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放映室—光影下的青春

作者:姜瑄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8-05-07 字号:

开启光影世界  

  青春,是一个绮丽诡谲的词语。

  有时候,它如同清亮的溪流,穿过紫堇、木棉,汨汨而过,透着明媚的闪光;有时候,它是一段无羁的时光,充斥着叛逆与仓皇;有时候它也可以是我们轻愁的岁月,像清晨在手掌中缓缓打出的泡沫,轻轻一吹,就和那些愁绪离开掌心……

  有无数载体可以记录我们的青春岁月,而电影凭借其独有的巨大承载力,往往可以记载更多有关于青春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N放映室,走进光影下的青春。

一首如歌的散文诗,一种明媚

  青春,是一首如歌的散文诗,有着二分之一的明媚感。日本导演镜头下青春有着固定的符号,岩井俊二导演的《四月物语》,对于青春明媚做了一种别样的诠释。

  成绩平平的北海道少女榆野卯月,在一场暗恋的驱使下,拼命努力考上了著名的武藏野大学,与男孩同校。电影中一个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鲜活的呈现于荧屏之上。第一次自我介绍的不安局促,第一次参加校内的社团的激动新奇,一个人骑自行车在校园闲逛,一个人去咖啡店读书放松…

  这一切会不会觉得很熟悉,因为刚刚走进大学的我们也在经历着这一切。当然这是电影,中国式大学生活没有这么唯美,反而略带烟火气:早晨挣扎着离开温柔乡,中午似“饿狼”般的冲进食堂,每天被各种作业压得眼冒金星,又或者穿梭于各个教学楼,大汗淋漓……但正因为生活艺术性的缺失,所以人们更愿意将内心对于理想大学生活的向往,寄情于更具艺术性的电影。

  《四月物语》恰恰具备了美好明媚的特质:拥有抒情散文诗般的优美恬淡的结构与内容,女孩榆野卯月的自然之美被松隆子演绎得明媚动人,简单的钢琴曲,暖色调的画面。看着这个女孩的大学生活,我们不禁会生出熟悉之感,这个女孩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舍友,或者是一位擦肩而过的陌生同学,此刻的你不需要怀疑,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就是一个属于十八九岁女生的故事,一个属于青春的故事。

  在《四月物语》里,主人公鼓起勇气说道“我单恋过。”观众都会淡淡的会心一笑。的确,人无暗恋枉少年,那时的感情和世俗无关,或许只是因为那个人转头微笑的样子很迷人;默默付出的倔强的样子很令人动容;……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一瞬间,击中了处于少男少女的心,那个人成为了你心里的秘密,可是往往你却选择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在很多年以后,总会想起那个人,他还好吗?也会渐渐明白 “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青春本是就是一道开放式的问答题,答案形形色色,每一个都对,每一个又似乎不对。片中的那场暗恋结果已经不重要,卯月从内敛沉默到明媚张扬,在青春这趟明媚的旅途中,她塑造了自我,一个全新的她。

  我们忘记的,《四月物语》记得。

在四月物语,看到你

一条破洞的牛仔裤,一种叛逆

  青春中也充斥着不安的因子,像病毒般游走在逐渐走上成熟的身体,“听妈妈的话”变成了一道束缚,你多想挣脱。你选择用一条破洞的牛仔裤,她选择用一头挑染的五颜六色的头发,来选择与这个世界为敌。

  2013上映的电影《青春派》,脱离了目前国产青春片的风花雪月,矫情做作,以一种看似戏谑的方式演绎了专属于青春的叛逆。

  《青春派》里所存在的专属高三叛逆期,所有姿态应有尽有:一个平凡又不甘平凡的高三复读生“居然”周围,有学霸、学渣、官富二代,也有寒门子弟;除了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还有嘻嘻哈哈,却又暖心的最佳损友;学生、老师、家长依旧是三足鼎立;爱情、友情、亲情、师生之情也萦绕其中;不华丽却又真实的画面,口语化却感情真挚的对白,让这部影片在当年脱颖而出。

