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曼”长路,热爱为伴

作者:毕钰 郝怡帆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12-30 字号:

  在最深的梦里,你是否曾想过自己会是另一个人?一个笑得放肆、活得张狂的人,抑或一个爱得深沉、痛得真切的人,甚至是一个懦弱无力、卑微渺小的人。他们将灵魂的底色展现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不必有丝毫掩藏。他们就是海鸥剧社的成员,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曼曼》。舞台是无数不羁的幻想化为真实的场所,帷幕拉起,音乐奏响,平行时空之门徐徐洞开,你将不再是原本的你。

  或许正是热爱着这种感觉,迷恋着这份无限的可能性,他们一拍即合,像打火机遇到烟花筒一样,迸发出耀眼的光和热——如果说有一处地方永远不会沉寂,那便是海鸥剧社的排练室。十几个游走在现实中的梦想家,无数次灵感的触碰和热情的释放,海鸥剧社的原创剧《曼曼》,与这个世界相见恨晚。

“曼”,却经心

  舒曼忘记不了那段感情,却用洒脱的外表压抑着内心的辗转反侧,紧咬了嘴唇在世上强颜欢笑。压死骆驼的永远是那最后一根“稻草”,她的精神崩溃于一场变故。她在爱情的游戏中放浪形骸,不曾有片刻停歇脚步,无视身后那些男孩的苦闷和眼泪。也许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爱情,她强撑着残破的心四处游荡,偶在这里停留,偶在那里停留,却都是不是归宿。多亏朋友们给予了她如火的温暖,牵着她的手给她注入力量,可以让她行走在世间……直到那个人出现,陈志,似乎就是她的灯塔,照亮了她的爱情之路,渐渐打动了冰封已久的舒曼的真心,但又似乎陈志只是个普通心理医生,用特别的治疗方法对待她这个普通病人。这一切的浪漫是不是只是陈志的治疗?舒曼似乎处于迷雾之中,望不见这一切的方向。舒曼是否错付一颗真心?

  今年大四的康嘉是《曼曼》剧本的编剧,也是《曼曼》剧组的导演,更像是故事中的舒曼。“我是真的热爱话剧,不想离开这个圈子……”活泼外向的康嘉每每谈及这个话题,脸上都会挂上少有的、略带严肃的神情。

  康嘉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地实习、工作、走向社会,但是对话剧的留恋让她将大学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曼曼》,给她最爱的海鸥剧社。《曼曼》的剧本初生于今年暑假,从下笔到成熟,如果不算在排练现场的“灵光一闪”的修改,这份剧本已经林林总总地修改了十多次。每一次修改都是一场煎熬,都需要斟酌每字每句,斟酌场景与对话;每一个小细节都要恰到好处,既要张扬个性,又要诠释内心。不知有多少个夜,在那亮着荧光的电脑屏幕前,康嘉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修改着剧本。

  话剧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本身就缺失了“剪辑”这个过程,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把最精彩部分拼凑起来,这就使得需要一些东西来抓住观众。“话剧剧本最难实现的,我认为是能设置出足够精彩的矛盾点去抓住观众,话剧是面对面的演出形式,不是简单的语言对话就能诠释清楚的,而是要用矛盾冲突去表现情感的撞击,去感染观众。”康嘉这样说道,她四年的参演经验给她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物的设定也像骨骼一样支撑着剧本,虽然这些人只是活在舞台上的人物,但是康嘉对于这些角色的创造得有血有肉。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康嘉都是自己塑造的,她既要保证人物是圆润的,有性格的;也要保证剧情要流畅,不能莫名其妙的;还要保证观众是有共鸣的,被感动的。

  跟随着海鸥剧社排练室的灯光一灭一亮,新的一幕开始。在场的每一个演员都进入了状态,演员们围坐在桌子周围,开始了各色各样的表演。上场前,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诠释恰恰印证了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海鸥们拥有着不同的灵魂。上场后的他们因为热爱《曼曼》而凝聚在一起。饰演厨师的隋鹏云首先在桌边说话了,左手化为菜板,右手化为菜刀,右手轻轻剁在左手上,口中流畅地说着“舌尖体”令人垂涎欲滴;饰演大学生的李明森斜倚着椅子,有神的双眼中泛着不羁的光芒,双手有一搭没一搭地拍打着大腿;饰演王老师的胡宏宇昂着头望着天花板,眼神似乎凝滞一样地在思考什么;饰演富豪的李豪穿着昂贵的西装,慵懒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手指抚摸着左手腕的金表,若有所思;饰演诗人的李奕澄窝坐在椅子里,双手环在胸前,忧郁的双眼紧盯着桌子角,仿佛要盯出花儿来……

