一所具有中国海洋大学学科基因与精神文化特质的海洋特色园区。中国海洋大学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校上下惟有齐心协力筹划好、建设好、运营好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集海洋高端产业集聚、产业技术创新、海洋创新文化引领于一体的新一代生态智慧型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成为立足青岛、面向全球的国际一流海洋科教与产业创新中心,才能进一步提升名校与名城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建设持久攻坚的“弹药库”,设立创投基金,助力企业孵化发展。积极落实“海洋攻势”作战方案中关于“落实促进创投风投机构发展政策,设立科创母基金,集聚国内外创投风投机构”的攻坚任务,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丰富的校友资源优势,通过募集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资金、中国海大校友产业资金等,设立创投基金,促进产业园建设,帮助入园企业尽快成长发展,快速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名城造就名校

  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建校95周年华诞。回望中国海大的发展之路,她始终与青岛这座海洋名城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从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建,到后来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及至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一直得到青岛的帮助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名城与名校的融合发展史。

  名城对名校的支持是发展方略的支持。21世纪初,正是在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四方共建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高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昂首迈进了“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此后2007年、2011年又先后签署了第二、第三期“四方共建”协议。2017年9月,学校成功入选国家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18年12月26日,《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的意见》印发,新一期“四方共建”正式启动实施,成为学校在新时代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合力。

  名城对名校的支持是办学空间的支持。伴随着中国海洋大学事业快速发展,校园面积狭小,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青岛市急海大之所急,忧海大之所忧,积极支援,陆续为学校选址规划了浮山校区、崂山校区和西海岸校区。今年9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正式开工奠基,新校区建成后,中国海洋大学将结束长期以来没有海岸线和综合性滨海实验场的历史,为学校发展特别是涉海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全校上下正齐心协力把新校区建设成为西海岸新区、青岛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学校服务青岛、服务山东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舞台。

  名城对名校的支持是创新平台的支持。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科技局积极布局、整合、配置相应科技资源,全面推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聚集开发计划,并投入研发资金支持研究院建设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崂山区对进入研究院或研究院输出的产业化项目,优先培育并推荐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在金融、人才、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今年6月15日,青岛市又发布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支持研究院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多年来,正是有了地方政府的倾力支持,才使研究院距离建成国际知名的海洋药物研发基地、人才高地和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开发技术交流中心的目标愈来愈近。

  名城对名校的支持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博士后是大学科研队伍中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也是地方政府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生力军。为推动高层次人才建设,留住人才,青岛市对中国海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博士后引进培养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自2012年青岛市出台博士后资助补贴制度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已有500余位博士后获得资助。青岛市对中国海洋大学在院士等顶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方面给予重奖,这成为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一路走来,在中国海洋大学95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岛市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和支持,青岛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基础设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与扶持……中国海洋大学师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美好。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将始终铭记名城造就名校的真理。

名校支撑名城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青岛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有很多城市名片,但中国海洋大学无疑是最靓丽的名片之一。

  作为青岛唯一一所土生土长的“双一流”建设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引领国家海洋科教事业发展、服务青岛社会经济腾飞为己任。9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始终牢记大学的历史使命,积极发挥着名校支撑名城、名校滋养名城的作用。

  人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中国海洋大学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体系,源源不断地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青岛来,经过大学培养,使他们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开阔眼界的同时,爱上青岛,愿意留在青岛,为青岛的发展建设作贡献。据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留青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当年学校签约人数的近50%,他们扎根青岛,创新创业,成为青岛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招才引智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为青岛发展不断引入源头活水,在驻青的两院院士中,海大占1/3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数量海大始终是驻青高校的遥遥领先者。

  创新是推动一个城市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是创新的策源地。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蓝色粮仓”、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首创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积极推进,储备了一批处于新药研发各阶段的海洋创新药物项目。打造中国“蓝色药库”的梦想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中国海洋大学植根青岛,理应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也一直在做贡献。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上先后激荡起五次浪潮,每一次浪潮澎湃而起之时,中国海大人都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我国第一个龙须菜新品种“981”、第一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第一个牡蛎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累计培育了22个海水养殖新品种,青岛作为海水养殖业大市,受益颇丰。每年夏季,频频爆发于青岛沿海的浒苔灾害损害了青岛滨海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青岛海大生物集团实现浒苔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海藻肥,变废为宝,实现环保经济“双丰收”。

  大学涵养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对于青岛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功不可没。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有过两次人文辉煌,老舍、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王统照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学论道,鱼山校区的八关山由此成为青岛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1世纪初,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受聘中国海洋大学,创设“名家课程体系”、建立“驻校作家制度”、开办“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一系列文化创新举措,开国内高校之先河,为海大重振人文、青岛文化兴盛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学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桥头堡。中国海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的方针,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化与全球知名涉海大学、院所的技术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名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方法,举办全球海洋峰会,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主办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招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生到中国海洋大学求学……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中,中国海洋大学潜移默化地推介着青岛、宣传着青岛,为青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加油呐喊。

  95年弦歌不辍,95年春华秋实。作为一所立足青岛的大学,共生、共荣、共赢的良性互动使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始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海洋大学将扎根青岛、服务青岛,坚决打赢“海洋攻势”中国海洋大学攻坚战,为青岛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海洋名城建设贡献力量,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上谱写新的蓝色华章!

青岛日报新闻链接:

服务青岛“海洋攻势”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19年10月24日出版的《青岛日报》要闻版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冯文波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