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抉择与坚守

作者:林芮岚 邵长山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10-26 字号:

“学长,我这专业课该怎么选啊?要是选不上怎么办?”
“学长,转专业要注意些什么?”
……
 
  消息提示音嘀嘀嘀地响个不停,屏幕上浮现熟悉的问题,略微思索,他在键盘上敲下回答。那些问题,把2015级新闻传播学类的肖润江带回不遥远的回忆当中。一年前,他作为懵懂新生,一样为了转专业而不停地询问,一样为转专业忧心忡忡,焦头烂额。经过一年的辛勤与付出,他自然感慨良多。
 
  “先进去再说,专业可以之后再调。”高考录取结束,在对海大的教学制度和转专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很多同学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的确,每年想转专业的人繁如星海,可是真正算下来,去做并且成功做到的却并不占多数。
 
  转专业,路长且艰,斗转星移,当激情与热血逐渐消弭,有人心有所属;有人暂时迷茫;有人直面现实,妥协选择放弃;有人沉淀自己,努力选择坚持。
 
 
校车前排起长队
 
第一道选择
 
我们选择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人生,
贫穷,富足,
有什么关系— —
我们都要化作一堆白骨,
一抔泥土,
在百年之后,在路旁、路下,
所有的路、路途都要消失,
都要失去— —
只是失去之前,要计较:
我们的肩膀上走过了多少人;
失去之后,
我们是否 失去了自己
——谭剑飞
    
  根据规定,学生毕业时达到某一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就可以申请从该专业毕业。也就是说到了大三上学期,想转入专业的专业课的学分和本专业学生相差在10分以内,经学校批转后,就可以转入心仪的专业学习。
 
  在海大较为宽松的转专业制度下,转专业作为一个热门词汇时常被提起。但是条件的放松并不代表着转专业学生身上背负的压力会有所减轻——面对现实的重担,坚持还是放弃,是他们面对的第一道选择。在最初的热情和冲动之后,他们在这道选择题面前夷由。
 
  2016级新闻系刘洁莹便是站在这条分岔路前的其中一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根本不能接受,可是后来和专业课程接触下来,觉得自己学的是一个很酷的专业。”刘洁莹这样解释自己放弃转专业的原因——不是自己主动选择新闻专业,而是被新闻专业选中了自己。她获得在海大学习的第一份惊喜,然而大部分人却没有她这样的运气。
 
  关于2015级中文系徐云卿转专业的原因,还要从他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开始说起。徐云卿的第一志愿是药学。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分数会刚好压线进入海大,被调配到一个自己不曾想过的中文专业。比起继续在中文系稳稳当当地念下去,他选择了较为困难的道路——转专业,去学习自己更加感兴趣的药学。
 
  “如果继续在中文系呆下去,我大概也只是混到毕业而已。”这样的想法让他最终做出转专业的选择。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徐云卿来了一次上学过程的模拟:
  晨曦一丝一丝把所有的东西从黑白染成彩色,几只鸟儿还倦在枝丫,此时海大的大部分学子都还在梦乡中酣畅,他带着家人一起在早上五点赶到崂山校区西门口的公交站,坐第一班公交前往鱼山校区,来印证自己可以赶得上8点开始的第一节课。路上所需的时间、乘车的路线、教学楼的位置......为了给家人一个安慰,给自己一个交代,他把能想到的一切考虑周全安排妥当。而他的坚持最终让家人改变了想法,支持他转专业的举动,“你觉得可以的话,就放手去做吧”。
 
 
晨曦中开始忙碌
 
  但这一切只是故事的开始,面对转专业的巨大不确定性,大一时懵懂的他参考了班主任的建议:同时修中文系和药学两门专业课程,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他选了31个学分的课。徐云卿到现在还留着当时的课表,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年的时光这样过去,在两个校区之间奔波劳顿,车站冷冷清清,天空明暗渐变,他踽踽独行,虽无数次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后悔转专业的想法,却从来没有过。难以平衡的时间问题,推着他放弃了留一条后路的想法。家人们的支持,也鼓励着他走上转专业这条单行道,坚定地走到今天。
 
