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作者:魏晓炜 郑昕怡来源:华禹教育网2015年7月15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5-07-15 字号:

  

中国海大学子研制的水母机器人下水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为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积极推动海洋科技进步”的使命,中国海洋大学将于2015年8月8日举办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全员参与描绘大赛蓝图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面向全国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校生的综合性竞赛项目。大赛以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为宗旨,本着增强大学生献身海洋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目的,自2012年8月首届大赛“启航”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涉海高校参赛,参赛高校数量、作品数量逐年攀升。
  
  作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海洋科技进步的使命,申请承办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自申办成功之日起,学校便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大赛筹备工作中。
  
  大赛的组织承办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竞赛本身,还包括后勤保障、宣传、信息服务、志愿者服务、财务、安保等多方面的工作。为此,学校相关部处和工程学院为大赛的前期筹备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去年年底已经成立了大赛的执委会,由李巍然校长主持,目前已经召开了两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校内协调会和多次针对具体问题的沟通讨论会,确定了各项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和落实人,讨论形成了大赛的筹备方案,相关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学校领导和后勤集团、教务处、宣传部、团委、财务处、图书馆技术部、网络中心、保卫处等部门各位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协调工作,使得整个大赛准备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承担了大赛的主要组织和执行工作,成立了大赛的执行委员会和赛务委员会。学院领导和党团委与学校相关部门积极联络与协调,组织调动院内的设施、老师、学生等资源,全面开展了宣传、志愿者招募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多位专业老师一同紧密合作负责竞赛内容,包括比赛规则的制定、设备制作、场地布置、比赛全程监督、裁定比赛结果,力求考虑周全。
  
  除此之外,据本次大赛的校内负责人之一、工程学院王琨老师介绍,除学校与相关学院的支持,学生也在办赛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
  
  为激发学生参赛热情,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去年10月起学校大赛组委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大赛宣讲、选拔赛,从今年5月起又开展了一系列预报名、宣讲动员会,未来还将进行测试赛、相关技术培训等。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个参赛作品、近百名同学的参与,随着正式报名的开始,预计将有更多学生参加。
  
  以上参赛动员工作都是由工程学院科协及汇智创意梦工厂的同学们发起和负责的,其中五位同学骨干也是工程学院赛务委员会的核心成员,这得益于工程学院“基地搭台,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学生志愿者也为大赛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比如比赛道具的制作、宣传报道、设计制作比赛用品、场地布置、大赛服务等。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特色
  
  自2012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第一届大赛开始,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特色”的比赛模式。
  
  第一届大赛主要分为新概念海洋航行器设计、海洋航行器设计、舰船模型智能航行等三大类型。第二届大赛在上述比赛类型基础上,新增航母专题设计、模型制作和船型竞速等内容。2014年,第三届大赛分新概念创意、航行器设计制作、船模智能航行、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等5大类,旨在考验学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创新设计与思维、航行器的制作与操控等能力。时至2015年第四届大赛,已分六个竞赛类别,因循青岛地方特色,大赛新添“帆船模型竞赛”项目,模型规格为国际帆船模型F5-mini级。除此之外,大赛还规定了外观模型仿真制作类创意设计类的船型为“雪龙号”和“101鞍山号驱逐舰”,模型总长为100±5cm。
  
  纵观三届大赛的举办之路,不难发现,比赛逐渐呈现出四大亮点:参赛学生的设计理念更加新颖,很多创意超出评委的想象;参赛作品的实用性更强,基本没有天马行空的概念作品;参赛团队的综合性更强,一件作品不再单一的由哪一个专业的学生完成,而是多个学科多个年级的学生一起设计;参赛的成果更加丰富,除了现场展示的作品,很多学生甚至带来了发明专利以及在专业刊物发表的文章。
  
  除了帆船模型竞赛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将采用由图书馆技术部老师与学生科协负责开发的竞赛会务系统,是为国内首次使用,这与学生的大赛主人翁角色也将一齐成为本次大赛的亮点和突破。


  

         海大师生的创新作品:智能航行类双体船
  
  以创新为舟承载海洋梦想
  
  在谈及中国海洋大学能够申请举办大赛成功的原因时,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宋大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海大具有这样的实力。学校这些年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成果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付出巨大努力。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海洋大学始终把创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有机地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和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个性化、柔性化、研究性的育人环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学校采取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措施,学分共分为科技活动类、论文专利资格证书类、科技竞赛类、社会实践类和体育、文艺类等五大类。学生通过参加相应的项目,经结题验收合格之后,学校会给予项目组成员以一定的创新性实验课程学分,并颁发证书。
  
