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上九点半,实验中心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2013级海洋生命学院吴筱晓(化名)正在参加面试。她想加入的这个团队,在今年九月份刚刚完成2015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面试官”有些是参加完比赛的老队员,2015届队长张喜寒其中的之一。房间里的灯光有些暗,但吴筱晓的脸上有着满满的期待和紧张,“我想加入你们的团队,想找一帮志趣相同的人。很辛苦,很累地完成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情。”她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许会濒临崩溃。因为我知道,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很难感受到美好。但我希望走过这段路程之后,可以感谢当初拼命的自己。”
面试现场
吴筱晓的话里藏满浪漫主义。面试持续近半个小时,之后,她将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也许,现在的她还不太清楚即将面临什么。异常繁重的赛前学习准备,严肃紧张的课题讨论,困难重重的立项,实验,建模,网页制作,赴美比赛......新一届IGEM团队刚刚启程,他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夜深了,再“刷”一篇wiki
吴筱晓入队后的第一次组会在12月12日,到场的14人里,有12个人都戴着眼镜。
“一群神秘的人以神秘的方式组织起来,没日没夜,干着神秘的工作”——这是外界对于IGEM团队的大概印象。然而,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团队。2015届老队员在去年11月份完成组队,他们被分成“干组”和“湿组”,所谓“干组”即“dry-lab”,主要负责建立模型,而“湿组”即“wet-lab”,侧重于实际的实验操作与探究。从那时起,他们便进入基础积累阶段。每个队员在一个月里,要自学完成《合成生物学导论》、《分子生物学》这两本专业教程,而“干组”队员还需完成《系统生物学》和Matlab(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的编程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
仅仅自学教程与完善实验技能,还远远未达到基础积累的要求。一周有七天,而对于IGEM的队员而言,一周等于168个小时,等于10080分钟。每周,他们都会随机分组,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多篇专业论文,熬夜“刷”wiki(团队制作的网页,项目展示的一种形式),小组交流讨论、交换想法、合作、制作ppt,并且,合作准备每周组会上的展示。
严肃的组会
细胞、基因、质粒、启动子、操纵子、酶、基因回路、群体感应、报告蛋白、外源mRNA......组会上,高通量、高强度的研究讨论着实会让人大吃一惊。每组以ppt的方式展示上一周学习研究的成果,并作出详细的讲解说明。通常,人们会在你完成展示后给予你掌声,但在这里,你将面临严谨的质疑和有关更多细节的讨论......显然,这个团队永远不缺乏挑战和怀疑的声音,永远充满理智和思考。“真理愈辨愈明”2015届队长张喜寒如是说。
而这一切,都是为即将迎到来的选题立项做准备......
关于立项,关于寻找
你可以选择改进前人的成果,也可以创造新物质,你可以选择严谨的实验探究,也可以发扬创新精神,“一切都要源于文献积累”。而“高通量”是张喜寒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强调的词语,“这是一段高强度输入,再高强度产出的过程。”她所谓的“高通量”其实就是“高强度”。选题立项往往费时耗力,铺开一个面,从一个面里寻找可操作,可实现的命题点,需要考虑得不仅仅是命题本身,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也十分重要。
立项的过程完全由本届队员讨论完成,大量的文献积累,反复的阅读尝试。这是一群通读文献的“疯子”,他们几乎每天都看历年的项目,找寻思路,并试图发现创新点,为此,队员们付出过许多个夜晚,一遍又一遍刷开wiki主页,绞尽脑汁,耗尽心力地前进着。在立项期间,曾有90余个备选题目,但是最终留下的有6个,Electromagnetism Control Bacteria ——A Novel System for Cellular Regulation (电磁遥控大肠杆菌基因表达平台)、Rye Guardian(保卫小麦)、Signal Amplifier--A Novle Two Component System (基于双组分系统精细化改造的信号放大器)、The Improvement of Soil Remediation via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of Biofilm(基于增加生物膜产量的土壤改良)......