  每一个人都深深进入角色,诠释出人物真实的性格,也展现出深厚的表演功力。

  轮到康嘉上场了,康嘉摇身一变,又成为了舒曼,旁若无人地开始了她在话剧中的人生,有欢有喜,有悲有凉。在某一处的休息阶段,场上那个传来一阵声音,“这里‘我’说的话太多了,突出不了重点,要不然把前几句话删掉?”“不行,删去就没有逻辑了。”“不然把台词换成……”像这样的讨论时常发生,作为主演的康嘉和其他主演正在交流对人物的最佳诠释。康嘉自身的性格也与舒曼有相似之处,看似大大咧咧的个性下潜藏着一颗善感的心。不论戏里戏外,康嘉都将自身的角色扮演地很好,热爱就像是永不褪色的胶片,将这些画面一幕幕地定格成永恒。《曼曼》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原创剧,有着热爱与赤诚的心,也有理性与坚守的魂。

换种不一样的活法

  “一会儿让森森带来一幕精彩的”导演康嘉说这话时,调皮地笑了起来。

  康嘉口中的“森森”,是剧组中的“老艺术家”李明森,现在大三的他已活跃在舞台上两年了。在《曼曼》里,他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一个是第一幕中年轻青涩的大学生,另一个则是一位油腔滑调的咖啡馆侍者。

  “哦,我的老朋友” “他看上去就像一只可怜的土拨鼠”,往往是“人影未到声先闻”。上扬的声调,滑稽的翻译腔,配合着夸张的肢体旋转、摆动和挥舞的手势,一气呵成地从舞台左边“摇摆”到舞台右边。李明森的表演具有极强的喜剧效果,就连参加过若干次排练的剧组成员都忍俊不禁,排练室中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虽是初次出演这种性格的角色,李明森仍很快地进入了状态,把握住了节奏。“我跟这个侍者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都比较social,很喜欢交际。”表演结束之后,他坐到一旁的凳子上,自然地谈了起来,“不过,我可没有他那么油腻。”

  在揣摩这个有些做作和喜感的角色时,李明森在主持人谢娜身上找到了灵感,他喜欢谢娜的主持风格,认为她“放得开,包袱也足”,这种表现方式给予了他很大启发。不过本剧中两个身份的转换给李明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收有放”,在第一幕中要端得住,在第二幕中要放得开。

  对于角色的选取,李明森有着独树一帜的个人偏好,是否有趣,是李明森评判角色的重要标准,那些不平凡的、夸张的、锋芒毕露的配角常令他钟情。他笑称自己是个“浮夸”的人,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事物。在他的眼中,舞台上是没有小角色的,每个角色都能够大放异彩,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当中,每个演员都可以是自己的“大主角”。

  “总是一本正经的就太无聊了”,凭着对这份超离日常生活的体验的追寻,李明森选择了海鸥,让自己体内那躁动、不安分的因子得以安放。有时放声痛哭,有时面带微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热烈奔放,那些属于年轻人的无处宣泄的活力,皆被释放在一颦一笑之间。

  黑色的细边框眼镜,熨得一丝不苟的平整毛衣,翻领大衣,带着一点知识分子式的矜持和内敛,若非早已知晓,便很难分辨出眼前的人是“王老师” 还是胡宏宇。

  而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相当活泼的人。“做自己这么多年,我想试一试当别人。”谈及为何选择王老师这个角色,胡宏宇的回答相当幽默。心怀深情而未曾表露的王老师,与外向的他具有鲜明的反差。体会不同的人生、感受“非自己”,这种体验令胡宏宇着迷,这也是他出演话剧的原动力之一。胡宏宇的表演经历十分丰富,饰演的角色包罗万象,从愚蠢的壮汉、妻子出轨的已婚男子到反串的表演,他都能够驾驭。

  虽然已经“身经百战”,但胡宏宇对人物和剧本的揣摩没有丝毫的大意,在参演前,他便仔细地研读了“王老师”的台词和编剧给出的情感设定,并且将这一角色与同一幕中的其他性格各异的角色横向比较。

  不过要想将角色诠释得充分,还远不止于此,“要努力去想象,想象一个除了剧本之外,我脑海中的王老师”。胡宏宇为此还写下了一篇背景故事,将王老师的前尘往事一一细数。

  短暂的休息结束,舞蹈教练走进了房间里,原本斯斯文文的“王老师”脱下外套,站起身来,跟随伙伴们一起加入到了练舞的队伍之中。

  踏踏,踏踏——

  在跃动的节奏之中,胡宏宇仿佛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捉摸不透、变化多端,似是永远行走在真实的边缘,漂浮在想象的天空。这样万花筒般的人生,可曾会有片刻的头晕目眩?

