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讲解
别人留下的时候,他选择回国;别人收获的时候,他还在工作。理想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前行的方向,三十年后他眺望远方,目光平静,从这里出发,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心中夙愿——一个人,一支笔,行远路。
一张茶几摞满了书籍和杂志,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罗顺江的办公室布置简单,他就坐在茶几一侧的沙发上静静阅读,这是罗顺江难得的闲暇午后。衣着朴素、面容和善是他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凌晨两点,夜深人静,一盏黄灯”一个身影伏坐在桌前就着昏暗的灯光一本一本地抄写法文书。罗顺江回忆当年的情景,没有丰富的阅读资源,想要读到原版的《小王子》只能靠自己借来抄写。
70年代的中国尚处于信息封闭时期,一份《参考消息》就是所有外部信息的来源,对外面世界充满了解欲望是那个时代学生们共同的印记。
身处在动荡的环境里,罗顺江17岁便离开四川故里赴云南支边,经历了5年的知青生涯旋求学于四川外语学院。“当时的我们能够读书、上大学就倍感珍惜,对学习知识到了渴求的地步。”他说,一个宿舍8个人,其中一人借一本书来,看两个小时就必须传阅给下一个人,就这样还得“去抢”,学习法语在当时虽是国家的安排,但他们都极尽了自己的时间和能力。
年轻的罗顺江也是志在四方的少年,学完法语的他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法国交流,幸运地踏上异国求学之路。在法国一年的时间里,他努力了解法国的文化,阅读法文书籍,弥补在国内时学术上的欠缺。然而身在他乡为异客,罗顺江在法国时也经历了不少轶事。那个年代去法国的中国人很少,除了留学生就是没有签证的“黑户”,留学生时常会听到身边的中国“黑户”讲述他们在街上躲警察的故事,罗顺江因为好奇也假装过一回“黑户”——看着警察马上跑,就这样他终于也被带进警察局逛了一圈。想起当年的事仿佛就在眼前,年近60岁的他还是丝毫不乏幽默。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到了一年的回国期限,然而当时很多一起出去的同学都选择继续留在法国,只有罗顺江选择回到祖国。如今,当时留在法国的同行人都在国内外成绩斐然,有的做了高官,有的成为学术界权威,只有他还在当老师,继续将法语和他的人生积淀传授给一代又一代学生。“当然有一点遗憾,如果留在法国学术上会更加精通,但‘远者独善其身,近者惠及他人’,当时国内缺法语人才,回来做贡献就是应该的。”面对人生的得与失,罗顺江淡然应对。
岁月如歌,几十年过去,如今的罗顺江在教学领域已经多有建树,耕织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回望这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爱好广泛、精通读写的长者。他出过长篇小说《都市浮云》,用几个性格饱满的人物讲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潮的年代里“商场”上的故事。作为当时的文化人,本来拥有更宽阔的前途,罗顺江却没有从政、没有经商,而是安安分分的看书写字、教书育人,他说:“物质不等于精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追求。”
宁静致远做学问
“谁还记得白居易时代的哪个富翁,谁还记得白居易时代的哪个皇帝?那些都被人遗忘了……而无论时隔多久,我们却总能记得白居易——那个潦倒落魄的官员、诗人。”罗老师的目光从容淡定。钱财会消散,名利皆云烟,而文章、思想、精神却是永恒的存在,“一个人再有钱,他也只能吃一口饭、睡一张床。”心无旁骛,只想做个教书人是他的人生追求。
每每深究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每每于课堂之上和同学们一同探讨真知,他沉醉其中,怡然自得。直到今日,虽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他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仍有独特的感情。课堂上他是良师,生活中他是朋友,打造“学术娘家”是他的教学理想,“无论海大法语系的学生走多远,遇到学术问题都可以回到这里,这里是他们永远的学术娘家”。
“我是真心喜欢咱们海大法语系的学生。”罗老师不止一次重复这句话,这也是他这个南方人最后选择留任海大的原因。他既喜欢那些勤奋努力的学生,又欣赏那些有闪光点、才华横溢的人才。身为法语系主任的罗老师每日工作繁多,但每当学生需要他的帮助时,他总是不遗余力。“一个学生,向你寻求帮助,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心血来潮,很有可能为了写这封信他犹豫了三个月,甚至半年,我实在不敢怠慢。” 为了解答一些在校学生对前途的困惑,罗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其长谈,“责无旁贷的关心学生是我做老师的准则”。而“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则是学生们对罗顺江老师的评价。课堂上他引经据典、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他所教授的“法汉翻译”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精品课程,罗老师说,他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语言在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作用。
工作之余罗顺江老师编写了多本法语著作,在学术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他心里还有一个学术理想:翻译一本法语名著——一辈子,哪怕只有这一本就足够。他说他现在正在浩瀚书海中搜获,耐心寻找那本能让自己爱不释手的名著。“之前翻译的许多书,我不敢说满意,因为我一直在等这本书的出现。”的确,遇见一本好书需要缘分,此时的罗老师让人想起菩提树下静坐许久的悟道人,等待属于自己的那本书。
“现在我做科研、教学,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精神的存在。”罗老师简单的话语发人深思。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做学问就更加需要沉下心来,“宁静致远”是做学问的人最高的境界。
我是教授 她是领导
罗顺江的爱人马彦华老师同样在外国语学院教法语。他们在四川读书时便相识,执子之手,从此相伴一生。
同在海大,同教法语,生活中的他们讨论教学就是家常便饭。罗老师亲切地称呼马老师为“领导”,他打趣说道,“我们经常为一个问题而争论,每当争到面红耳赤时我就拍桌子说‘我是教授,听我的!’,马老师同样拍起桌子说‘我是领导,听我的!’”而相爱相伴的这二人在教学上却风格迥异,罗老师自己总结道:“我是粗犷、大气、不拘小节;马老师是细腻、专注、亲切。”两人刚柔相生,在教学的道路上相互辅助,共同编写了多本有关法汉翻译的著作。
二人唯一的女儿罗小姝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海大英语系的老师。对于女儿,罗顺江说,“虽然我身为老师,但作为父亲是永远教育不了女儿的,父亲只能给女儿指引,关心她爱护她,只希望她健康成长。”出身在法语家庭,罗小姝秉承了父母的语言天赋,如今从事的也是英语教学。这一家三口都是文化人,都享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罗顺江老师自豪地说道:“我是一个好丈夫,同时我也是一个好父亲。”
罗顺江虽已年过半百,如今却风采依旧。他教书、写字,勤勤恳恳,一生经历过繁华无数,却终究不忘初心。他的学生,他的学术成就,他的家庭,这些都是他这辈子的骄傲。然而,这些都源于老师自身对学生的热爱,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妻子女儿的关怀体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顺江老师为人低调不浮夸,性格使然成就他今天的一番作为。
少年经历,心怀求学之志;中年奋发,澎湃教学热血;如今他的血液已与海大法语相融。他来自四川,心怀千里学术之梦,历尽艰辛却甘之如饴。他因法语名扬内外,也因法语而冰心一片。他的教学路仍在继续,他的法语梦仍在飞翔。
文:李灵童(实习) 李晓彤(实习) 张婉祎
精彩讲解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