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热烈纯粹,方可青春无悔,为真正接触抗战记忆,学习红色精神,8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沂南“红色回忆”调研团的8位成员来到沂南天河康复医院,与多位抗战老兵深入交流。
赤子心,相约天河
天河老年公寓是此次三下乡调研的第一站,隶属于沂南天河康复医院,2015年,医院在建设天河老年公寓的基础上筹建了沂蒙老功臣休养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天河老年公寓内挂牌设立了“抗战老兵照护中心”,沂蒙老功臣休养所成为既延安、井冈山和西柏坡之后,全国第四家老功臣休养所。
在这里,天河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王主任引领调研团的8位成员与老兵们展开了亲切的交谈。王主任说:“这些老兵都是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英雄革命前辈,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他们都是社会的财富,是最鲜活的历史,现在,你们能见到他们,跟他们聊聊天,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再过几年,真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沂南红色回忆调研团”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曹君元 摄
访英雄,再忆当年
在老年活动室,几位抗战老英雄们很热情地与队员们进行了谈话。
马成祥爷爷今年94岁,1941年入伍,在山东多次抗击日本入侵。交谈中,爷爷甚是感慨,多次提到战争年代的艰难,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好好珍惜。
“(我们)那个时候生活不易啊,吃的都是‘猪狗食’。部队里管的严啊,吃饭都不能用汤匙,能吃的(食物)太少了,用勺子的话,很多人就吃不上饭了。”
“当时,我领着一个排立了功,领导奖励我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我)当时觉得真好啊,非常自豪,心里很高兴。”
马成祥老英雄还讲述了当时纪律的严明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一切都得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有什么(损坏了老百姓的)东西都得记下来,要陪给人家。进了村,放下东西就得先去给老百姓拖地、挑水。”
朱明奶奶,96岁,是休养所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兵,乃至整个公寓年龄最大的老人。奶奶讲到,她年轻时是一位前线医院的护士,医疗救治过许多伤员。最苦的时候连续吃了三个月的黑豆,没有米饭、面食,肉类更是奢侈。那时候,什么都简陋将就,麻药缺乏,有些伤员因为没有麻药,只能忍疼。就连纱布都会用好几回,洗洗再蒸一蒸,就算消毒了,晒干继续用。只有在实在不能用的情况下才会不当纱布使用。“丢弃?不能丢,纵使不能再当做纱布使用,也还有别的用处,物质匮乏时期,一针一线都是宝啊。”
此外,调研团的成员们还了解到,奶奶的老伴儿是一位老红军,他是陕北人,随军至山东,在一次负伤住院中与奶奶相识,但战争年代,所有的爱情都显得那么渺小不易,老伴儿很快随着军队东征西战,奶奶和老伴儿并不在同一编队,两人自是聚少离多,非常珍惜每一次相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风雨同舟。当朱奶奶谈到老伴的病逝时,不禁难过地闭上了眼睛,十分愧疚自己没有时间多陪陪他。
在与老英雄们谈话中,队员们都有很大的感触。崔全超是沂南红色回忆调研团的队长,“看到老英雄们精神矍铄的样子,我们真的打心底里高兴,他们每个人都非常亲切,能跟他们交谈真的是一次非常值得珍藏的经历。”
“当看到朱有芹爷爷身上的伤疤时,我的心被猛地触动了。狰狞的伤疤并没有让人感到恐惧,而是让我觉得心里一阵抽痛。看着朱爷爷拿着自己的立功受奖证书笑得开怀的样子,竟是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老英雄们身上散发着许多的优秀的革命品质。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吃苦耐劳,都是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我们必须带着这次的成果,向更多的人传递他们的正能量。”
记生活,榜样色彩
在老功臣休养所的任务临近结束的时候,几位队员对老英雄们现在的生活进行了记录。
虽然如今朱有芹爷爷和老伴在这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其实爷爷心里也有缺憾,那便是年轻时没有学习机会,没读过书。
于是,朱爷爷开始留心身边的每一个字,每看到一个新的字后就去问其他人怎么读,然后自己去一笔一划地不断地练习,“前几天,有个小学生到这边来,我有几个不认识的字,他都还能教教我。”
如今的爷爷不仅能认能写,还写得一手好字。在现场,爷爷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以示对队员们的鼓励,真正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
朱有芹爷爷现场写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全超 摄
转眼此次天河调研已是接近尾声,结束之际,王主任与队员们进行了调研成果总结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表自己的感触,表示自己对即将离去的不舍,天河之行完美收官。在此次调研中,队员们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收获。“此次的三下乡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
作者:闵斯婵 王梓琳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