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于振江——“小人物”和“凡人”的大故事

作者:马晓晴 石晓倩(实习)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4-06-02 字号:

  2013年12月7日晚上11点,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行人已寥寥无几,重重树影里笼罩着阴霾和寂静。忽然之间,尖锐的女子呼喊声和仓乱的追赶声撕裂了黑夜的宁静。

  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级研究生黄鹏和机械电子工程2011级研究生于振江正好坐在出租车上路过现场。霎那间,只见一个男子狂奔的身影一闪而过,他的手中还拿着一个手提袋。不远处一个女孩在无力地追赶,她大声喊着:“抢劫!”

  他们二人与出租车司机当机立断,令车掉头后立刻下车追赶歹徒。经过一番激烈搏斗,他们最终制服歹徒,并将歹徒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黄鹏--我那“小人物”的角色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这也是一切》舒婷

 

生活中的黄鹏

     黄鹏早早的就在约定见面的咖啡厅里等待了。他利索的平头令人眼前一亮,一身休闲装,见人先笑。对于见义勇为,黄鹏说事情就是那样,没什么特别。他们发现歹徒抢包就第一时间去追歹徒,他跑的最快并死死地把歹徒按在了地上。黄鹏说,他就是想救人。因为他这样想着,所以他就去做了。他说要是他女朋友在路上遭遇抢劫时,也能被人帮助该多好。

    他一直强调见义勇为不是什么大事,是他应该做的。

    黄鹏说家里人从小就这样告诉他,凡事多想想别人,宁让自己吃亏,别让别人吃亏。他一直奉作准则。或许这也是他毫不犹豫见义勇为的动力。他说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多替别人想想,就不会有那么多事了。提起社会上有些人自私自利,黄鹏深有感触,他说很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有些人”真的很“过分”:轰动全国的的“三鹿奶粉”事件,令人心的自私暴露无遗,“生产厂家要是多替婴儿想想的话,还忍心这么做?”

    人们为自己谋福利很正常,老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是现在这个社会,不求“让自己吃亏来造福别人,只求“不要只顾着自己”。没有人必须事事为他人着想,只是在360度全方位发展自己的时候,不要踩在别人身上甚至于“踩伤”。黄鹏有自己颇为理智的思考。

  尽管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们看不惯的事情,但黄鹏对这个社会仍充满期望。他说当今社会处在发展转折的阶段,出现问题很正常。无论宗教、肤色、语言差别多大,在他看来,只有做好事与做坏事之分。好人就应该在被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黄鹏不愿意做沉默的好人。他曾经在集市上看见小偷偷东西。那天集市上很多人,很热闹。就在他路过水果摊前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偷拿着镊子,在弯腰挑选水果的老奶奶口袋里“夹钱”。他不会让小偷得逞。于是,他就凑到小偷旁边,用身体“撞”那小偷,开始的时候小偷一直瞪他,黄鹏面不改色,也不说话,一直“撞”得那小偷不得不放弃。就跟见义勇为捉歹徒义无反顾一样的,他选择“撞小偷”也从没思考过万一小偷“盯”上他怎么办。他还是那句话,他不会冷眼旁观。小偷瞪他,他并不畏惧,迎着小偷的目光。当时周围有很多人,但这些人大都选择沉默。从周围人的神情来看,他们都目睹了小偷准备行窃,但在黄鹏采取措施之前,其他人都没有采取行动。

  黄鹏也补充说,其实“站出来”也要以保护自己为前提,或许有些人的沉默单纯是为了自保。他在很多时候依然替别人着想着。

  黄鹏,作为一个他自己口中的“小人物”,怀着对这个社会的期望,相信着未来一切的美好。他有着简单的梦想,打算30岁之前结婚,但不曾担心过车子、房子、票子,更不会让自己早早的成为了车奴、房奴。用他的话说,“慢慢来,车子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与其空担心,倒不如脚踏实地。

    这天下之大,人心如星,黄鹏用自己的努力诠释,人心也可以绽放曙光。

于振江--我过我“凡人”的生活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他们看起来有些昏暗,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八哥、海鸥和老鹰都在抱怨,那些星星已经老旧而锈蚀,想换新的我们买不起,所以请准备好你的抹布,和你的打蜡罐,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国诗人希尔弗斯坦


                                 

甘当“平凡人”的于振江

 
    “当时我们追上了歹徒,就把他压在地上。我们三个人都压在他身上,他一动不动,跑不了。”接受采访的于振江,留着利索的平头,一身休闲装扮,简简单单。

    于振江回忆当时的细节,“他无力反抗,只是祈求饶恕”,他接着说道:“我当时心里很难受,他这一辈子就这样毁了,抢劫就是他身上抹不去的污点”,于振江回忆到此,眼里闪烁着不忍和无奈。

