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1%背后的故事

作者:赵婀娜 冯文波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1月30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4-01-31 字号:

  “未来发展,我们将以引领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为己任,不断创新突破,构建起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吴德星

  平地起峰,高度有限;高原起峰,则可达峰巅。

  如果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比作高原,那么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高峰,并且异峰突起,代表国家站在了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的前沿。2013年学校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环境学与生态学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成为学校在ESI获得的第八个1%,在“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排第十六位。

  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已在植物与动物学、地球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个领域进入了ESI的1%行列。8个1%只是中国海洋大学学科建设与改革的一个缩影,8个1%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

  代表国家,站在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前沿

  就在几天前,由中国海洋大学主持研制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在青岛市黄岛区斋堂岛海域成功投放。装置的成功投放标志着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问题的彻底解决。

  在学科建设中,始终筑牢海洋和水产两大学科的“高峰”地位,是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来坚守的方向。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建设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方面,为破解海洋科学与技术脱节等制约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选择该一级学科中作为核心基础的物理海洋学和作为关键枢纽的海洋化学两个二级学科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围绕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中国近海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海洋地质环境演变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等研究方向,构建南海深海潜标观测网、近海岸基和海基海洋观测台站、高性能海洋数值模拟及计算集群等公共平台,完善“东方红2”号、“天使”号、“海大”号组成的小型科考实习船队,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不断促进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等二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2012年第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海洋科学学科整体得分96分,比2009年第二轮学科评估高出6分,比第二名高出12分,获全国第一名。

  夯实基础,坚持学科交叉渗透

  “要围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相关学科,使特色建立在综合的基石上。没有综合作为基础,缺乏学科交叉渗透的条件,特色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并长久保持。”中国海洋大学老校长管华诗指出了特色与高水平、特色与综合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海大曾迎来两度人文辉煌,闻一多、沈从文、老舍等在此传道授业。但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后,办学主体迁往济南,海大的人文学科出现缺失。在“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的学科理念指引下,海大人树立了重振人文辉煌的信心。

  2002年4月1日,作家王蒙受聘成为学校顾问和文学院院长,依靠王蒙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海大先后创设了“名家课程体系”、“驻校作家”制度、“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等人文品牌,铁凝、张炜、毕淑敏、迟子建、莫言、贾平凹……一批当代文坛明星先后来海大讲学论道,不仅提升了海大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而且对完善学科体系,培育具有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此外,海大以海洋发展研究院为依托,汇聚管理、经济、法学、文学等相关力量,推动海洋科学、水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文理交叉,形成在国内具有显著优势的海洋发展创新力量。

  90年励精图治,90年学科探索。中国海洋大学这所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的高等学府,培育的海洋英才遍布神州。截至目前,海大毕业生中已有12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海大校友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海大校友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海大校友赵进平……

作者:赵婀娜 冯文波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