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如故 王绪杰浅谈民国那些事儿

作者:郑昕怡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4-11-21 字号:

激情演讲

    本站讯 “有雨的黄昏,总有些清冷、寂寞,甚至惆怅,那惆怅,似笼在黛色屋顶的烟霭,润湿、寂寥、迷蒙;那惆怅,似一领斜挂在河畔屋檐下的蓑衣,密密编织着南朝旧梦,在广阔的雨的空间自由衍生……”岁月已晚,恍惚百年。11月20日晚,在教学四区,来自文新学院的老师王绪杰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校团委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校研究会承办。近两个小时的演说中,王老师深度解析民国时代,百年前的历史风韵得以淋漓展现。

    纵观本场讲座,王老师主要从政治、经济与社会风俗三个方面切入,结合一帧帧黑白相片与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大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民国形象。首先是政治状况,民国时期政治方面最鲜明的特点便是混乱:清王朝步入末途,西方帝国主义虎视眈眈,资本主义力量异军崛起,国内群众也纷纷从封建文化中清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新旧力量碰撞在所难免。王老师顺着时间轨迹,从武昌起义说起,这场极具意义的革命,大力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君主制度崩溃,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新的社会制度在旧中国的土地上诞生。处于婴儿时期的各个革命党派羽翼渐丰,对中华民国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华革命党到国民党再到中华大革命,从南京国民政府到东北易帜再到国民党政权的交替,百年间中华民国政局动荡、政权落后、军阀混战、特务横行……固然民国的政治局势不容乐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也是进步的标志:革命派在混沌中冲击旧体制腐朽的思想。

    至于民国时期的经济,王老师主要从币制改革与土地革命两个方面入手。他以老照片为证,向同学们展示民国后期的法币贬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恶性影响,“一碗面要几十万”、“去下一次馆子指不定就要两三亿”,真实的案例分享让同学们惊叹连连。随后他又从币制改革的背景、前因、积极作用几方面细说开来。币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得到肯定,“旧的货币制度限制资金的流通,同时还使得我国的经济命脉被日本抓住”。他引用民国银行家陈光甫的发言作为论据,“抗战之成功在于法币,若无法币,则革命之路将更为艰难”。他将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一一列举:稳定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外汇储备、支持国家财政与打破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王老师肯定币值改革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但在国民党统治后期,由于军事债台高筑,加之政府腐败严重,因此经济疯狂衰退。若说币制改革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那么土地改革则是拉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序幕。按照时间顺序,王老师将国民党政府在土地改革上的进程逐步说明,最先推出的政策是“二五减租”,随后“土地陈报”、《土地法》、“平均地权”以及“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也陆续出台。国民党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减轻佃户负担,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但由于农村经济的萧条与地主阶级的反对,加之战争环境下难以实施统计规划,这些政策未能发挥出其真实效用。

    社会风俗方面,王老师仅选择极具典型性的新旧婚礼对比来解说。革命前后的婚姻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由包办婚姻走向自由恋爱,结婚年龄由十五六岁改为十八九岁,由三拜过门走向西式婚礼,“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习俗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婚礼”、“集体婚礼”。“社会风俗的变化慢于社会制度的进程,并不具有对等性”,王老师这样解释道,随后又讲,“这些细小的变化虽不能影响革命,但却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力,同时也是革命的产物”。随后他还对于国民党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做出简单分析与点评:“国民党发起这个活动的本质还是想要军事化管理人民,但由于政府只要求人民而自身却不践行,这项运动便逐渐式微,流于形式。”

    师生互动环节,同学问道:“民国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坏的时代?”王老师对此回答道:“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上说,民国时期的政治或者经济并不尽如人意,应该说劣大于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它存在的意义。另外,这种动荡的政治环境又导致民国时期艺术大师辈出,这一时期的艺术财富可谓相当丰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百年前的云烟,见仁见智,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精彩的时代。

文:郑昕怡  图:李哲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