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世界 愈小于开放

作者:程子珊 李天怡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01-04 字号:

    本站讯 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面对充满未知的西洋扬帆远航;1488年,迪亚士一路向东,开启了征服大洋的旅程。自15世纪起,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步步将世界联接起来。移目当下,科技的发展让地球变得愈发的小,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近,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也愈发频繁起来,新时代中诞生的勇士毅然踏进了文化碰撞的浪潮中,开启属于他们的文化“大航海”时代。

    “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尽管身处象牙塔中,但在这一方校园中的每个人都无时不感受着如此多样的文化。不论是几日前的圣诞节派对,还是每周四相约于孔子广场的英语角活动。留心于我们的校园,你会发现,在海大生活着许多来自外域的人们。

   他们如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亦勇敢地扬帆而驶向了世界这片无垠的海域。无疑,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下,多种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冲击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每个个体都需要考虑的。

在海大的冒险家
Adventurers in OUC

    “I want to kown more about China.So when I was offered the chance,I just accepted it with pleasure.”

    在海大的外教多是有着多文化背景的人,他们或是早年留学于国外,或是成长于一个有多文化背景的家庭中。这样的多文化体验在他们的心底埋下一个名为好奇的盒子,一旦打开便再难收回。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向世界、来到中国。但不难发现,他们心中所怀的不灭的好奇心和永远沸腾的热忱是促使他们踏上旅途的最主要原因。

    与单纯的行者不同,作为教师的他们更怀着增进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信念来到这片可谓是陌生的土地。区别于旧时代的传教士,他们并非仅将自己的文化带来中国,单方面输入,而是像一颗渴望发芽的种子,吸收周遭环境的营养,用开放的心态让经历去改变自己。如同外教Gunnar Klatt所述:“大概是经历会改变我,让我去做以前不会做的事儿。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可以去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他们感兴趣的事儿。”

    外教们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从他们个人延伸至他们的学生,构建起一张大网。渐渐地将这份多元文化传递了出来。

英语角活动

无可避免的文化休克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shock

    当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会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这便是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对于多数刚来到青岛不久的外教,或多或少地面对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个人偏好上的差异致使他们在海大生活时遇上了一系列的困扰。

    首先,海大崂山校区远离都市喧嚣,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尚未见识繁华的市中心就安家于这片宁静之地,难免感到无趣怅然。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外教,在家乡时就习惯于派对的热闹非凡,当其拘于崂山时的确难寻消遣之法门。若心怀不忿,也实为人之常情。

    再者,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校区内基础设施尚不全然完备,停水停电之事同学们也是习以为常。然这对来自欧美的外教却是难以理解的,“In fact, my first week in Laoshan campus,we had a water shortage, so they would turn off our water sometimes. In other countries, that only happens for an emergency.”(“我来崂山的第一周遇上了水源短缺,所以我们会时不时地停水。而其他地方只在紧急情况下节制能源。”)

    除此之外,因为个人口味的缘故,有部分的外教会不习惯校园食堂的餐饮。外教Jared Miracle表示他不得不自己买菜做饭,虽然也说不上麻烦,但总体来看还是相当耗费时间。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China, where I love the food, I don't like the food in QD, particularly on this campus.  ”(“相比中国的其他地方,我不喜欢青岛的食物,尤其是这所校园中的。”)R.H.Mitchell也如是说。

    食宿方面的生活问题也许可以通过学校的努力及时间的推移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甚至消失,但由于不同文化习俗所造成的生活不便依然存在。比如在平日的交流中,为保证对方理解自己或者表示热情与欢迎时,中国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然而在美国这样的高声通常被理解为表达愤怒。外教Jared Miracle表示:“People here are often quite loud, which scared me at first. I thought everyone was angry with me!”(“人们总是高声说话,起初我被吓到了。我还以为大家都在对我生气呢!”)。

    同时当地人不意间会流露的排外心理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会下意识因为对方是外国人而区别地看待和对待他们,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友善的情绪,如外教Gunnar Klatt所述,“People come to me and try to practice English.”(“不少人来找我是为了练习英语”)。

    幸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经验的增加之后,这类文化休克的程度会明显降低。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半的Pro.Call深爱着中国的文化,常常用闲暇时光跟着自己的中国学生学习汉语,参与国画课程的学习。她表示这里的人都很友善,饭菜美味,而且有一间像家一样的公寓,有家的感觉,很开心。而在中国执教了4年的 Gunnar Klatt对崂山啤酒的味道情有独钟,并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Chinese family”,他表示日后的人生也将在中国度过。

    当外国友人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后,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自然会明显增强。对于那些受中国文化吸引而选择来到中国的外教们,这个适应的周期相对也会缩短。所以总体来说,在海大的外国人们通常都是享受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的。除却生活上某些不可克服之处,其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还是会渐渐与所处的环境产生共鸣。

月是故乡明
Resonance is needed

    “And ever has it been that love knows its own depth until the hour of separation”(“爱直到分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当然,这只是从“可以适应”的方面来看——既然有可以适应的方面,自然也会有难以适应的方面。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使人们不易发现融入社会的切入点,不易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点。

    想要融入一个较为陌生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契机,这就需要人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来争取融入其中的契机。

    谈及交流,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语言。其困难并不在于单纯的语法词汇,而在于是否能够听出这隐约浮现于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其次便是谈资的储备,于个人和于社会的谈资。当人们需要建立一段更为亲密的关系时,会去聊些什么?除却这些基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个人感性上的诉求将如何表达?能否与当地人产生共鸣?正如受访者戴昕老师所言:“文化交流是有层次的。”穆斯林在英国总是很不高兴的样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因为他们的笑脸只出现在有共同信仰的人面前。人们的情感诉求还是归置于有共同成长经历的人身上。

