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到23岁,用旅行积累人脉;23岁到30岁,用工作积累财富;30岁到50岁,用家庭积累爱;50岁之后,用禅修积累一生的平静。当然,旅行、工作、持家和禅修,同样可以同时贯穿生命,集聚内在的能量…”
这便是郑玉冰大致的人生规划,她已然走过很长的路,却要继续走向更远的远方。
提及郑玉冰,有人说“她快乐的不得了”,有人说“她的自由让人妒忌”,还有人说“她想了我们所想,却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情”。
打工、旅行、做义工,而不是出国,读研,找工作。郑玉冰用一根神奇的画笔为她的人生画卷准备好千百种颜色,然后信手勾勒一条七色缤纷的路,告诉所有人——毕业了,你还可以这样选择。
修行路——一段练心的旅途
小学时,第一次去厦门看海,第一次的出省旅行让郑玉冰与厦门结缘,也开启她的旅行之路。“我不喜欢跟团旅行,自己去看喜欢的地方,便可以认识更多的人。”郑玉冰谈到她十岁时在火车的一段经历,那时年纪尚小,穿梭在城市与老家的铁轨上,那次,竟意外坐过站。“还好有好心人帮助,教我怎样坐回程的火车,还借我手机让我告知家人,甚至要给我钱应急用。”萍水相逢中的感动,在困境中是那般弥足珍贵,而现在回忆开来,亦是十分温暖。
大二暑假,参加第一届大学生蓝色营,再续和厦门的情缘。“大海、沙滩、星空、流星,你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谈及这段经历时,她的眼里依旧有惊喜的光亮。“去红树林的时候,那里有过膝的红泥,不好走路,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恶心,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说,眼界开阔的人心境便更容易豁达。从郑玉冰的经历看来,诚然如此。
“2010年9月14日,我们十个交换生终于降落在了桃园机场。”这样准确的时间记忆,折射出来的是满满的爱。郑玉冰还肯定谈到“作一名赴台交换生,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她去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在那里,得到向罗大佑先生提问的机会;她去做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的志工,也结交许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她骑着单车环绕恒春半岛,用旅行的方式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她在台湾还有两段搭车奇遇,不同的情景却有相似的结局,总是被好心人帮助,总是在旅途上收获意外的感动。她提到“旅途可以获得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乐观还有信任。”
从上海到西藏,再到尼泊尔,最终到达印度。一个人,一个背包,一颗热情的心,就这样,完成了两个月的长途旅行。身在异乡,没有机票,没有熟人,却坚信自己可以到达想去的目的地,完成如此遥远的旅途,结识那么多朋友,留下那么多感动和幸福。或许正是这样的快乐和勇敢,才能让她如此笃定“凡事都会有解决办法,只要你努力。”
我在路上 路在心上
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创造故事,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缘分很奇妙,只要你相信;快乐很简单,只要你愿意经历。
间隔年——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毕业之后路指何方?是出国深造继续研究生涯,抑或奔波于社会谋求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就郑玉冰而言,她笑谈道“就当无业游民”
做一个无业游民,并不是游手好闲的推辞,也不是一事无成的借口,而是坚定的怀揣着梦想,做一名走在路上的理想主义者。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只是一个过客,有人追求高官厚禄金财万贯,有人看花开花落细水长流,也有人踏万水千山风餐露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按社会既定的模式存在下去。我更愿意走小路去看野花,去看没有人抵达的风景。”
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从经历中获取财富,在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个从西方国家引进的“间隔年”,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推崇,尤其在中国南方。但大多数人还是对此知之甚少。事实上,“间隔年”既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活动,它只是很多生活方式的一种。
“我明白自己不安分的性格,也了解心中对世界的渴望,在我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达到大众认可的成功更为重要”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让郑玉冰选择间隔年这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亦是经过深思熟虑过后,筛选得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她还这样谈到,“在二十几岁这个年纪,无论是家庭责任还是社会责任,相对要较小一些,加之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何不大大方方地向世界张开双臂,用行走去学习,去与人沟通,去懂得一些常识,一些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人生常识。”
旅途中,郑玉冰还有打工的计划,“写稿赚取一些稿费;卖自制明信片;我还喜欢手工DIY,或许也可以赚取收入”与此同时,她也愿意参与多种形式的义工,从中感受更多的人生体悟。
拥抱自由 拥有梦
空自在——一份终极的追求
“当我跟着藏民,捧着哈达进入大昭寺仰望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时,突然热泪盈眶。我还不是藏传佛教的信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尊佛像好似触碰到了内心某个角落,促使我去思考一些东西。”旅途之中总会有一些契机,促使我们去思考安居一隅不会触及的事情,思考那些晦涩难懂甚至有几分空洞的字眼,比如生命、死亡、信仰以及爱……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信仰并不一定是在上帝、真主和佛祖之间做个选择,它只是你相信一些东西。相信爱相信善相信你的梦想,它们并不一定马上实现,但它们一直在心里没有消失。比如我的环游世界之梦,我的记者梦,我的花园客栈梦等等。我从未忘记过它们。”
长长的旅途,也让郑玉冰开始相信,“没有谁会陪你到永远,但总有人陪你走一程。”所以她不害怕暂时的寂寞,不畏惧告别与分离,她明白,得与失的平衡,她懂得,生命盛开后的宁静。
“只要生命和爱同在,什么都可以舍得。”郑玉冰在一张她的自制明信片上这样写道。万物皆空,不期而遇,无疾而终。真正的自由,是无所祈求仍然充满感激。
相信郑玉冰的间隔年旅行,可以更深刻地去领会这份感悟,达到最终的自由。
该怎样定义成功,杰出的成绩、显赫的地位、令人敬畏的权力……拥有这些诚然谓之成功;然而,爽朗的微笑、温暖的家庭、推心置腹的挚友……这些,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你应该做的事,然后做你喜欢的事”郑玉冰这样想,亦是这样做。她谈到,自己并不会一直在漂泊,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责任和适合做的事情,但是在年轻时,她愿意用经历创造故事。
该怎样面对毕业选择,无论是约定俗成还是与众不同,无论己所钟爱,或是责任所系,只要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拥有属于自己的芬芳,所到之处定能嗅到你的阳光。
文:曲晓芸 图: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