  “会累啊。”胡宏宇坦言。

  除了《曼曼》之外,胡宏宇还要参与其他三个剧目的排练,可谓身兼数职,一个晚上要在四个剧组之间跑来跑去,时间上的冲突在所难免。到了后期,一周七天晚上都有排练的任务。“但是不会烦的”,他紧接着补充道。

  可以和同伴们在一起,超开心的!最开心的是玩狼人杀的时候。

  想给自己更多的挑战,不断地进步呀。

  想到前方的舞台,就觉得什么都值得了……

  累是真实存在的,但多的是沸腾着的期待。期盼站在金色的灯光之中、面对无数屏住呼吸凝视着的面容的那一刻,台上之人与台下之人,被缪斯女神的线缠绕在一起,共同完成这出表演。只那一刻,便能够将那些疲惫和狼狈完全洗去,回忆起的是每一个令人感触至深的画面,每一个细节之中都蕴涵着身为一个演员的生命。

旧与新

  排练室的一角,常有演员在互相排练台词和动作,饰演男主角陈志的姚子成总在其中“指点江山”。第一幕的排练告一段落,便有个男生被姚子成拉到后方单独练习。

  “我是第一次演戏”,谈及这一点,被单独辅导的李奕澄腼腆地笑了笑,“因为是新人嘛,所以要经常单练。”

  李奕澄在话剧中扮演一个特别“不接地气”的角色——一位诗人,他坦承自己当初并没有想过要出演这个角色,但被调剂到这个位置上带给了他意外的惊喜和挑战。“我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每一次演都是不一样的感觉。”

  《曼曼》中的诗人并没有一个现实的模型,也非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忧郁孤独青年,剧组没有给这个人物设下限制,让李奕澄拥有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就像在白纸上作画一样,李奕澄慢慢地拼凑出一个诗人的形象。

  李奕澄的“导师”姚子成是剧组中资历比较老的演员,他从大一到研一始终参演着话剧。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让他对《曼曼》中的男性角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常与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角色。他说:“这就是话剧的魅力所在,就是要有思想的碰撞和冲突。每一位演员都很有天赋,不过导演毕竟是女生,不是特别能把男性角色靠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我就能帮上一点忙了。”

  谈到自己与《曼曼》剧组的相遇,姚子成感叹真是机缘巧合。姚子成和导演康嘉早在青岛大剧院面试演员时就认识了,那时正巧姚子成考上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生,再加上《曼曼》开始筹拍,姚子成就带着四年的经验加入了海鸥剧社,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新海鸥”。

  既是“新海鸥”,又是“老演员”,每一个不同的剧社、每一个不同的剧本,都是一次新的开始。话剧演员们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身份转换之中,不断地获得“新生”,在体验他人生命的同时,审视和探索着自己的人生意义。

后记

  假如现在你问一个剧组成员“为什么要表演”,他多半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喜欢啊”,然后在你略带惊讶的表情中哈哈大笑着跑开。

  这样无比直率、近乎简单的理由便是最后的答案,便是众人所要苦苦找寻的那个支撑着他们一遍遍地琢磨已经翻烂的剧本、一夜夜为某个微小的细节辗转反侧、一天天待在排练室中的动机。

  为什么要表演呢?舞台的灯光终究会灭,汹涌的人潮终究会散,鲜花和掌声也会伴随着幕布的落下而不复存在,无论在话剧中怎样上天入地的人物,终究要退回到现实中面对自己的生活。

  但是那许多个跟剧中人一起度过的晚上不会忘记,体验过的种种感情不会忘记,站在舞台上时的心情不会忘记。在渐暗的灯光中,就这样默默地想: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永远不会感到后悔。 

记者:
毕钰   2016朝鲜语本科生
郝怡帆 2016新闻传播本科生
程子珊 2015法学(中外合作)本科生
林书廷 2015日语本科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