  自2010年起,为吸引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大力实施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成立了“OUC-SRDP管理委员会”,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通过设置目标引导性项目和自由申请项目,鼓励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想法,鼓励选题与生产实践、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学校也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组建大学生创新俱乐部、建设项目交流网站等等多种途径,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之下,海大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师生队伍:2011年,海洋生命学院同学自办“科技创新创业实验室”,用微生物作画;同年,工程学院四名同学的作品“基于冲击式透平的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这并不算完,由工程学院老师宋大雷率领的队伍也曾征战全国,战绩煊赫。
  
  2007年,工程学院老师宋大雷教授带队获得第八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军一项,亚军两项,季军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008年,他又率队夺得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一项,季军一项;2010“三星杯”首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亚军,2011第十三届“林海雪原杯”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2012第十四届全国机器人锦标赛暨“上海太敬杯”第三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冠军;2013年OI中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控制组,一等奖;同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水中项目,一等奖一项,季军一项,二等奖两项;2014年第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同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国海洋大学共派出4支代表队参加了本届公开赛水中机器人项目的角逐,共获得特等奖1项、亚军1项、一等奖2项的骄人战绩。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一系列的好成绩,宋大雷教授将其制胜秘诀归结为三点:吃苦耐劳,认真细致;专业技术的积累;发挥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006年,宋大雷老师刚刚来海大工作。他在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的时候,技术经验和学生知识积累等方面都非常薄弱,机器人也主要是在外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改进。“面对强手如云的比赛对手,我们‘小米加步枪’的情况下只能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取胜了。我们比赛前无数次的演练,为的是把能够想到的每个可能发生的细节都考虑到,并制定好对策。比赛的时候也丝毫不敢松懈,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更好的培养海洋领域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宋大雷老师从足球机器人的轮式机器人和仿人机器人起步,在积累了相关的通用技术的基础上,将涉海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如水密耐压技术、浮力配平技术、水动力分析等)用于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科技创新作品,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学生作品,如水母仿生机器人、海洋平台检测有缆机器人等。这些专业技术的积累和沉淀使海大在水下机器人方面跻身国内强队,学生面向海洋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与本次大赛承办特色不谋而合,发挥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是宋大雷教授的“法宝”之一。指导学生比赛,从初期由老师手把手的带学生,老师创新的想法通过学生来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发展;到后来发展成老师只是在创新的思路上指导学生,放手由学生自己寻求方法,独立完成作品;到目前是老师指点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自主创新,学生只是在遇到难点问题或是缺少必要资源时,找老师进行讨论并寻求帮助,把问题解决掉。由于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创新,这使得大学生创新活动走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蓬勃开展起来。
  
  恰如宋大雷教授所言:“养鱼先养水。这些年的积累、探索和实践,逐渐营造了适合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和平台,学生可以在适合创新的环境中自由的遨游,实现他们创新的梦想,把自己锻炼成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借助学校之帆拓展创新空间
  
  “学校近几年来非常支持学生的自主创新,致力于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实践的平台,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遇。”汇智创意梦工厂的创始人工程学院学生李东杰在采访时说道。

  借助学校之帆,由自己掌舵,开拓属于自己的新空间。这便是汇智创意梦工厂诞生的原动力。汇智创意梦工厂是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李东杰同学于2014年9月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创立。汇智创意梦工厂目前有七个正式入驻项目,它们是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和6个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每个项目均有来自国家和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汇智创意梦工厂还为其他本科生的优秀自主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
  
  “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占主体”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一砖一瓦地搭建起这个综合性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本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他们硬是将冬冷夏热,缺水断电,阁楼仓库一般的工院六楼亲手改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这里是创新的发源地,虽然本身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氛围非常好,是一个创新方面特别有激情的地方,”李东杰语气自豪。“尽管我们现在用到的东西都是二手的或者废弃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所有东西都是我们亲手收集搭建起来的,连桌子也是我们自己组装拼凑的,我们不是很看重外在条件,我们知足地做研究,把平时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老师和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我们添砖加瓦地去增添自己的仪器。”
  
  近一年来,通过汇智创意梦工厂这个平台,中国海洋大学对本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给予了全方位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里,园丁们辛勤耕种,一批充满希望幼苗正在茁壮成长。
  
  借学校之帆,掌舵拓新境。凭着这种“独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终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结语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一度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创新、再创新。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过:“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中国海洋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已见成效,而八月,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的举办就是最好的例证。
  
  记者:魏晓炜 郑昕怡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