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一正在学习陶艺课
半岛网3月12日消息 2012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的温小飞、胡静一飞赴德国,成为“青年石匠”项目首批志愿者,在德国雷根斯堡开始为期一年的历史文物和建筑保护工作。时隔半年多,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两位“跨国志愿者”,听他们讲述在异国他乡的见闻。
海大学子赴德学习文物保护
“学德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去德国,尽可能运用自己所学。”3月8日,记者通过QQ联系上了正在德国提供志愿服务的温小飞和胡静一。
“我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立历史博物工作,主要工作是协助管理部和艺术部的博士进行展览运行和艺术品保护。”胡静一说,初来乍到,大家都很照顾他们两个来自中国的志愿者,讲解了很多关于历史文物和建筑保护方面的知识。就在上周,他们刚结束了巴伐利亚州古罗马钱币展的档案库整理与更新的工作,现在又在为博物馆内11至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木版画进行信息确认和护理工作。这些都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学习了历史文物和建筑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胡静一(右二)温小飞(右一)在聚会
温小飞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地点是在图尔恩与塔克西斯侯爵图书馆,具体工作就是整理档案、给图书进行编号、为读者服务等。当然,除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德国国际青年联合会开设的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课程,比如二月底在奥克斯堡进行的建筑史概论课等等。
“在德国志愿活动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德国人对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温小飞告诉记者,不管是图尔恩与塔克西斯家族从13世纪到今天的产业档案还是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员档案,都被井井有条并十分严密地存放在图书馆内,想要研究这方面历史和文化的学者可以轻松地找到想要的资料。“可以说,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本身就让人受益匪浅。”
德国人吃饭“太敷衍” 最怀念家乡菜
俗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要在德国进行长达一年的志愿活动,刚刚大学毕业的温小飞和胡静一也在异国他乡度过了第一个没回家的“团圆年”。
“德国大的节假日集中在圣诞节和复活节,中国的春节在这里没有长假,加上路途遥远,没法回国。”温小飞告诉记者,不过,初次在异国他乡过春节也挺有意思的。除夕那天,他去了慕尼黑,那里华人很多,中国驻德领事馆也在那儿,二月九号那天,慕尼黑的华人社团就举办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做小游戏吃年夜饭,挺有年味的。
不过说到饭菜,自称“巴渝吃货”的温小飞感叹道,德国的饭菜实在“太敷衍”。“餐厅里,通常几块面包,一盘腌肉片,再加上几片酸黄瓜和奶酪,就算比较高档的巴伐利亚餐了。”
胡静一也告诉记者,春节那天,她被德国朋友拉到中国餐馆,离家这么久,那天吃到“辣子鸡”和“饺子”,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青年石匠”愿做国家文化交流桥梁
采访中,在国内就做过多次志愿活动的胡静一告诉记者,大二时她入选青岛外事翻译志愿者队,此前也参与过几次志愿工作。印象较深的是2010年4月在“中德企业峰会暨新能源论坛”期间,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行进行志愿服务,以及2011年4月在“青岛·双星苏迪曼杯”期间为国际羽联官员服务。
如今,在德国从事历史文物和建筑的志愿服务,一是为了借此机会深入感受欧洲文化,同时也希望获取国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的运作经验。胡静一说,她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沟通发展的工作。
采访中,另一位“小石匠”温小飞告诉记者,他希望把在德国这一年学到的关于图书档案保护和管理的一些经验带到以后相关的工作当中。
记者: 孙贴静 编辑: 王好
来源: 半岛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