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中的泛忏悔意识

作者:侯跃男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4-05-28 字号:

名师风采

    本站讯 5月27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海大人文讲坛第十五讲在文院成功举办。山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吕周聚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泛忏悔意识的精彩演讲。
 

吕教授从中西方的两种典型宗教入手,分四个方面向同学们讲解了新时期文学中的泛忏悔意识。从基督教的人人生而有罪到佛教的悔谢罪过以求谅解,吕教授演讲伊始就把忏悔的含义深植人心,从多个角度诠释两种不同文化中,忏悔的意义。
 

紧接着,吕教授把同学们的思维拽回到当下,即“中国人是否有忏悔意识”。他从余杰的文章《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为引入点,继而展开对“文革”时期大批爱国作家被无端迫害的叙述。“这并不是个人对历史的回避,而是大多数人对‘文革’的集体遗忘!”吕教授这样感慨。不忏悔的不是余秋雨一个人,而是绝大多数“文革”的经历者都选择了沉默与遗忘。国人选择不忏悔,而是把过错全部推给“四人帮”,推给林彪、江青的原因,吕教授总结的原因有四。其一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二是政治因素,也就是国人对“文革”的基本态度;其三是人性层面上,认为人性本来就是自私而虚伪的;最后上升到宗教层面也就是说国人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普及基督教中的忏悔精神。
 

而提到“文革”,吕教授更是以被誉为“一个民族的良心”的巴金先生的亲身经历为例,以这位老人纵贯晚清、民国、新中国的一生来向大家具体诠释忏悔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义。吕教授从巴金先生早年讲起,讲述其由于信奉无政府主义而被“靠边站”,被称为上海文艺界的黑老K(作家协会主席)的经历。十年“文革”,巴金先生拖着花甲之躯忍受侮辱与非人的虐待,以致“人格发生裂变”。很难想象像巴金先生这样出身富庶的文人骚客,竟会在自己人生过半之时受此磨难。当吕教授讲到巴金先生和妻子萧珊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时,现场的同学们不禁唏嘘感慨。就是这样一位饱受“文革”迫害的老人,在“文革”结束后,竟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反思“文革”,主动承担自己对“文革”的那份责任。在1978年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随想录》,该作品也随后在1985年正式出版。
 

在演讲的最后,吕教授又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也就是基督徒的忏悔。向大家介绍了几个典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督徒忏悔。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就吕教授的演讲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吕教授耐心地为大家解答,与大家交流。至此,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第十五讲在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侯跃男    图:马晓晴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