最终,确定的项目为“Magthermo coli”,即通过交变磁场控制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在大肠杆菌内合成铁蛋白,铁蛋白可合成磁性纳米核,磁核在磁场激发下发热,温敏元件(RNA温度计和温敏型T7)感受温度变化引发下游基因的表达。他们从零基础开始,没有老师的教授,全靠十多个队员自学,一步一步,深入到命题中。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命题本身,项目的创新性、吸引力也至关重要,所以,忽略细节意味着忽略成功。用“知乎体”来说,立项,等于“彻夜不眠思考题目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寒假期间坚持阅读论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学完成《基因工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即使前期充分准备,实际操作中依然会遇到问题,命题永远在更新和改变中。”
从构想到现实
强者和疯子或许只差一步,在IGEM的团队里,这一步叫“实践”。
“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坚持一个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半年暴瘦40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带病坚持‘泡’实验室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有人选择放弃,退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队伍的基础”这句话颇具浪漫主义情怀,但事实上,现实情况是“若要有人想要打酱油、混简历,那么队伍的战斗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无法言说,也无从说起,这是在采访时,队员们给人的普遍感觉,苦、累,仅此而已。那是一段“两点一线”的生活,实验室(本科生微观创新实验室)和宿舍之间,这样的一群人曾经匆匆忙忙的奔跑过,熬夜做实验,集体刷洗用完后的培养基,所有的人马不停蹄的值班,却依旧人手不够......这都是队员们的真实状态。
在中国海大,IGEM团队基于学生社团——科协。“参加IGEM比赛以前,大部分队员已经互相认识”。但认识不意味了解。高强度的实验,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会无情的把每一个人的性格放大,合作中的冲突和矛盾本来就难以避免。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有时候,一个实验需要队员24小时看守在实验室,人手永远不够的。如果有一个人选择不熬夜,那么实验就无法完成,如果有一个人选择休息,那么整个项目的进度就会停滞。
实验本身也颇具挑战,在耗费大量时间完成某个DNA序列后,队员们需要将样品送检,送检往往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片刻休息,“重复,我们需要继续重复操作这个实验,因为你不知道已经送检的那个样品,是不是你需要的。”由于DNA拼接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经常不尽人意。“湿组”队员要马不停蹄地重复实验,直到收回样品检测报告。如果失败,意味着他们要继续重复,继续送检,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人最害怕“重复”和“失败”,然而对IGEM队员而言,“重复”和“失败”是他们每时每刻要面对的两样东西。“最长的一个样品,足足耗费我们一个月的精力,每次都期待送检结果,同时也害怕知道这个心心念念的结果。”
总有人苦中作乐,在培养基上倒出一些可爱的图案,然后发朋友圈,引来大家围观,或者,在一起过元宵节,嘻嘻哈哈的闹腾一会儿。这个团队有着与生俱来的团聚力,处于磨难里的人们总是更容易相互依赖,产生比普通友谊更加亲密的关系。相较于“队友”这个词,“战友”更适合用来形容他们。
队员们在培养基上“写”团队标志
2015年9月18日,是一个队员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9月18封wiki”。这意味着,9月18日以后,比赛所需的数据将不能上传。仅仅五天的时间,26页的网页(http://2015.igem.org/Team:OUC-China),40余件的parts,剩余实验结果的整理......所有的工作亟待完成。在整个团队缺乏网页技术主力的时候,三位崂山的同学郑作武(2014级信息科学学院)、许书源(2013级数学科学学院)、陈智伟(2013级数学科学学院)提供了无偿的帮忙,他们来到鱼山,决定以非队员的身份无偿帮助整个团队。许书源、陈智伟跟队员一样,几乎一周寝食都在实验中心,没有一句怨言。五天内,负责网页的同学每天只睡2-3个小时,“湿组”的同学加班加点的完成剩余任务。截止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更是全队通宵上传wiki。期间诸多辛苦,从完成wiki后睡倒一片的场景便可见一斑
对于他们,战斗还差最后一步,奔赴美国,进行项目展示。
千回百转,终得曙光
包括带队的老师,一行十二个人,轰轰烈烈,信誓旦旦的奔赴美国,9月22日到9月28日,与其说是去参加一个比赛,更像是去赴约,走完比赛最后的一步。
鱼山路合影
相较于艰苦的实验阶段,在美国的节奏也慢下来。队员们要做的主要是准备展示和演讲,完善ppt,练习口语。9月26日下午,展示开始。iGEM展厅更像是一个派对,所有的参赛队伍齐聚一堂,相互交流,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一共有四个主讲,还有两个人参与表演。”最初听到“表演”这个词的时候,难免惊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评委关注presentation(演说),我们还加入B-Box的元素。”其他队伍的展示形式也甚是丰富,选择新奇的服装,讲述有趣的故事。展厅现场,你很难相信,这是一群人曾经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做实验,建模,刷论文的人。
最后,2015 OUC-China获得世界区银奖,interlab study专项奖。
在美国与合肥工业大学合影
“或许,主讲人数可以少一些,对于讲述内容的侧重点,还有待探究。”谈到不错的结果时,队长张喜寒显得理性和冷静。身处异乡,大家一起过中秋节;在唐人街上,看美国的满月;去到波士顿,了解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理念。这更像是一场战斗的结束,却不意味着团队和项目的停滞......
