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亮:读书 讲学 修身 躬行

作者:徐凯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5-12-16 字号:

    “法”古写作“灋”,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古代龟甲的纹路曲曲折折,泥沙中颠簸,烈火中焚烧,与雨雪一道劈头砸下,在华夏民族历史长河的上游砸下一个滚烫的烙印,他用笔书写古文,以口讲述时事,他说:“以负责的知识行为探询真理,以负责的社会行为推行正义。”
 
    这位在法政学院讲台上叱咤风云的年轻讲师出生在河南安阳,完成法学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完成了法律史博士学位,于2011年来到中国海大作为一名法政学院讲师任教。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法政思想史、中西法文化比较研究、西方宪政史、人权法与人权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在启示与信仰之间,在思考与探询之间,他说:“认真读书,严肃思考,清晰表达,理性探讨,负责做事,善良生活。”


 

时亮在海大

 

坚持源于喜爱,深邃成于积累
 
    小学起,时亮对中国传统名著中包青天、杨家将这些中华历史英雄人物便甚是喜爱,每与他人谈论起他总会微微泛起丝丝笑意。时亮儿时像许多同龄男生一样,在那些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故事中,正气凛然、充满正义感的人物与角色总会给他带来强烈的崇拜感。而那些记载着中国古代英雄传奇事物的书籍,成了他童年最贴心的陪伴。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感触,将时亮带入了书本的世界,也注入了他对中国传统的热爱。
 
    回忆自己的学业与工作生涯,他肯定道无论是选择攻读法律史博士,还是留在大学继续做一名大学老师,都是因为自己对其由衷的热爱。“当年,老师给了我不少的建议,最后我选择了本科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然而,这并不能满足我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与视野的渴望。我希望能接触一个更宽阔的历史人文世界,便选择了攻读法律史博士。”时亮讲述道,攻读博士的决定是他在大一下的时候就决定了的,这条路虽然艰辛苦累,可确实让那时的他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博士生涯结束后,我面临着法官和大学老师这两个职业抉择,最后我选择了留下,因为我更喜欢与人交流的过程与收获。” 充满思想碰撞与各种思想绽放的校园,仍是时亮最后的职业抉择。
 
    从幼年时阅读英雄史诗到初高中体会国学经典,从对法启迪阶段对中华儒学的研讨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发展思辨,从一个对中国历史充满热爱的男孩变为一个法学专业的教育者,是自小成长路上各个阶段对各种学识的摄入与消化,迷茫与醒悟使得时亮成为了一名以思想深邃与透彻闻名的老师。

时亮与家人

 

清茶白水酹华夏传统
 
    从小在中国传统书籍中受益匪浅的时亮,在工作与生活中常常践行着对此的传承。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就有着大量具有对于国学、儒学等经典的分享与点评。因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汉字演变与书写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也常向学生演绎古汉字书法的魅力。虽未把此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作为工作去钻研,但也借此以启迪学生去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正如前文所提,对正义的崇拜点起了时亮阅读的旅灯,而这份正义,却并不简单地如同现代文化中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故事,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间性、历史性的正义观。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人们对于正义的理解与认识都是相通的,它们都阐释着一种“人有好报”、扬善憎恶的大道理。可在时亮眼中,对于中国而言,这份正义却有了令他额外着迷的民族色彩。信仰崇拜着祖宗的华夏民族,一方面可能因为祖上功绩而使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另一方面或许也会由于先辈的错误而苟且于世。正义的馈赠与邪恶的惩罚,也会由祖辈处得到传承与发展。“上天对于自己行为的回应不仅局于现世,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子孙与后代的命运中得到反馈。”正是这种在历史洪流中具有延续性的“人在做,天在看”的正义价值观,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儿时的时亮心底。
 
