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 | 中国海洋大学:做经略海洋的中流砥柱

作者:刘艳杰 冯文波来源:光明日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19-10-23 字号:

  【编者按】谋海济国责任重,因海而兴正当时。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10月2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和科教新闻版刊发题为《中国海洋大学:做经略海洋的中流砥柱》的文章,对中国海洋大学谨记“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深耕海洋,在培育人才、开拓创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如下:

  2019年10月2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

  10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深圳市宝安区政府、盐田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加入深圳“朋友圈”,成为服务支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高校的科教优势、深圳的区位优势、企业的创新优势紧密融合、效应倍增,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更加可期。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9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谨记“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发展道路。

培育向海图强的中坚力量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是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创校伊始便确立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代代相传的坚守。

  “我是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第一届学生,1959年入学,是海大把我从一个农民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和海洋科技工作者。没有母校海大,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8月26日,我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在为中国海洋大学新生讲授“入学教育第一课”时,与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海大荣光,感恩母校培育之情。60年来,管华诗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研究实验室,首创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2018年7月,他的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上市在即。

  春风化雨,桃李天下。9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以14位两院院士、1/2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青”、1/3以上水产领域“国家杰青”为代表的1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谨遵“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追求卓越,逐梦深蓝,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国家工程背后亦闪现着中国海大人不畏艰险、战风斗浪的豪情与身影。在海底隧道“最终接头”精调操作中,面对随时可能喷涌而进的海水,中国海大2005级校友、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区总工程师宁进进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熟悉接头内部的系统构造,理应我下去。”他独自坚守在海底下28米,长达12小时,助力中国创造了“深海穿针”的工程奇迹,被誉为坚守海底的“孤胆英雄”。

  “把南沙当家来建,把守礁当事业干。”22年间,中国海大1981级校友、“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南沙守礁王”李文波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创造了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等十多个第一。“当兵是从小的梦想。”他以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守初心使命和为国履职尽责。

  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均出自中国海大,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水产学博士皆毕业于中国海大,在我国第一次考察南极的75位科学家中,中国海大毕业生占39位……

  “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立德树人、谋海济国是中国海洋大学应该承担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心中永存那份向海图强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勇攀高峰。”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表示。

在蔚蓝大海书写绚丽篇章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8月22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发布2019年度AGU各大奖项评选结果,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荣获AGU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导力最高奖——Ambassador奖,成为AGU历史上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透明海洋’就是从‘海洋是什么’到海洋的观测、模拟、预测都要掌握,做到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2014年,吴立新率先提出了“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作出预测。”他脑海中早已绘就了“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的美好蓝图。

  10月12日,第六届“萌番姬杯”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广州闭幕。由中国海洋大学6名学生组成的“PULULU”泡泡水团队赢得“最佳创业团队”奖项。他们依托“海洋大健康”理念研发的缓解运动疲劳海盐风味气泡新型固体饮料,令人耳目一新,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的“向海”潮流。

  在耕海踏浪、逐梦深蓝的征途中,先进的科考船无疑是国之重器。

  5月30日,伴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在上海扬帆启航,奔赴南海执行科考任务。从立项建设,到交船启航,历经7年自主创新,匠心制造,最终成就了这一走向深海大洋的国之重器。作为国内首艘、世界第四艘获得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将以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测量而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坚实保障。

  构建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组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编纂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研发我国首套“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中国海大正引领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从过去的“跟跑者”成为现在的“并跑者”,并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世界。

  “着眼引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基础研究引领作用和海洋高新技术支撑作用,矢志深蓝,探索不已。面对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中国海洋大学唯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在蔚蓝大海书写出绚丽篇章,肩负起经略海洋中流砥柱的神圣使命。”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助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上先后激荡起五次浪潮,每一次浪潮澎湃而起之时,中国海大人都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蓬莱红”“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十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已培育了5个扇贝新品种,累计推广养殖911万亩,创造产值497多亿元,彻底扭转了我国扇贝养殖业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他领衔完成的创新成果“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本年度水产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

  李琪教授培育的长牡蛎“海大3号”继“海大1号”“海大2号”后再获新品种证书、宫庆礼教授主持的“墨瑞鳕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通过现场验收、董双林教授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里的三文鱼长势喜人……回望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中国海大在打造海洋牧场,充盈“蓝色粮仓”的征途上捷报频传,成为驱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蓝色引擎”。

  回溯中国海洋大学助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之路,亦不乏校企联姻,产教相融,携手创新的生动案例。

  7月27日,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灯火璀璨,人声鼎沸,一款名为“王子海藻苏打水”的海洋大健康饮品横空出世。该饮品由中国海大管华诗院士团队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现代海洋科技萃取的海藻精华赋予其“抗氧化、强免疫”的药食同源功效,丰富的3倍气泡为消费者带来酷爽口感,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红”饮品。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将奋进之笔书写在蔚蓝色的大海上,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田辉表示。

文:刘艳杰 冯文波

光明日报新闻链接:

中国海洋大学:做经略海洋的中流砥柱

  2019年10月2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教科新闻版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