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学传统

作者:于立冬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3-05-07 字号:

    刘建军教授

        本站讯 5月6日下午由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人文讲坛——“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学传统” 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讲。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刘建军教授主讲。

        讲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督教和西方文学发展的紧密联系,第二部分为基督教为西方贡献的思维模式,第三部分为基督教给西方艺术形式和方法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刘教授自希腊文学谈起,阐述人类欲望的主要特征和价值,以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的精神世界为例,引出基督教重视精神纯洁的理念,肉的欲望和灵的精神的矛盾出现。接着他又以社会制度形式谈起,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部落氏族联盟,而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部落面积的扩大,以“血缘之父”为信仰已经不足以维持部落的稳定,生理上的信仰逐渐转变为对“精神之父”的追求,此时基督教的诞生顺应欧洲历史的进程。刘教授接着强调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区别,犹太教信奉上帝仅庇护犹太人而基督教宣称上帝却说:“信我者得永生。”此时的基督教顺应着罗马的扩张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犹太教也陷入对本教教条的坚持与放弃的矛盾中。罗马帝国末期受到北方蛮夷的威胁,部分贵族为罗马帝国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产生思考,从而以苦行僧的形式进行实践,禁欲主义由此诞生。未开化蛮族人的入侵毁坏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此时刘教授将蛮族人比作动物园的猴子,生动的描述了蛮族人对文明发展的破坏,如道森所讲,在没有秩序的时候,唯一能吓住这些蛮族人的就只有死后的惩罚了,基督教对于生死的论述恰好符合这点,由此可以说基督教为欧洲社会的无秩序奠定了有秩序的未来。

         接下来刘教授又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作用,以意大利和米兰为首的南方,在黑死病的阴影下,像美第奇家族以及米兰大公们这类贵族群体连同一些有进步思想的宗教思想家和教士,他们发起了一场以“上帝在每个人心中”为口号的思想解放运动,用基督教人道主义对抗宗教原教主义,强调了宗教和世俗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北方以教士为主体的进步的宗教思想者们提出反教会不反基督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秩序化。

        17、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思想界提出了以无神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揭示了基督教神创论的假象,同时也产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君权神授的封建主义受到了冲击,随着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西方封建势力也走到了尽头,基督教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也到来了。认识论是此前基督教思想体系的主体,而受到无神论的冲击,此时本质是神创论的认识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进程,进步的宗教学者在此时提出感觉论,宣称:“上帝是没有实体的,但是只要我们坚信有善、有爱、有幸福,那么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资本主义以普世仁爱为核心的价值感逐渐占据社会主体,上帝在人心中,宗教是舍弃,立地成佛是指放下屠刀任人宰割。

        第二部分刘教授主要谈了基督教贡献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基督教接手古希腊时期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将无形分化成有形的具象体现为上帝,在此刘教授对比了各类文化对于创世造人的描述,在基督教中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貌造人,以自己的气赋予人类灵魂,因此体现出人类是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统一体。接着刘教授以歌德和马洛为例阐述中世纪时期西方文明对于灵与肉、善与恶的探讨。“人类是上帝神秘的作坊”康德的浮士德宣称人本善之化身,否定物质的恶,人是善恶的矛盾体,生前的善恶决定死后的去处,人类应追求善恶的平衡,每一步前进都会带来相应的问题;而马洛宣扬不顾一切的追求生前的幸福。谈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刘教授说理解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时,应当注意用感觉论而非认识论去欣赏体会。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多中心和条件性,理解在场不在场的谈论以及根据条件变换存在的身份的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后现代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基督教对西方艺术形式和方法的贡献,戏剧产生于古希腊,是一种民间形式的宣传方法,蛮族入侵之后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直到中世纪基督教采取新的宣传方式,以圣经故事为主题,让西方戏剧迎来第二次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此刘教授强调文字的作用是图片和影音无法代替的,现阶段影视剧和多媒体工具的过度使用,让文字的魅力逐渐被遮盖。

        最后刘教授强调道,基督教作为思想体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长时间的存在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信仰的载体是信徒,而信徒分为两类,一类是虔诚的单纯信仰,另一类则是打着宗教的口号,为自己牟私立的人,正确的认识宗教应当全面辩证的看待,而非被某部分人错误导向而产生片面的看法。基督教和西方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普世价值所提倡的真善美和自由是相互匡正的,真善美之间存在相互的羁绊才能产生相对意义上的真善美,而自由虽是人的天性,但只有在正义仁爱的匡正下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讲坛的最后同学们向刘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刘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亚非语言文学2012级研究生赵钒旭说:“这次讲坛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因此很多的内容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办法深入讲解,但是刘教授为我们拓宽了视野,让我们能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基督教。”

文:于立冬    图:李蓓

认真讲解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