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极高工矫玉田

作者:郭松峤来源:中国海洋报2018年5月7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8-05-10 字号:

    58岁的矫玉田,是一位有着20多年极地科考经历的“老南极”,身材结实、肤色黝黑、嗓门洪亮,一口青岛普通话能让人瞬间感受到来自齐鲁大地的热情。他是中国海洋大学大气与海洋学院教授级高工,也是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大洋队队员兼安全督导员。

 

 

矫玉田正在执行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

 

  自1992年起,他参加过我国12次南极考察和5次北极考察,并参与他国的4次北极考察。他曾7次担任南极考察队大洋队队长,是我国高等院校参加南北极考察次数最多的考察队员。今年,在中国新建站罗斯海海域,矫玉田指挥回收了温盐深剖面仪,他说:“这可能是我极地生涯最后一次现场作业了……”

 

  防冰山碰撞的新发明

  首次成功布放北极潜标、北大西洋海域大型海气耦合锚锭浮标、南极冰山冰上浮标、南极防冰山碰撞潜标、在浮冰密集海域观测物理海洋学观测技术……在多年极地考察中,矫玉田身先士卒,带领大洋队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南极考察中大洋科考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南极布放的潜标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冰山移动,潜标被冰山损坏或带走的现象不时发生。

  为此,矫玉田根据多年的极地现场作业经验,和团队科研人员研究分析,发明了防冰山碰撞的装置。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利用这项发明,成功回收了第一套被冰山碰撞断了线的潜标系统,获得宝贵的数据。

 

  “海二代”的极地历险

  1992年,中国南极第9次南极考察队出征,矫玉田作为工程师跟随“极地”号开始了陌生的远行。“那时候中国大洋考察船不多,别说去南极,去趟太平洋都已经很难得了。”他回忆。

  “我是‘海二代’。”矫玉田这样介绍自己,与大洋、极地结缘,多少也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父亲是一位有着30多年航海生涯的船员,但父亲却没想到,儿子居然能比自己跑的还要远。

  在20多年的极地科考中,矫玉田除了执行大洋调查任务,也参与海冰卸货、小艇运输等作业,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15次南极科考中山站卸货期间,矫玉田乘小艇往返于中山站和“雪龙”船之间,惊险的一幕发生了。

  “当时突然刮起大风,一座冰山开始向另一座冰山移去,我们的小艇就在两座冰山中间。”回忆当时的情形,矫玉田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他们的小艇成功“突围”。就在小艇刚离开冰山几百米的时候,两座冰山撞在一起,周围海面翻滚,升起一团冰雾,巨大的冰块落入海水中,小艇上刚从鬼门关逃离的队员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老南极”的最后一班岗

  在本次南极考察过程中,矫玉田被任命为大洋队的安全督导员,他恪尽职守,不停地穿梭在“雪龙”船中部甲板和后甲板。

  “系好安全绳、戴好安全帽,注意操作规范。”每当看到有年轻队员操作不规范,他那浓浓青岛味的大嗓门就会闪亮登场。在他毫不留情的几番吆喝中,队员们脑袋里绷紧了安全弦。

  “我最担心的就是年轻队员没有安全意识。”矫玉田说,很多第一次来南极的人并不知道危险来自何处。

  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结束后,老矫打算歇一歇了。“现在不像年轻时候,很多动作腿脚都跟不上了,南极事业总有新老接替。”

  矫玉田1978年入职海洋一所,至今整整 40年。在罗斯海回收最后一套温盐深剖面仪后,他请记者给他和这套伴随他“战斗”多年的设备合张影。他说:“这也许是我南极生涯中最后一次回收它了,总要留个念想。”

  作者:郭松峤

  来源:中国海洋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