    其实不难看出,所谓对异国文化“难以适应”的部分是文化交流进行到一个较为深入的阶段时,受客观条件所限制的那些因素。但这并不影响旅行者充满热情地去拥抱多元文化。远离家乡的旅人所畏惧的只是当文化交流涉及到时空差异时,被不同程度地放大了的差异。

外教演奏二胡

教育制度:谁主导课堂话语权
Teaching method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基于不同的社会性格和社会需求,中外的教育制度不甚相同。其中存在的差异对外教和留学生们的教育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美国大学教学为例,课前阅读是学生必做的功课,“为今天上课的一小时,前一天你需要阅读准备三小时。”可谓是“不读不懂”。且课堂上以问答形式为主,尤其强调学习自主性,通常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上课的时间是较少的。这与中国课堂上通常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十分不同。

    所以外教Jared Miracle表示:“Students in China are very quiet during class and very loud outside of class. This is frustrating when you teach something that requires conversation. I know that the system here wants students to be silent and just memorize, but I believe you should be asked questions so you think more about your studies. If you only memorize and re-create someone else’s ideas, it is a waste of time.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help you think more critically and carefully.(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很安静在课下很活跃。这让我很迷惑当我遇上必要的交流教学时。我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想要学生们安静地记忆,但我认为,提问才会使人思考更多。仅仅记忆和复述他人的想法,只是在浪费时间。大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更具批判性和认真地去思考。)”

    在戴昕老师的回忆中,提及了对美国课堂上“枪手”(活跃回答问题的人)的不适应。“有观点的人回答问题还能给其他同学一些启发,但有些没思考清楚只是为回答而回答的同学就会拖慢课堂的节奏。”戴昕老师还谈起当年自己较为不适应的一门课程——法律写作。因为在国内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应试教育里,用外语写作讲究的是如何向阅卷人展现你对语法和句型娴熟的掌握,要求尽可能的“炫技”,尽可能多的使用高级词汇和长难句型。而在这门课程中,则要求学生学会运用“plain english”,即以最为直白的短句来陈述观点。

    BBC曾做了一档关于中英教育制度的纪录片,请了些中国老师去英国执教。当然,最后教育的效果堪称是一团糟。足以可见中英两国间教育制度的差异。同时也不难发现,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将一方的模式方法照搬,并强加于另一方时,人们想要见到的教育效果是难以实现的。

    关于如何使多文化间的交流学习有效化,有21年执教经验的 Gunnar Klatt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去了解和认识你的学生,应当搞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是一个十分考验任教者耐心的过程。在知己知彼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challenging ideas”(充满挑战的观点)和非固有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带给他们启发,在他们的思维中埋下无数新的可能。这倒也不是多么枯燥的过程,它亦会裨益那些观察者,激励他们去发现新的东西。

    对于学生而言,接触异国文化,学习外国语言,或将要远行留学,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要做好去接受去适应去理解的准备,并且“stay curious”(保持好奇心)。总有人在最初的新鲜感褪去后陷入迷茫,更有甚者,会将自己封闭。当被问及给留学生的建议时,多位采访者都表示保持好奇心十分重要,对周围的陌生感到兴奋与好奇而不是惶恐与麻木。在应对文化休克时,也该调整好自己,想办法让自己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

    旅居异国而背离熟悉的乡土,此类人心中多是怀有热情与抱负。或是出于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希望能拓展眼界,或是热爱探索与发现,停不下脚步。总的来说,在这种跨国的文化交流中,旅行者亦或冒险者应当热忱如一,不负初心。

我们只是共享着一颗小小星球的人们
“We are just sharing a little planet”

    从近百年来历史中,作为观者不难发现,面临和如何应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都需要去思考的事儿。

    文化多样性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如外教Jared Miracle所言:“We must learn to enjoy cultural diversity because it is our future. It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people who can speak more than one language live long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lives.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 multiple ways, so they solve problems better.”(“我们最好是学会如何享受文化的多样性,因为那是我们的未来。除此之外享受它的重要性在于学习多语言的人往往活得更久更健康更快乐,他们拥有去考虑多方面问题的能力。以至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胡演奏指法

    大到世界之内,小到校园之内。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地理上的距离不断拉近,“每个人都面临选择”。是让自己在文化冲击中休克还是“open your heart”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引用外教Gunnar Klatt的一句话:“是经历让你我改变。一如你想去发现美食,你需要只是尝一口。即使你并不喜爱那个味道,但不去尝试你将永远不会知道。”

   以小见大,象牙塔里的我们已熟悉了往来于校园里的外域人们,与他们共同生活着。在这个地理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的时代,多种多样的思想与文化也必然将不断相遇。

   “我们只是共享着一颗小小星球的人们。”

    当个人的世界变大而相互的世界变小之际,一颗开放的心无比重要。

    "A voice cannot carry the tongue and the lips that give it wings.Alone must it seek the either.And alone and without his nest shall the eagle fly across the sun."

    Ready am I to go,and my cagerness with sails fall set await the wind."

    “声音无法带走赋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只能独自寻找天空。苍鹰不携巢禾,才能独自飞越太阳。

    我已整装待发,我的希望与扬起的帆一起等待着风起。”

周四相约孔子像

文:程子珊 李天怡    图:部分源于受访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