孤独感像一座高墙
 
  教室容量、课堂效果等各项现实因素摆在面前,让教务处的同意加课来得千折百转。大部分的转专业学生对此表示理解,可面对课业压力,定时往办公室跑,与教学秘书软磨硬泡,仍是加课期间每日必备的行程。成功加上专业课的课程后,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只是新的问题扑面而来。
 
  除了舍友之外,她和原专业的同学只是见面点头打招呼的关系,原班级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她;另一边,就算和转专业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许久,但她们之间的交流却显得十分有限,这是2015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王美慧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
 
  热闹的教室中,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遇到专业课上的难题时不知道该找谁请教;课程改教室改时间的通知常常忽略......转专业的学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感觉自己正在被两个群体边缘化透明化,他们无法在两个群体中找到一个确切的位置,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停歇依靠的地方,像无根浮萍,孤自飘荡,产生无可依着的漂浮感。虽然转入专业的同学们也会热情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但那种感觉会更加接近于招待一位客人,而不是在欢迎一个家人。当他们回过头来面对原专业的同学时,也可能会因为缺乏联系和交流,而被冠上孤僻,不好相处的印象。这样的苦恼,似乎是转专业的同学在前行的道路上无可避免的。
 
 
一个人的世界
 
  “孤单、困难肯定会有,但成功的人都是孤独的。选择走这条路,这些就都是我事先考虑过的。况且,为了自己心里所想的,再苦再难,都值得。”人类选择了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依附于群体而产生存在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被问及面对这样被边缘化的压力,今后该如何坚持转专业道路时,2016公共管理何海军这样回答。
 
  “会有一点儿孤独的感觉。习惯了就好,有舍就有得。做好心理准备就好,没有什么的。”王美慧在说这句话时语气坚定。
 
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战场
 
  幸运的是,转专业的同学们所面对的并不是一场毫无防备、孤身一人的仗。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转专业的艰苦道路上,他们并不是孤身一人。一路万千升堕,一把搀扶,一句关切,他们一起挡雨,共同渡河。
 
  “有一次我参加比赛,转专业班上的同学们自发为我录制了一个加油的视频。”这样一个同学们作出的暖心小举动,在肖润江的心里留下感动和温暖。在转专业这个群体当中,由于同学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经历,懂得彼此的辛酸,了解彼此的不易,他们之间往往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与徐云卿同样转药学的2015德语专业王钰琛,说起她在转专业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那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有天早课徐云卿比我早坐上公交车,早到了半个多小时,但是怕我不知道怎么走到鱼山校区,就在站牌那里一直等我,还怕我没吃早饭,特地还给我留了一个包子。”凛冽的寒风中,一份简单的早餐代表的更多是关切与温暖。
 
  在转专业同学们的群聊中,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分享。通过贴吧的咨询帖和群聊等网络途径,他们了解到一群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困惑的人,接触到能够指导他们选课的学长学姐,还可以分享自己关于转专业的心得体会,甚至只是单纯的几句抱怨。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气氛当中,他们的转专业之路想来会走得更轻快一些。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人们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懂得了向现实妥协,但从不曾放弃最终的目标。是会因为前路茫然不定而感到无所适从,但飘摇中,绝不肯放弃前方透露出的模糊光亮。
 
  为理想,为现实,他们做出选择,奋勇向前。转专业就像一座小山,无数人向山顶爬去,有人在现实的压力和逼迫下爬下山崖,有人不给自己留退路,决然地走一步、又走一步,直至山顶。
 
  人生的境遇也许无法由自己选择,但人生的境界却可以由自己掌握。杨澜曾说过:“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没有人会知道,转专业的他们之后的选择是什么,又有多少人会坚持下去,他们最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但勇敢地做出那个看起来更加困难的选择,并正在为此付出坚持和努力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图:林芮岚(实习) 邵长山(实习)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