    “虽然自己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及其痴迷,但也在对其的认识中有过误解,走过弯路”。在进入大学之后,时亮接触了众多的西方价值观与社会科学思想,加上自己对鲁迅等曾在新文化运动中反思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学者的喜爱,自己无意中受到影响,对中国自古的儒家思想以及传统道德观多有质疑。幸运的是,时亮步入研究生的学业后,导师对他看待儒家文化视角的正确引导和对中国传统发展的诠释让他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自古传统的魅力与积极性。“我很庆幸能在那时碰到那样的好老师,他们总会耐心地给我解答我有失偏颇的看法与认识,把我从固执走着的弯路中拉了回来。”就是从那时起,时亮本人也对教育者的事业燃起了崇敬与向往之心。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的发展却让时亮倍感担心。“我们的祖辈汇聚了上千年的智慧财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却没有真正继承其精华,反而在一些错误的思想上越走越远。”每当谈到当今时代的滥用职权、官商勾结等负面之事,时亮总是直言不畏地揭露与批评。正是这样一位充满正义感,直率敢担当的讲师,赢得了不少学生的喜爱与赞扬。


 
时亮与家人

立足法学,探寻历史
 
    时亮从书本中得到的积累,增添了他教学的多样性与深刻性。他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增添加强学生对学术思想上的认识。在讲授的“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中,他在每门课后,都会结合课上所授内容所处的时代和相关的思想,来推荐有关的文献和书籍给学生阅读。其中,每一份推荐并不是简单地列出一份读书清单,其中精确到章节与目录的陈列让人感受到他本人对这些文字深刻的理解,以及他细取精华以滋学生的那份感动。当所有的书籍按照讲授内容依次排列,其思想与文化层层相扣所映射出的法制发展,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中国法律史时,文字的力量便将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要点和精髓传授给了学生。
 
    对于教导学生学习法律史,时亮也有着自己的新的见解。他没有完全遵照固有的惯常方法,按常规去引导学生用研究历史学的方法,去看待与认识法律。相反,他凭借着对众多历史书籍的阅读与多年积累的社会科学基础与修养,以一种强调人类文明连续性的思维方式,用研究法律学的方法去看待历史。在他所呈现的这个广泛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伦理学等的精神世界中,他所给学生带来的早已不仅是仅局限于法律史框架内的专业知识,而是延伸到社会科学的一席盛宴。
 
    除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时亮总会尝试让学生摆脱偏见的眼光。学生不仅应该正视在本国文化大背景熏陶下的法律历史发展,也应尝试敞开心扉,去接纳与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法制文化。时亮口中的摆脱偏见是倡导理性地去对待来自外界对自己法制认识的影响,并不是指的去做到面对问题时,用完全客观的态度,不带任何感情地分析与处理,即实现学术上“价值中立”的观点。
 
    相反,他认为法学研究是总会带有主观色彩的。人都有喜怒哀乐,从小到大接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定会让人们在遇到争端时有着不同的看法与价值取向。在时亮眼中,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必定会带有和人有关的主观分析。他坚信,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不带情感与价值的一定不是最好的。然而,当提到中西方在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分歧时,时亮解释到,这并不等同于人人在从小受到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与价值不同所引起的分歧,即意识形态并能对人们在法律面前所追求的公平公正产生影响。
 
    时亮说道,法律背后的价值应该是爱。所有的法律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并不是要可以去惩戒那些可恶与可恨的人。他认为,法律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爱与恨的对立上,因为人们所拥有的仇恨,都是因为人本性的爱收到了伤害。而这份对于爱的前提的诠释,是这个硬朗身板背后温暖的内心。

    “以后要是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随时来找我,因为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的感觉。”面对晚辈对于求学路上的询问和求助,时亮总是不仅耐心的解答,而且总是以一种平等亲切的态度与对方对话。“我喜爱大学的环境,因为大部分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无论交谈对象是谁,交流中不同的人给他带来的见识与收获,对于他而言才是更重要的。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时亮这样解释“自由”一词的一层含义:“自由的本性在于实现生命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能性或许是黄花红藕,细雨梧桐,浅吟低唱,又或许是吸海垂虹,倚天抽剑,手缚苍龙。“法是探讨正义与不正义的学问”,时亮在这种学问中俯仰、求索,追求生命在事业上的一种可能。读书,讲学,修身,躬行,正如他一直追寻的“在生与死之间过一种值得的生活”。

文:徐凯  图:来自受访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