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故土 一寸丹心

作者:张芸芊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03-20 字号:

    2016年年初,与父母一同回到位于浙江诸暨的老家,这是我两岁之后,相隔16年,第二次回到父亲生活与成长的地方。我对于之前的记忆不甚了了,父亲也从未提及他自己的童年,所以对于他的身世,我仅仅是略有耳闻,也并无兴趣过多了解。此次回乡,父母对我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期望。动身之前,于我而言,家乡仅仅是父亲的家乡,如同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一切皆为未知。
 
寻根问祖
 
    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人,童年在浙江诸暨最为偏远的山脚下度过。父亲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的父母都是二婚。他的母亲早年丧夫,没有知识文化,再嫁之前还带着年仅十岁的女儿,而他的父亲是专做木工活的工匠,带着一个女儿重组家庭。特殊年代里,因为贫穷,山沟沟里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两人结婚以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我的父亲。偏远且贫穷的村落里,家中新添的男丁,成为这个重组的家庭的纽带,无论是同父异母的大姐,还是同母异父的二姐,因为这个新添的男丁熟络起来。然天有不测,我的父亲年仅5岁时,家中的顶梁柱——他的父亲,先是在做工时高空坠落,后医治无效。
 
    丧父之痛,对于这个重组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使原本贫穷的家愈加曲折不易,没有知识和文化的母亲,全靠双手供养儿子读书上学,两个姐姐也早早嫁作人妻。生活变得困难重重,梦想和希望对于这个家更像是一种奢望。我的父亲在贫穷的环境里成长,同时贫穷也造就他坚毅的品格。父亲在14岁便考上大学,成为这个当时还不足百人的村子里,几十年来唯一的大学生,第一个走出山沟沟。“就像是从山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村子里的人们至今还聊天回忆。
 
    回到村里,站在先辈的墓前,对于父亲,这不仅仅是悼念亲人,而对于我,更像是一种祭奠,作为一名子孙,我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去拜访远方的亲人。而且故土总带着神秘的力量,指引世世代代的子女去寻根问祖。
 
 
年轻时代的父亲
 
血缘亲情未曾改变
   
    父亲的故事是一个根,虽然于我而言,这故事只是一个模糊的映像,但这根会生长发芽,牵连起远方的亲情。老家新房刚刚建成之时,父亲的母亲就离开人世了。父亲回乡主持葬礼,之后除通话问候亲戚,再未走进乡土。距离此次回乡探亲,已有8年之久,而我,已经整整16年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
 
    大姐早已子嗣满堂,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四代同堂的喜悦时刻都洋溢在大姐的脸上。每逢佳节,举家团聚,足有二十多口人。二姐住在三层楼的房屋里,孙子孙女整日蹦跳嬉闹,一家人好不热闹。多年未见,两个姐姐待我父亲却亲切有加,待我更是倍加亲昵。山山水水把身处农村的人们孕育得格外憨厚淳朴。城市里行色匆匆的人们回到农村终于有悠闲冷静的心态。大年初一全家聚餐,一大家子忙上忙下,人多兴旺,鸡鸭鱼肉等几十种菜品,很快就可以筹备出来,团团围坐在桌前,举杯畅饮。红色的发糕、油亮亮的鸡肉、白色的豆腐汤、羊肉、糕点......我是城市里长大的小孩,鲜少体会过几十口人举家团聚的喜悦,不曾想象几十口人团坐的热闹。
 
 
全家福
   
    一些人觉得,城市里的年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寡淡,鞭炮年年有,却鲜有燃放的兴趣。在城市里,交流的方式变得多样,但却常有隔阂与误解。或许,在城市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独。如同我的父亲,平日里寡言少语,而回到故里,就像打开封藏已久的话匣,逢人便乐得不行。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满口乡音的人们都会给他打招呼,他也满心欢喜的停下脚步和老乡聊上许久,短短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却走了半个小时,在寒冷的季节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这些年,村落里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离开故土,化作满天星辰一般,散落在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安静地离开这里,却带不走村给予他们一辈子的烙印。离开是为了给留在村落里的孩子老人更美好的生活,然而新春团聚是不变的号角。正如同父亲,无论他离开这里多远多久,每到返乡时节,便藏不住思念。只要回到村落,便总能找到久违的亲切感。或许这就是故土的力量,无论光阴如何变迁,牵连着你生命的这片土地总会给你家的温暖,团圆的喜悦,返乡的执念,和恋恋不舍的执着。
 
 
父亲毕业照  
 
新时代的留守
   
    父亲的小姐姐仅有独子,如今已到而立之年,生有一儿一女。夫妻二人年年在外打工挣钱,供养子女上学,而孩子常年由爷爷奶奶抚养。一年到头,夫妻二人只在过春节时回家,与子女团聚,待小孩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又举家搬迁到打工的城市度过夏天。这样的生活谈不上苦,却也是藏满无奈,夫妻二人既没有本钱将小孩的户口迁到打工城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也无法负担城市里高昂的教育成本,同时,工作的艰辛让他们没有额外的精力抚养和教育小孩,只能选择与孩子分隔两地,在两个遥远的城市间来回奔波。
   
