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底首次装上咱的地震仪(组图)

作者:

  • 搜狐:南极海底首次装上咱的地震仪(组图)
  • 来源:搜狐2012年04月15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2-04-15 字号:

       

         

            壮美的冰山,绚丽的极光,可爱的企鹅,乘风破浪的“雪龙号”,神秘莫测的南极大陆……昨天,12名参与我国第28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青岛科学家顺利凯旋。在经历了163天的冰雪考验后,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青岛籍”科学家在南极半岛海域启动了由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多个学科组成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在掌握了诸多领域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为岛城的广大读者带回来了许多关于南极的“趣事”。 记者 董直 刘艳玲

      收获 首次带回南极深海“生命”

      摸清南极虾的“家底”、带回宝贵数据和样品……记者了解到,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的12名青岛科考队员完成的科考任务涵盖了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等三大领域。来自中科院海洋所的“老南极”张永山和刘群两名科研人员再赴南极,这次,他们完成的是“南大洋浮游动物及南极磷虾资源考察”项目,用不同的拖网方法采集浮游生物样本,共获得南极半岛、普里兹湾的南极浮游动物样品239份,叶绿素样品466个。同时,科研人员还首次成功开展南大洋3000米深水浮游动物采集6站次,为海洋所承担的“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项目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表示,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被誉为“蛋白宝库”。南极磷虾有什么分布规律、哪些种类的磷虾数量多等问题都吸引着科考队员一次次奔赴地球最南端的冰天雪地。

      探索 南极海底成功布设地震仪

      作为驻青的另一支“蓝色科研”国家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杨效东、冯颖等七名科考队员加入这次南极科考,开展了物理海洋和海洋地质方面的调查。其中,物理海洋联合调查组共同承担抛弃式温盐仪温盐段面观测、气象探空观测、普里兹湾潜标作业等科研调查任务。海洋地质考察组主要开展了表层沉积物取样与分析、柱状沉积物取样及古环境分析等考察研究,并重建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古环境、古海洋演变历史。在科考中,首次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布放两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仪,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布设海底地震仪,仪器将在海底留底观测3个月左右,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不间断观测。

      惊险 四次穿越“咆哮西风带”

      "雪龙号"穿过西风带的时候,船晃得特别厉害,感觉就是一个字晕!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科考队员裴彦良说,西风带一年到头的风浪都特别大。于是,在西风带恶劣的海况下,调查队员顶着狂风巨浪,在晕船的情况下坚持作业,获得了宝贵的调查数据。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高级工程师矫玉田曾9次参加南极考察,在这次南极科考之行中,他担任南大洋考察队的队长。“以前是在南纬57度、58度,而这次见到冰山比较早,在穿越西风带的时候,大概南纬55度就看到了冰山。”这次南极之行让矫玉田最难忘的是在南极半岛海域顶风雪、冒严寒、抗巨浪展开科学考察的一段经历。南极半岛海域被称为魔鬼海域,气象和海况特别复杂,这次科考队遇到了五个大的气旋,风力都在八级以上。而最让科考队员感到遗憾的是,本次科考中的直升机失事给他们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原来由直升机承担的一些设备运输工作,全部变成了科学家的“抬、拉、背、扛”。

      科考花絮

      吃:

      种蒜苗做豆腐科学家个个能下厨

      南极盛产美味的小磷虾,科考队员在南极是不是每天都有“海鲜”吃啊?矫玉田告诉记者,雪龙号不是捕捞船,一般只能采集一两公斤小磷虾当样品,科考队员们可是一只也舍不得吃。南极之行对于许多队员来说,吃不到蔬菜成为一件头疼事。 “刚刚出发两周内还有蔬菜保证,可过了这两周想吃蔬菜就难了,所以在出发之前,我们自备了许多"小农场"。 ”矫玉田笑着说,像是大蒜长蒜苗一茬接着一茬,晚上吃面条的时候就可以割些蒜苗做个卤,还比如会自带黄豆发豆芽,然后自制豆腐,把常喝的牛奶发酵成酸奶等等,队员们常常开玩笑说,去趟南极原来不进厨房的科学家个个都变成了“大厨”。

      “虽然食物还算丰富,可就是吃不下呀! ”矫玉田告诉记者,往返南极要70多天,最煎熬的就是晕船,晕船严重的队员经常六七天都吃不下去饭,全靠打吊瓶支撑身体。

      睡:

      睡觉靠吃安眠药24小时全是大白天

      “我们科考时正值南极的白昼,一天24小时全是白天,碰到天气好,队员们经常两周转倒班工作,经常睡不好,无奈之下,只能吃安眠药物才能睡好觉。 ”裴彦良告诉记者,雪龙号航行28000余海里,跨过不少时区,再加上白昼天,天天睡不好觉,工作时还经常碰到一些恶劣的天气,比如碰到风雪交加的白化天气,伸手不见五指,通讯信号都会受到干扰,哪怕船和人近在咫尺,队员也无法判断方向,有的队友就在恶劣天气下被困了好几个小时。

      有些地理常识的人可以观察到,地球仪越到底部经线越密集,这也意味着时区之间的距离越短,雪龙号的南极之行,最快一天要经过一个时区,队员脑子们都有些乱,几乎每天都得调手表。科考队员在给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过程中,由于这两个站距离比较远,时差高达十几个小时,不少科学家感慨有些穿梭时空的感觉。

      乐:

      科考队踢足球两只企鹅来“观战”

      在南极科考时,观察企鹅、海豹等南极动物成了队员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回忆起这次南极科考最有意思的一件趣事时,矫玉田兴奋地说:“我们工作闲暇时,几名队员举行冰上足球比赛,一名队员踢时用力过猛,足球滚到远处两只企鹅中间,没料到一只企鹅竟然装模作样的"伸脚"踢了一下足球,这可把队员们给笑坏了。”南极的企鹅从来不怕人类,雪龙号破冰的时候发出了阵阵声响,附近周边的企鹅纷纷跑过来围观,一个个显得非常好奇。

      “哪怕我们在施工作业的时候,两三名米外的企鹅也经常晃悠着过来凑热闹,看看这,瞅瞅那,在南极你会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生动有趣。 ”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裴彦良说,在冰天雪地作业的时候,时常见到企鹅小分队,最多的一支有七八只企鹅,它们好奇心非常强,自己五岁半的女儿没事就发电子邮件,开玩笑说要爸爸带只企鹅回来玩。

      科考队员正在投放地震仪。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