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一场春雨——“勤工”的涅磐重生

作者:丁一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7-04-12 字号:

  当你拨开一片竹丛的阻挡,踏过那条幽静的小路,来到这扇略显古朴的铁门前,可能不会想到门的那边另有一番景象。

  一间被岁月尘封两载的办公室,充满勃勃的生机,好似一棵熟睡的青桐,静候着一场春雨。“除了桌子上的灰尘,一点老旧的迹象都没有。”2014级海洋资源与环境甘健峰平静地陈述。他是勤工的特派员,担负着鱼山勤工的领导责任。

  “第一次走进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办公室(下文简称“勤工”)的时候就被一种简洁的风格触动了,”一位2016级的勤工专员如是说。“我们刚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可是听说已经空置了两年……”

  那么,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断催生着后人们对那段朦胧历史的猜度。
 

心血,先人的骄傲

  勤工的办公室是两室合并的。进门便是一个偌大的办公场所,几张办公桌列在一侧,文具、电话、打印机一应俱全。左手边是一个黑暗的储藏室,物品很多且面积很大。从右手边往里走便是待客厅。沙发、茶具,以及墙上的字画,已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风格,蕴藏的浓浓的庄严气息。待客厅一侧罗列着整齐划一的档案柜,满是牛皮纸文件夹和书法作品,数目多但分类有序。

  “以前我们要做招聘培训,与社会顾客联系,做家教兼职,签合同……很多事,挺忙的,”2012级生物技术周安迪说。已经毕业离开鱼山的她,在回忆当年场景的时候内心并不平静。作为鱼山勤工最后一届中心副主任,她依旧对勤工这个话题非常关注。

  勤工的全称是“中国海洋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于2001年,隶属学生工作处,为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服务。甘建峰表示:“我们收集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通过校园平台向大家公布,通过面试确定合适人选,并且为同学们签订兼职合同,就像一个安全的媒介,连接着校内校外。”

  自十六年前诞生于鱼山,勤工作为校内一处历史悠久的服务组织,为校内同学提供大量的兼职岗位。周安迪补充道:“与校外中介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放在第一位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看着照片墙上十几幅中心人员的合照,从旧到新,从模糊到清晰,你很容易体会到这支队伍曾经的庞大和齐整。而通过他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你更容易察觉到他们心中的欣慰和骄傲。或许若干年前,就在这间整洁的办公室,电话的响铃声曾不绝于耳,要处理的文件叠得很高,大家在一片忙碌之中享受着充实的快乐。又或许,在工作之余的某一天,集体出游的他们曾在哪一片青山绿水间留下欢畅的笑声,互相陪伴,走过四年的青春。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揣摩和遐想,就如汴京之于南宋遗民,存于记忆,却止于耳畔。

勤工人员在学习

眼泪,前人的感伤

  然而,这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停滞在两年前的某一天。“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联名、谈判,可最后还是解散了……真的挺伤心的。”周安迪无奈地说。于是,时光流逝,很多鱼山的同学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关于这个庞大组织消失的谜团。直到去年秋天,一个名为勤工助学中心鱼山分部的组织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勤工发生这次变动呢?原来,自崂山校区2006年建立,一直没有建立勤工的分部,这自然违背崂山广大同学们的需求。于是校方约于2012年开始着手崂山勤工的建设工作,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师生之间发生分歧。鱼山勤工人员认为:鱼山学生少,社会方面资源多,工作岗位多,而崂山学生多,但是工作机会少,所以管理方法、运作方式都应该不一样,应分开管理。而指导老师表示:崂山校区是海大的主体,学生大多居住在崂山,且绝大部分组织的总部设设在崂山,只有将勤工的主体留在崂山,才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服务,以争取服务效益最大化。双方的核心矛盾在于鱼崂勤工的管理方式是否应该统一,勤工的主体是否应该变动。双方协商一年无果后,鱼山勤工全员解散。就此,勤工在鱼山长达十余年的辉煌史被画上了一个不怎么圆满的逗号。

  现实,总能及时地提醒你放弃对“一帆风顺”的奢望,但它也会在恰当的时间送给你一个转机。

  时光流逝,随着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当年师生间的核心矛盾也逐渐消融,慢慢地被人忘记。2016年九月初,随着又一批新生走进鱼山,勤工助学中心鱼山部成立。故事重新谱写,情节相似,人物已不相同。

勤工人员心连心

汗水,今人的期望

  对刚刚组建的鱼山勤工而言,首要问题是整理办公室。除了一趟趟搬运储藏室里的杂物,他们还对原本的书籍进行分类整理,对档案进行编号排序。在几个人的合作下,沙发、桌椅以及各类物品堆满了原本不大的院子。由于门口窄小,他们搬运大型物品时需几人协作,并有一人负责指挥,几次下来,免不了有汗水和蹭染的墙灰。“累。”他们用一个字回忆那几天的劳作。

  确实,相对于把一变成二,把零变成一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在完成整理工作后,勤工成员开始了宣传、培训、信息收集等一系列工作。虽然掌握的物资和信息有限,他们仍是一步步发展起自己的办公模式。“我们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鱼山人才信息库,参与人数上百,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把有效招聘信息发送给大家,并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同时,我们也在校外通过发传单,座谈等方式宣传自己。”一位勤工专员介绍。

名片

  甘健峰认为,勤工的重建,将为鱼山的同学们带来方便。也会给勤工本身以及其他社团、组织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虽然刚刚重建半年有余,但勤工成员的工作已经较为系统化。他还说虽然勤工现在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家教工作,但也会把目光放到其他兼职和校内活动上。

  勤工要面对校内和校外的双重压力,注定了他们的工作内容的困难性,也同时注定了他们的使命——不仅要继承前辈的物质成果,更要继承前辈的精神传统。“希望他们他们能够牢记为同学服务的工作本质,”周安迪对后生的表现有所期待。

  勤工办公室门外有一颗生长茂盛的常青树,枝干挺拔,绿叶繁多,与周边建筑的古朴风格相适应,完美地融入在没人发现的小角落里。适逢春雨,常青树更显苍翠,成为这偌大校园中不可多得的一处景致。或许勤工会像这棵树一般,迎来属于它的另一个春天。

记者:丁一 2016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