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6月16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南开大学、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巡视员俞亚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等领导出席本次会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高校嘉宾到会,与在场专家、学生代表共同座谈。
本次座谈会紧密结合目前高校宿舍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怎样的宿舍文明、怎样建设宿舍文明。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光明网记者 白璐/摄)
以下是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全文:
大学宿舍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从积极意义上说是自己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小家,从被动意义上说是在大学生活中躲不过去的归宿。
宿舍文明是宿舍文化的体现,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在宿舍生活中的影响和缩影。具有良好文化的文明宿舍是大学生的温馨和谐之家、相伴成长之家、相携成才之家。
中国海洋大学始于1924年建校的私立青岛大学,校纲开宗明义“本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90余年来,学校确定了“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理念,蕴成“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
这所校门开在“鱼山路5号”的大学,从建校初期,就注重建设“海味”十足的学生宿舍文化。校史中记载,1929年6月3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携眷抵青岛,即住在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中,他不仅对青岛地处海滨的自然条件倍加赞赏,而且觉得该地远离战乱,是理想的办学育人之地,在他的倡议下,筹建中的国立山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后,改为国立青岛大学。在当时制定的学生宿舍规则中即有“寄宿生每晨起床后,应将床铺等重新整理,以壮观瞻。宿舍每晚十一时一律熄灯就寝,不得继燃灯烛……”等内容,体现了以时任校长杨振声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对众学子“扫一屋,方能扫天下”的深厚期许。
在赓续老一辈办学传统,延续文化血脉的同时,学校的海洋学科特色愈加鲜明,日积月累中,学生宿舍也浸染上了浓重的海洋气息,“知海、爱海、懂海、学海”的宿舍文化氛围愈加浓郁。
如今行走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依山望海、清静优雅,海洋馆、科学馆、金海苑、银海苑等一座座历史悠久、弥漫着海洋气息的学馆,那临窗可一览碧海蓝天的“海景房”宿舍是校友们的寄托着情思的港湾。
自2006年,学校崂山校区建成启用,南海苑、北海苑、东海苑,一个个以“海”字命名的学生生活社区承继着良好的宿舍文化,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了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宿舍文化报《港湾》和海洋文化长廊。
北海苑3号楼,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国防生宿舍楼,步入其中,一股浓郁的蓝色军营气息扑面而来。从军容镜,到强军格言,再到英雄墙、荣誉墙、风采墙、励志墙无不昭示着生活在这栋楼里的同学“铸剑海大、建功深蓝”的使命与担当。
晚上的卧谈会使得宿舍成为开展海洋科技创新的实验田和思维碰撞、启迪智慧的策源地。获得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水下机器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的谢新立、张逸恒是同一个宿舍的舍友,因为“有时会把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宿舍做。时间久了,宿舍就成了我们的第二实验室。”
宿舍是社团活动的策划地。住在东海苑7号楼119宿舍的李自如、李昱薇分别是学校“翼”之环保社社长和班级团支部书记,学习之余她们喜欢在宿舍里策划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海洋环保行、海洋知识义教、小小节水员、青岛蓝天日记展、海洋气象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均是她们在宿舍的多次碰撞和交流中诞生的。“作为新一代海洋人,我们理应具备传播海洋知识,保护海洋环境的使命和情怀,这也是海大毕业生应有的品质。”李自如说。
正是在这‘海味’宿舍文化的熏陶中,海大的学生们形成了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涵养了谋海济国的情怀。走出了我国海洋领域的1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的39位海大毕业生,走出了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校友、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校友、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校友,走出了南海守礁卫士、“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李文波校友,走出了国家海洋局三任局长,走出了“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引领“海水养殖浪潮迭起,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海之子”。
来源:光明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