    在这个村庄里,这不是个例,大多数的父母选择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让孩子在临近的村落里上学。但现在早已不是贫穷的年代,“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或许不再适用于所有的农村家庭。在一些农村家庭里,远离家乡的父母把最好的东西寄回村落,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小孩,待到过节回家与孩子相聚。
 
    但他们依旧是留守的小孩,新时代的留守或许不必忍受长年的分别,但由于一些父母没有办法在自己的打工地给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只能让他们留在村落里读小学中学,孩子们已经习惯每年的分别与相聚,分别时也鲜少哭闹,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懂事听话。但长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变成“隔代亲”,隔代培养的小孩便有些娇惯,爷爷奶奶平日里不会打骂孙子孙女,逢年过节,心有愧疚的父母回家以后更是不会苛责孩子。无奈的选择下,造就的问题不断,但迫于现况,只能暂时接受无奈。
 
故土承载新灵魂
 
    父亲的表叔,原是村落学校里教师,后来外出做生意,年龄在他的脸上留下斑驳的痕迹,角色几经改变,但表叔的脸上还是有奕奕的神采。我与父亲坐在表叔老旧的砖瓦房里,讶异于他矍铄的精神。灰黑色的瓦房里,本是聊聊家常,后来便从家庭谈到社会,再聊起国家政策,这个老人的脸上写着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却平静说起自己的经历,就像是在说着别人家的痛苦。“当年在学校里,觉得学习政治是一件比较理论的事情,不太喜欢学,也没有认真钻研,等自己从学校走出去,就发现政治、国策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叔爷爷对我说,“政治和经济是需要你一生都关注的东西,当年在学校的感触不深刻,一旦踏入社会,和别人打交道,与人谈生意,做买卖,便需要你无时不刻的学习。”
 
    我讶异于从山里走出去的人们,会对这个社会,甚至对这个时代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一个村庄,百来户人家,大多都有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做生意、打工,他们构成城市里最勤劳朴实的一部分,同时,汲取新时代的营养,崭新的视野让新农村的人们不再停留在愚昧无知的苦海里,混沌无知的群体逐渐隐去在农村的角落里。“教育的成败成为一个人人生成败的关键”,这句话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尤为适用。而教育不仅仅包括从学校得到的知识,农村里的孩子,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完善,需要其父母拥有高远的眼光。
 
    老旧的房屋里,全新的视野和面貌正在被孕育着,故乡几经改变,大多已经褪去愚昧无知的灵魂,被故土孕育的生命正在掉过头来改变故土,代代相传的梦想便是故土给予子民的精神力量。
 
荆棘路上 梦想萌芽
 
 
    回乡创业或许是这里的人们最大最真实的梦想。父亲家乡村落背靠大山,山上有适宜香榧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所以这里成为香榧的盛产地。普通的香榧一斤市价在160-280元之间,上好的香榧价格则更高,高额收益让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但是,香榧生长周期特别长,一棵可以创收的香榧树最少需要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培养,而一颗成年香榧树需要10年以上的培育。对于父亲的同乡而言,这是创业的机遇,也是一份需要长期投资、造福子孙的事业,近期无法获得回报的挑战。
 
    大多数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是一件美差事,便宜的土地租赁成本,淳朴肯干的人力,丰富多样的投资项目,这些看似优越的条件让回乡投资显得简单易行。但事实上,回农村创业投资面临更大的挑战。农村的消费水平远不如城市,普通的农作物投资,面临着高昂的运输成本等问题,而种植香榧这类名贵坚果,需要长期大量的前期投入,没有一定的资金和眼光,是无法在乡发展事业的,同时,事业的经营管理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等问题。
 
    父亲的同乡在村庄的山头上收购土地,种植大量香榧树,从2008年至今已有八年时间,期间面临的困难与矛盾不断,前期投入已经上千万,但仍然需要二十多年才可以看到收益。“我雇佣村庄里的劳动力,收购每片土地主人的经营权,我希望有更多村里人参与,成为这个事业的一部分。”
 
    创业是新时代的课题,农村创业在远离城市的这里尤显重要,是许许多多离乡远行的人们不变的梦想,但期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超乎大多数人们的想象。故土给家乡的孩子返乡创造的力量,却需要更多的勇气与实力。
 
 
香榧苗
 
    父亲留念童年的时光,坚持要回到故土,千百年来,朴实的家庭观念和善良的乡村本质,是根植于每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的“旧思想”,但这旧思想不代表落后,它是这方土地存于人们心中的一片丹心,甚至,它成为信仰的一部分,组成回乡人们留存于心的希望和归宿。一代又一代,寻根溯源的孩子,通过农村创业等方式,给村庄带去新的气象,新的视野,新的想法,其中有无奈的选择,也有满腔热血的创业。寻根问祖的孩子和村子里的那些事,无论是一些旧思想还是新气象,或许,都是故土给予人们的无限力量,梦想总会有,问题也会出现,但这故土的力量总能带给每一个孩子心灵最深处的温暖和支撑。
 
文/图:张芸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