    他说,后来在警局做笔录的时候,看到歹徒资料,是1992年生人。 于振江欲言又止般的说:“92年的,如果不做傻事,起码还有青春。我都想放了他,可谁都知道,我们不能。”

    或许歹徒只是一时迷了心窍,动了邪念,可是现实不允许人后悔。无论那晚之后,那个男孩是否要面对冰冷的高墙,人们已经给他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连带着他的家人都无法在人前抬起头。“他力气不大,被捉住就求饶,是个新手”,回忆起那个男孩,于振江的语气里,有惋惜。

  在那么晚的时间,那么安静的地点,一切都是计划好的抢劫。在不应该的时间,发生在一个甚至还未曾体会过生活艰辛的年轻男孩身上,就为了钱财。是应该评论他“自不量力”还是“金钱至上的牺牲品”? 金钱至上的背后,他认为“是人们的精神层面有了问题”,随着这个国家拼了命的往前跑,道德越拉越远。发展为了经济,为了生活,发展没有错。但现在看来,一些人理解的“发展”却只是对应“发展物质”,当“发展”与“金钱”划等号,到头来,就是钱。金钱买卖一切,包含灵魂。当哭和笑都被金钱左右的时候,道德也会跟着沦丧。

    这件事,给了于振江很大触动,他说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很大部分在于,人们丧失了道德准则,亦或者是人们信仰自己。他的眉头拧成“川”字,语气微微有了怒意,“那为了利益弄出人命来的,还有人为残害小孩,然后让小孩上街做乞丐骗钱的,但凡有点道德心,慈悲为主,就不会玩弄人命,就不会那么轻易把孩子伤口上快要痊愈的痂给生生拔去。”物质利益是那些人眼里唯一的光,他们陷于黑夜,心灵扭曲了,眼瞎了,道德心也丢了。

    他说人是要有道德心的,这个社会应该有道德准则。有道德心就是有了认知,“哪怕是古代文化里的‘礼义廉耻’,无论拣那一条出来,都不会让那些不法分子作恶至此。”他是学生,没有终结黑暗现象的力量,即使如此,他就算去李村看见乞讨的小孩,都会跟着小孩看看后面是否有指使者。他会给乞讨的人钱财,但这不包括身体健全的,“他们有双手,不该理所应当般的接受施舍。这个世界上,精神健全的人里面,只有懒人,没有穷人。”

    于振江说,他不信教。但他做的事情里面,有慈悲。有他称作信仰的东西。

    康德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人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爱慕和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没有为道德立法律,道德准则是人心中的,难以规范,方显出人类作为灵长类首领特有的属性。但“难以规范”万万不能变作“难以捉摸”,一个捉不住道德准则的国度该如何生存?

     总得有人“操点不该他操的心”,总得有人擦亮星星。于振江靠自己接近星星,然后擦亮人心。

    于振江说他有一年行走的计划,第一个地方就是印度。“超过一亿的印度人住在贫民窟里。在孟买和德里,贫民窟居民超过半数。除了美丽的泰姬陵,贫民窟是印度的另外一张脸”,他想,即使“贫穷,疾病,官员腐败,生活无望”,他们依然在臭水沟里培育希望。如果你觉得贫民窟脏了眼睛,虱子会跳到你身上,那么你永远不会了解怎样在黑暗里找寻光芒。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一味向上攀,会让人越来越难以知足。在这个无尽轮回里,不知道哪个时候,最初的自己就会换了模样。于振江说他以此激励自己,珍惜当下,坚守信仰。或许每个人都有一堆去印度的理由,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    

    从印度离开,他会接着赶往印巴边境。久经和平的人,无法想象饱受战乱人的困境。他要去闻一闻那战场上硝烟的味道,抓一把不黄沙,用这些苍凉的昏暗让他安逸的现状发光。如果有条件,他会站在双方交战的那条边境线上。

    于振江说他做了见义勇为的小事,但他就是个“凡人”而已。仿佛是两个人约好般的。黄鹏说“见义勇为是他应该做的,没什么大不了”,并称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于振江和黄鹏都是凡人,但他们的事迹提醒人们就是要盯住那些google不到的人。

    “小人物”和“凡人”做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敬仰的人才会做的事情。菁菁校园,他们只是学生;泱泱大国,他们凭自己的力量或许也无力改变多少。他们能做的,只是多翻翻新闻,或许加点评论;他们能做的,可能是多睁眼看看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然后低头挥洒汗水;他们能做的,一定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又不愿去做的。因为现实里的他们是把见义勇刻到骨子里的人。他们不是浓墨重彩的大人物,不会在新闻的大标题里出现,但他们总是以自己微薄之力,为这个有点毛病的世界消消炎。星星或许哪天还会出现昏暗,那是提醒人们到了擦亮的时候。

文:马晓晴 石晓倩(实习)   图:来自于受访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