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未远 静候君至

作者:黄影飞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8-06-20 字号:

钱致榕院长与同学们交流

  诸事琐碎,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课程多而杂,却不曾稍要求标准;任务接踵而至,却未语一言埋怨。这般孜孜矻矻而从容淡定的态度也不为陶征卓独得,而是所有行远人引以为傲的标志。

——编者按

从一份课程表谈起

  课业进行到第九周,尽管一些课程已在第八周结束,行远书院第三期学生陶征卓的课表仍然“五颜六色”。下课铃响,共同奋斗了一天的专业课同学纷纷长舒一口气,为今日繁忙的课程作结,也为即将到来的小憩喝彩。而陶征卓却并未由此放松,他匆匆整理完书包,不紧不徐地迈向下一间教室,以赴“行远之约”——周三晚的“世界文明史”。

  构成陶征卓课表的不单是本专业与行远书院的众多课程,大量的预习、复习的自学安排也占据了课表的“半壁江山”,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只能从少得可怜的余下时间里“抢夺一杯羹”。这般充实的生活不仅属于陶征卓,也属于每一位行远人。

博雅教育即行远之道

  行远书院最为神秘也最为吸引人之处即在“博雅”二字。““博’指的是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雅”指的是高尚的品味、严格的标准和认真的态度,”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先生解释道,“博而雅的人才能真正适应未来30—50年的社会需求。”

  得此结论,钱致榕院长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的:

  首先,目前中国大学普遍存在严重的应试现象:学生平日疏于学业、临考突击复习、考后基本忘记。大学教育的落实程度堪忧,如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专”都难保,更难致“博”,自然无法行远。更何况,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大多是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本科专业并不相关,精于一隅的人更难以胜任。

  其次,中国各所大学专业划分细致,每一专业的学习内容过窄,即使培养出专业精尖人才,也难逃管窥蠡测的局限。而且当下的大学教育亦主要停留在对教材课本讲解的基础上,记与背仍然是获取分数的捷径。而且,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知识理论也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阶段,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如果强于记背功夫而欠缺思辨与自学的能力,那么当大学时代所记的理论知识过时以后,他们也难以在社会立足。 

  更重要的是,当代青年本该秉持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实则难觅踪迹,对于个人、社会、宇宙的宏观把握不够,在具体事件处理时难免显得捉襟见肘或急功近利。

  由此可见,博雅教育势在必行。

  “博雅”教育首先关注“博”,故学院历来以宽口径课程打造宏观框架:具备广博的知识才会有过人的胆识和开阔的胸襟,胆识和胸襟造就宏观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学习具体技艺的高效能力,才会有悲悯淑世的关怀,这是钱致榕院长所秉承的观点。故而行远书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的优质师资和海内外名师,共开设八门文理兼备的大口径通识课:大学之道、宇宙大历史、世界文明史、日常物理、数学天文与物理、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大海洋、行远专题。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世间运行的准则,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培养人文情怀。

  比如,在宇宙大历史这门课上,行远书院第二期学子段伯睿的收获,远超获取大量天文知识的层面上:“这门课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讲起,广阔的画卷瞬间撑开我的视野,重新构建了我的世界观。而此时我发现,眼前所面临的利益得失在这幅宇宙的图卷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书院的课程内容虽然不存在观念的具体教化,但我的三观却着实受到巨大的滋养,在这之中我找寻到作为人类的意义和责任。”

  “博雅”二字中的“雅”的重要内涵之一是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故而行远书院一向以“教与学兼具质与量”著称。对比学校本科通识课程教育,行远书院自行一套完整的理论教育,以高标准要求老师与同学,力求同学们收获能够受益终生的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文理兼备对于高中以来经历多年分科学习的同学们而言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对各科知识通透深入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多数人不易达到的要求,但咬牙坚持下来的行远人正含笑收获着。“在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坚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从书院结业以后,我对经济、法律、哲学、心理等等一切人类知识都孜孜以求,学习真的使我快乐!”行远书院第零期学子朱芮谈及行远难掩兴奋之情。


  学院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为同学授课,同时开设“行远”名家讲座,每月邀请海内外名家名师来校讲座。如2016年,学院邀请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前首席科学家黄锷教授做了题为《地球气候史》的讲座。2017学年,书院邀请了11位海内外名家名师来校讲座,讲座内容涉及考古、史学研究、城镇化等多个主题,如11月,邀请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宋家复老师做了题为《通识教育中的传记阅读与生命思考》的讲座。

  行远采用是“3+1+2+3”的课程模式,即要求学生课下进行约3小时材料阅读,课前进行1小时分组讨论,参与2小时课程学习,课下完成约3小时的反思作业。

  如此强度的课程教学是本科通识课程难以企及的,也正是高强度高标准的教学模式使得行远人受益匪浅:在三小时的材料阅读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积极性,在一小时的思想交碰中发散了思维,在两小时的课上学习中体悟到老师的教学逻辑,更在三小时的课下反思中夯实了知识的根基。


  此外,行远书院还从每期学生中遴选课程“小助教”,课程老师每周与小助教开会讨论1-2次,指导“小助教”做好课前讨论、作业批改、追踪汇总学生学习情况等工作。经过培训之后,“小助教”可以有针对性地自学及带领同期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探讨与学习,学习的纵深程度便在一次次机会中得以实现。

  夫古人云:“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除去课堂内的教学,走出校园的实践与交流也是行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书院目前开创了“学习型三校交流”模式,联合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每年开展学术互访活动。2017年2月25日至3月3日,行远书阮和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共赴台湾政治大学赴博雅书院开展访问交流活动。交流团在博雅书院学生的组织下参与了“探索台北”活动,博雅书院也安排了课程观摩、小组讨论等一系列开阔眼界、碰撞思维、深入当地文化的活动。交流团与政大领导、老师及博雅书院学生进行了交流座谈,参加了团膳、博雅讲座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并参访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文化单位,圆满完成了此次交流活动,拉开了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和书院的第一次三校联合交流活动的序幕。返程后,书院组织学生反思沉潜,将交流感悟沉淀为文字,形成三校交流报告手册《2017·行稳致远须躬行·台湾》。

  再如,2017年行远书院赴江西婺源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暑假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同学们在流水线上帮工、在偏远学校支教、在特色企业参观、在敬老院里尽义,体味百样人生。书院带队老师每晚组织学生集体反思交流,碰撞思想,深入思考。返校后,学生将实践交流中收获的人生思考和感悟总结成文字,形成行远书院首期社会实践报告专题手册《行稳致远须躬行·婺源》。

  在具体深入的实践交流中,行远同学不仅逐渐摆脱了刻板成见的束缚,体悟到现实运作的方式规律,更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凡此种种,皆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实践课程”所能达到的。


盼君共行远,敢为天下先

  “君子不器”,行远所追求的不是各科细枝末节的零碎知识,而是力图通过广而宏的知识体系培养开放的胸襟、认真的态度、思考的方法、人生的目标。

  行远之才是勤勉自律的人,是海纳百川的人,是心系天下的人,是书写时撇捺有力的“人”,是行进时身正不歪的“人”,是国家和社会能真正有所托付的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谓此理。

  行远招生不为分数所制,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的规束、对家国的担当等皆可成为加入行远的理由。行远书院给予一切可能以最大可能,只盼君来。

  “知识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钱致榕院长所言,引人深思。

文: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 黄影飞  图:行远书院

   2016级新闻传播学类 孙璐

行远书院同学、西安交大、台湾政大同学合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