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程子珊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04-22 字号:

春正闹

    四月迎来了校运会。

    春意正浓,阳光热烈,几如夏日。轮回般地,海大校园里加油声几度连成片。

    花开花谢年复年,看台上的足迹、操场上的汗水,几经易主,年年都是不同人的主场。

    而朝花夕拾,岁月流转,这些人、那些事都在欢呼声里变得明灭。
 
 
昔日风采今依旧

忆昔午后桥上饮

    13王晓慧自运动会开始就不曾放下过心。大一时身兼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部干事两职,在运动会中当仁不让地承担着前期给运动员训练,帮助部长整理信息,开运动员动员大会诸如此类的工作。大二时怀着服务大众的心态,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干事们,同时总结并完善自我工作,致力于使比赛过程和结果更上一层楼。
 
    “在我经历过的两届运动会中,发生过不少至今还清晰记得的事。第68届运动会,那时运动会场地还在鱼山,那是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尽管没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作为一个团队,每个人为之付出过,就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用力每个人的尽力大家看在眼里。”

    “如果让我再经历一次校运会,我会更加用心去做,更好全力奔跑,用心记录和队友同学老师每一个瞬间。”
 
 
红是不褪色的玫瑰

    12法学王伟康,他与运动会结缘颇深。“我参与了大学四年所有的校运会。大一,作为两操运动员参加健美操啦啦操比赛,而后作为田径运动员参加了100米比赛。当时也是一名体育部干事,参与场地布置,摇旗擂鼓等活动。现在想想也是佩服当时的自己,能有那么多精力。大二担任体育部部长并作为100米运动员参加比赛。大三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并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大四……应该是这一生最后一次站在跑道上了。”

    回忆往昔,总有那么几件事儿停驻在记忆里,来来回回,不曾远行。

    “运动会时,每个院的运动员都会为了自己院的荣誉,奋力拼搏。为给院里争光,也为不辜负每次起早贪黑训练的自己。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卯足劲儿,在田径场上奔跑,呐喊,挥洒热血。”

    “最让我感动,也是最有趣的事情是:在训练方队,训练加油方案时’怨声载道’的同学们,真正站在操场上的时候,每个人都十二分认真,没有人愿意输给别的院。往往那个时候他们才会知道,原来自己是爱这个院的。这个方阵、这个班、这个院,就是我们的归属。我可以抱怨法政这不好,那不好,可是你别的院说我法政不好,那就不行。”

    “如果我还有机会,我真的想静静的坐在看台上,看看那场上运动员的汗滴在跑道上,看着大家张大嘴巴,齐声喊出:法政加油!随着宣布成绩的时候,随大家一起雀跃而起。”
 
 
跑是不冷却的热血

    13法语常晓宇,作为海大之声的成员,所参加过的两次运动会都坚守在主席台,负责广播工作。在她看来,“虽然播一整天稿子真的口干舌燥,但是和大家在一起的那种幸福和快乐感真的是千金不换的!”

    “大一那年还是在鱼山开运动会,所以整个崂山校区要参加运动会的同学都要起个大早去鱼山,一路上N辆校车排成队行驶在公路上的样子想想还是挺拉风的。运动会期间,因为要负责广播工作,所以海大之声的成员全站都要待在主席台上,鱼山那边的放音间很阴冷,我们穿着厚外套还瑟瑟发抖,然而坐在看台的同学们早就热的不行啦——感觉这种对比挺有意思的。”

    “我大二这年的运动会是学校第一次在崂山开的运动会。所有的播音设备都是新的,效果比鱼山好很多。每次播成绩的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全场是略微屏息的状态,播出成绩听到对应学院的同学们高声欢呼的感觉真是太棒。”

    在13光科罗静博的回忆中,“大一的时候主要就是走方队坐看台和服务本院的运动员。其实那会儿大家走方队的热情并不高,但还是会每次都去训练,也是为了自己的学院做一点小小的事吧。由于走方队所以当时并没太大的关注赛事。大二的时候就是带方队,就像看着大一的自己一样。”

    13物流管理王成正回忆他个人所经历过的校运会时说到:“如果再参加一次校运会,希望能多参与些团体比赛,对于增强彼此情感很有好处。”

    流光易老,故事就讲到这儿了。
 
 
旧时月色重来

除却巫山不是云

    “校运会”这个词,对中国学子来说并不陌生。自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总是无比期待它的到来——那时,好像是只要不行课,运动会再累,都是令人激动的。而相伴十余年,及至大学,学生们对校运会的热情却好似消退了——抱怨看台练习、方队集训;抱怨运动员训练;讨厌运动会的大太阳;厌烦“被剥夺”了的自由时光。
 
    但大多的苦难和不适往往会在岁月中变得模糊而温柔起来。
 
    王伟康说:“这几天早出跑步的时候,看到早起的学弟学妹们在操场练习方队。确实很辛苦,大家扛着困,挨着冻。但是,当运动会正式开幕以后,十八个院系齐聚一堂,每一个院都步履整齐,口号洪亮,每一个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加油方案。
 
    那个时候会感到压力,因为别的方队付出了的努力不比咱少;那个时候,站在法政方队的每个人,都会有法政的荣誉感,不能比别人差了去;那个时候就不会后悔,起早贪黑的自己了。其实运动会不单单是运动员的比拼,更是一个院综合实力的比拼——院系凝聚力的比拼。
 
    有的人会问,这些对我以后有什么用呢?的确,或许一点用都没有。但是,你的大学正是因为这些貌似毫无意义的活动才变得丰富多彩,不是么?”
 
    曾训练过运动会方队的罗静博,也心疼为强制性看台和方队所困的新生,但他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是:“这都是在为学院做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且都是在创造回忆。学院看台拿奖了,他们的学生难道不开心吗?至于运动会方队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最后一次了。”
 
    对已经历过校运会的人来说,无论是方队、看台,还是烈日、热泪,都成了回不去的记忆。
 
    的确,现如今我们的校运会还多有美中不足之处。以强制看台要求为例,其让人抵触但实际确是出于现阶段实际状况的无奈。
 
    正如王成正所言:“如果可以选的话,没有项目的同学没有几个愿意一直坐着看。或许学校应该从观赏性,吸引程度以及团体比赛奖励等方面提高大家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而不是为了画面效果强制同学充当观众——现在做不到,我们也只有强制了。”
 
    或许比赛项目的设定不够精彩,不如打开电视看体育频道;或许场地限制,不能每个人都参与到比赛中;或许天气限制,坐在看台上不比寝室的舒适。但因为每个人自己亲身的参与,它就是自己的运动会。这种参加,让我们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这宏大浮世绘上不可或缺的色彩。
 
    只要参与过,就不会有遗憾——毕竟回忆是经历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走过的校运会
 
文:程子珊    图:图片源于受访者及院级新闻部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