  高考作为本部影片的引线与底色,是电影主人公的头号敌人也是全片的最终boss。高考原本就是青春的叛逆因子最重要一根导火线,既不会催生浪漫唯美的白日焰火,更无法产生热血沸腾冲突事件,只是一页浸泡于灰暗题海的扉页,翻开便是美好前程。在这种情形下,《青春派》巧妙的引入早恋这一条副线,用一颗躁动的少年之心与雄性荷尔蒙,一同冲淡高考阴霾,激活沉睡的叛逆之魂。

  对于中国大部分考生而言,高考代表着一部血泪史,这其中夹杂着多少矛盾与冲突,多少迷惘与不甘。所以专属于青春的电影需要一点不安与狼狈,惶恐与紧迫,而不是模板化的精致考究,自如轻松。当叛逆的主人公最终理解父母、理解班主任,迈入理想的大学时,观众早已忘记他无疾而终的初恋,失败的高考,而是回想起自己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当真正走过叛逆的青春之路后,有些人走向光明,有些人走向黑暗,有些人选择独自等待,而无论结果如何,经历过足矣。

  走过叛逆之路,青春教会我们爱,高考教会我们遗憾;青春教会我们梦想,高考教会我们妥协。

和过去作别,与成长会面

一种隐蔽的痛楚,一种忧伤

  青春里总是有些痛楚难以忘怀,对于深陷其中的少男少女而言,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横沟。这些落难者选择包裹自己,在暗处舔舐自己的伤口。

  打开青春的忧伤需要一扇《蓝色大门》,那时的桂纶镁和陈柏霖稚嫩让人忍不住发笑,马儿般干净又湿润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镜头,充斥着忧伤与迷惘。张士豪是一个读书平平,思维简单的男孩,笑起来有调皮的样子;孟克柔为人处世并不出格,一直被动理解“爱”,混淆了同性与异性的感情。两人卷入了一场暗恋与被暗恋的漩涡,在一次又一次交谈中他们微微地触碰了性别、爱情、婚姻、社交的话题,点到即止,仍旧保持着那一份纯粹。

  就像孟克柔母亲说的那样:“我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就这样过来的吧。”青春就是要揣摩,要眼睛发涩,鼻子发酸,是每日擦肩而过却都有生离死别的内心戏。要夏日趴在桌子上午睡,从汗黏黏的手臂上抬头发现只有自己一人,黑板上还有密密麻麻的数学题。或者抱着一个暖水杯,站在水房的楼道等着他“偶然出现”,然后看着水杯里的水一点点凉掉。

  蓝色大门是一道界限,大门之内,成人世界;大门之外,就是青春,而这道门是蓝色的,是忧伤的,年少的我们总是选择在门外窥探着大门内的事物,却不敢走进去,只敢在门外忧伤落泪。

  其实所谓成长就是一瞬间的事。那一瞬间你从此释然,决定拾起或者放下。那件事或许就是某次一个人走回家,或者是某一天突然决定自己做一道菜;或者是突然某一天抬头看见天上火烧云。那一瞬间,你发现你的心突然冰凉。这种凉不是悲伤痛苦,就是你突然发现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眼神不再清澈,撩起发丝像个成熟的大人;穿着高跟鞋望着镜子觉得那个人陌生又冷静,那时的你已经穿过了蓝色大门,跨过了青春的忧伤。

门内的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当《初吻》里的玛菲在喧闹的派对为薇卡带上耳机时,那随着电流而流淌出来的音符,薇卡从迷茫到微笑如玫瑰般的面庞,在传递着青春的明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迷茫的主人公小四,他的背后是当时台湾社会无法愈合的伤口,那一代的“小四们”置身于政治动荡大背景下,摸索着青春的意义;茂已经永远沉睡于《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他的青春留在了蓝色大海,女友贵子却永远推不开那扇与青春作别的忧伤大门。

  青春如桑榆暮景,但在光影世界,她选择永生。

光影世界中,青春永不落幕

记者:姜瑄2017级音乐表演本科生  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