“加油,学弟学妹!”
早在2015届iGEM团队立了延长项之初,为下一届队员的培养周期,老队员就已经接收2016届新队员,“传承”是这个团队从2011年成立之初就留下的传统。“老队员大多数都是大三的本科生,考研、准备出国、实习......”但大多数的人会选择留下指导学弟学妹,“这不是义务,却是责任”,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眷恋与不舍,一份真真正正的感情?
为了后续团队而留下来的学长学姐,会参加每周的组会,给出一些建议,“但所有的点子和想法都需要他们自己完成。”实验中心105实验室的门口,有一块蓝色的展板,匆匆忙忙的学生和老师,会忽视全英文的项目介绍下方,有一方贴满便利贴的小区域,“加油,看好你们!”“注意身体!”“回来看你们了!”这些大多是前几届的队员留下的,寄语便是“给予”。老队员的期望很高:“他们比同期的我们具有更深厚的积累,今年对他们的要求从立项初始就就提高了一层,希望他们可以从更深处着眼,最终定立一个小而精的项目,取得金牌甚至特奖的成绩。”爱充满一方小天地。有一种默契,无需多言,正在经历和经历过的人们自然会心有灵犀。
展板上的鼓励
想到一个词叫“梦想”,你曾经有多大的梦想,便要承受多大的磨难,你曾经有多么想要成功,便会要付出多少血泪。不是单纯的拼搏或者是坚持,就可以让iGEM的队员们获得成功。一个比赛,凝聚一群人,他们不是每天倒平板的疯子,却比“疯子”更痴狂,为实验而忍耐,为理想而坚守,“我想要很累很累的和一群人完成一件事”,外人看来,未免有些理想主义,但在这里,在iGEM的团队里,知识积累时的磕磕碰碰,实验中的反反复复,参加比赛时的跌跌撞撞,一如生活,跌宕起伏,千回百转,但有着信仰的人们。
“总会在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只因为,我们有理想,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小屋子,我们有共同的名字,即使这理想是一块“奖牌”,这小屋子是堆满仪器的实验室,这名字有点难解释,但我还是要骄傲的说,我曾经属于一个我深爱过的团队——中国海大iGEM!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筱晓为化名)
文/图:张芸芊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新闻链接]
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始于2005年,每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主办,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
合成生物学试图重设计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或是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组件和系统,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天然生物体系的运作机理来创造全新的生物体系。iGEM期望通过竞赛的形式,回答合成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能否在活细胞中使用可互换的标准化组件构建简单的生物系统,并且加以操纵。每支队伍尝试使用标准化后的生物模块元件库,利用标准化的基因工程方法,以特定目的拼装人工生物系统,并进行操纵和测量。
iGEM比赛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工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的热情。参赛学生可将研究所取得的有用成果提交给MIT的竞赛组委会,供全球的科学家共享参赛队伍的研究成果。此外该项竞赛为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国际舞台。
2015 OUC-CHINA iGEM团队的成员分别是来自海洋生命学院的连婕、母庆典、秦琪凯、梁津旸、尚仁杰、潘卓,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喜寒、魏瑞芃,水产学院韦存,数学科学学院陈韦言,工程学院张维纳。指导导师为海洋生命学院杨官品教授和王岩副教授。团队以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采取自我组织、自主管理、自由选题的方式来运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