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龙:汉语特征研究

作者:吴迪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3-11-06 字号:

激情演讲

    本站讯 11月5日下午,厦门大学中文系李如龙教授主讲题为“汉语特征研究”海大人文讲坛于文新学院学术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文教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出席的嘉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中富教授、副院长傅根清教授、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院长史冠新教授等。
 

    “中国是语言资源大国,但是我们给世界语言学作出了什么贡献?”讲座伊始,李教授向全场发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我们当今国内汉语研究最突出的问题。”随后李教授详细分析了国内汉语研究的现状。他指出,汉语在所有语言中是一门“特立独行”的语言,而大多数的学者们总是等待国外的人套用国外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而未根据我们自身的语言实际进行总结,未把握汉语特征是造成当下上不着天(理论总结不足)下不着地(应用实践不够)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李教授阐述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面研究汉语特征,介绍了他所掌握的汉语特征研究方法。
 

    “汉语特征研究是一项长时期、大规模、多角度的研究”,首先李教授强调了从语言共性个性入手的研究方式。在研究时不应割裂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应注意不同语言的横向比较与同种语言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又应注意语言的类型与其个性归纳,将语言研究与其特定的民族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随后李教授介绍了关于汉词个性特征的研究。汉词有着单音节、动名词无性数变化因而用词灵活的特点,,李教授在这里反驳了某些学者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因而落后的观点,他表示汉语形态的简练正体现了汉语在世界语种中的高度进化特性。为了详细证明汉语的高度进化,李教授结合汉藏语系的对比,藏缅语系的对比,进一步提出他关于汉语在短暂的某个历史时期发生重大改变的猜想,由于早期汉字的近音派生影响减弱导致了汉词双声叠韵的衰弱以及双音复合词的兴起,最终汉词一路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双音词为基础单音词为核心的形态模式。
 

    李教授再次发问,就听众心目中的汉语特征是什么以及汉语史上先有句法还是先有词法与现场听众互动,由汉语经元辅音结合成声韵母之后再与声调二次合成这一独特的语音结构系统,汉语先句后词语用、修辞制约语法因而只有传统修辞学没有语法学的独特特征引入对于汉语外部特征(文化特征)的研究思考。
 

    “离开文化就无法讨论语言”,李教授表示,汉语中书面语与口语分化,对立严重又可互相转化汉语词汇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书面语双音词的意合与口语单音词的音造,这又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研究汉语特征极好的切入点。
 

    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再次强调了以意先行的汉语相较于平面的拼音语言是综合的,立体的,因此汉语的研究必然要全面,整体而不能采取20世纪所习惯的切分式研究。作为1986年正式放弃汉字拼音(拉丁化)化运动的亲历者,李教授分享了他在全面把控汉语研究方面的深刻体会。“为什么汉字拼音化运动经历整整一代学者将近一百年年的努力最后失败了,那是因为汉字作为汉语的语素,核心因子在形体和意义已经进入汉语本身。”
 

    长达二十分钟的交流过后,他引用徐通锵先生的话劝勉在场师生:特点是语言的基础,什么时候抓特点什么时候就能出成果。“希望大家后来居上,超越我的理论,提出更好的中国人自己总结的理论!”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文:吴迪  图:冉梦莹

【新闻链接】

    李如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闽南语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1993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1997年起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80 年代以来为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国际客家学会理事。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