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字,总能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一种精神,犹如春日里的阳光,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雷锋,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永远的榜样,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雷锋,从未离去
“今天是我感到最高兴、最光荣的一天,我又戴上了红领巾,做小朋友的辅导员。我要做好工作,做你们的大朋友,我们都要做祖国的接班人。”1960年秋天,新兵雷锋成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就关心教育,担任辅导员、给学生写信、作报告……在他短暂的22年生命中,和多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此后的近50年间,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那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集的学校,主动扛起雷锋的旗帜,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1年,建设街小学被辽宁省抚顺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雷锋小学”。从校门口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到走廊内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再到学校独特的雷锋展室,仿佛雷锋从未离开过。伴随雷锋小学孩子成长的还有当年雷锋亲自设计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箱”、“节约包”。现在,这三件宝融入了时代特色,演变成为“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和“绿色节约箱”。
“自从今天陪五保老人过小年,听到那声‘谢谢’,我才体会到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初中生危子毅在日记中写道。在雷锋的母校,雷锋当年的教室、用过的课桌依然如故,学生参加学雷锋小组,联系五保户、特困户的传统也从未改变。
在雷锋的故乡,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雷锋小学,雷锋日记已经写了39年。30多本、1500余篇日记,记录了几代人参与集体活动、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雷锋学校20余所。它们或以雷锋名字直接命名,或被有关机构授予雷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它们还自发组成联盟,定期交流如何将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是到了学校,他就不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起了“雷锋在线”网站,利用网络宣扬雷锋精神。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的义务打气队坚持了18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又何止“一火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化成一对白鸽的翅膀,一双紧握的大手,一颗火红跳动的心。
北京大学“爱心社”、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总队”、东北林业大学“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服务团体活跃在高校及社区,南京大学创建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建立了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帮助……
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已在公益、帮扶和支教等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生根发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说。
他们,像雷锋一样
通过践行雷锋精神,师生中也涌现出不少雷锋式的人物。尽管他们做事并不一定以雷锋的名义,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曾经受到雷锋精神的感召。
“只要在这里一天,我就想多教给孩子们一点知识。”四川省巴东县教师谭定才用质朴的话语和28年独自坚守山村小学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谭定才以代课教师的身份,撑起山里孩子们求知的空间,即使双腿残疾,每天拄着拐杖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向我们证明,什么叫做甘于奉献。当年,大学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20多年来,汪金权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
“我和她是最好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从记事开始她就这样了,照顾她是应该的。”90后、北京女孩,这些标签不会影响北京顺义区杨镇二中学生雒梦妍助人为乐。八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雒梦妍每天背着个头和自己差不多的患病同学上学、放学,从小学背到中学。
“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做到了,他们在求生的机会面前实践着“先人后己”。听到落水少年的呼救,正在江边游玩的大学生毫不犹豫地跑向江边,手挽手组成一条向江心延伸的生命线。
2010年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郎坤,走到哪儿就把公益和志愿的精神带到哪儿。从大一开始,她便和同学到一所打工子弟小学支教,一干就是4年。本科毕业后,郎坤远赴贵州山区支教一年。在那里,她为自己的学生组建雏鹰志愿服务小队,将助人为乐的种子播撒在留守儿童的心里。郎坤说:“我时常反思,这样一群本身就需要别人帮助的农民工子女都把自己的爱给了同样在困难中的小伙伴,更何况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呢?”
长期以来,教育界各类优秀典型层出不穷。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教育系统占12位。在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有9位大学生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有3位大学生当选全国道德模范,8位大学生荣获提名奖。这一切不是偶然,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榜样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雷锋精神,时代的呼唤
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几代孩子心目中的雷锋叔叔,已成为现在小学生口中的“雷锋爷爷”。这些90后,甚至更年幼的孩子,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多的物质刺激、文化冲击和激烈竞争。
当人们为扶不扶倒地老人而争论的时候,当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事件频频威胁食品安全的时候,当“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这样的字眼儿频频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雷锋?我们该怎样教今天的孩子认识雷锋、学习雷锋?
李耀臻肯定地说:“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过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可以给青年学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
有媒体在杭州10所中小学开展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学生表示,雷锋精神不过时。天津市对10所高校500名学子学习雷锋精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被调查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依然还要学习雷锋精神。
我们可喜地发现,在学子的心目中,雷锋的形象已经不再被定格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雷锋精神也超越了时代得以流传。
这种超越的力量,来自于雷锋精神本身。重读《雷锋日记》,会发现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热词:爱国、忠诚、坚强、乐观、奉献、敬业……这种超越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国家、社会、教育界对雷锋精神的大力弘扬和提倡。这种超越,也来自于乔安山、郭明义等一个个“新时期雷锋”对雷锋精神的诠释与丰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去年年底,南开大学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实践证明,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与南开始终秉持的‘允公允能’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学雷锋,不仅仅是做好事,更不是让现在的孩子把雷锋做过的事再做一遍。”北京雷锋小学校长刘淑银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雷锋应该成为一种精神引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每天做到讲文明、爱学习、知感恩。”
“学雷锋,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内心做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0级本科生伍叶露说。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和雷锋班班长座谈,伍叶露被一种质朴纯真、坚毅执著的品质所感染。
一场新的学雷锋活动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道德的力量正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中不断生发。
记者: 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