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在六月如期而至,行色匆匆的准毕业生又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是出国深造还是读研申博?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考量,在把握自己人生的同时,毕业生都在谨慎选择接下来的路。一些毕业生无法在这个夏天就进入理想的校园。于是,他们为了学业选择间隔年 (Gap Year),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于间隔年的定义(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自己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毕业生的间隔年是在工作或者学习,同时准备考研或者申博的生活中度过的。
忙碌的本科毕业生,在暂时脱离教育体系的这一年里,有的选择学习语言,有的选择科研所当助理,有的选择相关职位暂时就业。但他们并不会因为这一年短暂的停顿,而放弃读研读博、去国外深造的理想,而是借用这不短不长的一年光阴为申请学校忙碌。求学之路上,这一年也叫间隔年,或者迷茫,或者装满梦想......
毕业季又至
未知的研究成果
“万一没有申请到理想的学校,你怎么办?”
“我可能还会再工作一年。”
“那就不去读研了,找工作?我也不知道”
“可能会再坚持一年吧。”
“家里不可能再支持我一年了,那样的话,我就放低标准,去其他的学校”
相比于四处旅行,身处升学压力的间隔年,这些毕业生们会背负比大学本科时期更加沉重的心理压力。脱离校园生活后,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加不易。客观的困难与风险一直存在。他们要面对无法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承担努力后依然存在的不可规避的风险。
由于无法预期实验会在何时结束,他们不能把控自己论文的完成进度。而申请学校所需的论文是他们每天都在纠结的问题,即使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努力,实验的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对于想要依靠一篇高质量论文申请高校的毕业生来说,客观风险在加大。论文完成的时间不可控,递交相关申请材料的时间也会因此拖延,一年前选择间隔年的韩宇的蛰伏期已经接近尾声。“一开始是想通过这一年做一个非常好的实验成果,然后直接申请出国读博”,至于去哪、选择哪所学校、选择什么方向和导师对于今天的他来说,依然是个未知数。实验已经接近尾声,但至今他也没有申请到较满意的高校。
韩宇的话里透露出些许失落,去年毕业季时的纠结犹豫还历历在目,而今年的毕业季,他依然在为完成论文、申请学校忙碌着。间隔年休止符即将奏响,一年的缓冲即将结束,继续深造的理想未曾改变过,但对于身处间隔年的毕业生们,客观风险也远未结束。
难以把握每一步
风险不仅来自于目标的不可实现性,还来自于自我状态的不确定。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在这一年的日子里都保持最初的激情与斗志。张沛然(2010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或许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现在,他是宾州州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今年六月将前往杜克大学继续在有关声学和流体的道路上深造。而在2014年夏天,他也选择了间隔年。
刚刚毕业的张沛然,作为研究助理进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始一段“助研工作”和“跨专业申博”并存时光的生活。“去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学校读书,是我目标里的上策。”他把目标分为下策、中策和上策,张沛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一年的间隔中,他把毕业时的理想一步一步转化为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和毅力,在一年的时间里如愿地把握每一步。
毕竟,没有人知道,这一年的蛰伏是为理想筑梦,还是继续迷茫无果。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公布的2015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由于就业压力较大,本科生普遍选择深造。希望通过间隔年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一部分选择与本专业相关且较为轻松的工作。如何坚定初心是每一个毕业生在间隔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蛰伏之后路在何方
准备在间隔年学习德语的周安迪(2012级生物技术)现在依然有些迷茫:“不知道会进入怎样的学校,也不知道具体会选择哪个专业。”她即将进入上海同济大学留德语预备部学习一年德语课程,对于她和家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父母在德国生活过,希望我也可以接受德国教育。”周安迪没有过多考虑,便决定要为申请德国研究生多奋斗一年。但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依然从她的言语之间流露出来。
毕业以后的间隔年,毕业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不意味着可以同时做出多种选择,如果决定学习语言,那么便要有足够的毅力坚持枯燥的训练,高强的课程密度、反复的口语训练和固定的学习模式。而如果决定边工作边申请学校,那么“如何在工作之余保持对于理想的热度”、“如何让自己不安于现状”都是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旦做出选择,便意味着毕业生要“一条路走到底”,中途易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决定。“没有打退堂鼓的时间,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时间的流逝无时无刻不敲打着这些毕业生的神经。
飞逝的时间里,他们依旧迷茫。毕竟选择间隔年的毕业生,由于时间的仓促,大多在这一年开始之前没有一个具体目标。“我想去英国读书”、“我想申请美国高校”、“我想直接申博”,但当被提及具体的学校专业,他们显得犹豫和模糊,鲜有一开始就对未来清醒而且明确的人。“这种迷茫在后期会缓解”当间隔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表现得笃定。
遵从内心选择坚定
“我用这一年准备考研,研究生的文凭比较有竞争力。”修双学位的杨毅峰(2013级编辑学)计划延期毕业一年。对于大三的他来说,现在开始计划毕业和间隔年都不算太早。间隔年的利弊得失成为和杨毅峰有同样处境的准毕业生们关注的焦点。
SCI论文审核发表周期相比于两年的研究生周期来说,时间很紧迫。如果因此而选择一些影响力小、审核周期短的SCI期刊发表,则和一些学生求学预期相差甚远,而以高质量的论文去申请自己理想的学校会增加胜算。渴望已久的海外名校、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迷茫纠结的就业之路......毕业以后,不需要进入压力重重的就业市场,开始比较轻松的助研工作,或者开始由父母资助的语言学习,种种因素下选择间隔年似乎成为一种最佳模式。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种模式,总有人要在间隔年为自己的拖沓买单。间隔年里有勤奋的追求,也有拖延、慵懒和气馁。耗费时间后还是无法按时完成论文,申请学校碰壁后垂头丧气,实验无法正常完成,面试出现意外......这些或许还是个人可控因素。
相比之下,家人不支持、年龄限制等客观因素,都会对选择间隔年的毕业生有不利影响。“别人22岁正常升学,而我将面临23岁升学”,对于女生而言,来自家庭的压力会更大,“家里人不希望我再耽误一年,他们希望我尽早完成学业,结婚生子”。在国内还有一种压力来自偏见,在一些人看来,“间隔年”和“闲置年”无异,都是在为毕业后的迷茫找一年放松的借口。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选择间隔年,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利与弊,如何遵从内心选择都是毕业生们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遵从内心,刻苦勤奋
毕业季里,不少毕业生会纠结迷茫,每个人都想为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寻求“最优解”,间隔年是一段缓冲的时光,它给予本科毕业生一个新的选择。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一年将会再次空耗你的青春。或许,间隔年的关键不在这一年光景如何,而在于做出选择的毕业生们,如何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坚定地面对这一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目标坚定,这一年的奋斗和付出才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不后悔,而且很怀念那时的日子”,希望每一个选择间隔年的毕业生都能在这一年的蛰伏后,愈加坚定愈加成熟。
这一年的蛰伏也叫青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韩宇为化名。)
文:张芸芊 图:施叶茂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