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演讲摘录: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

作者:佚名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4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1-11-14 字号:

 


    编者按
    “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创立于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科学界与文学界两大领域的高峰论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品牌性活动之一。10月22至23日,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由王蒙先生和管华诗院士担任主席,十五位国内著名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为题,共同讨论海洋与国家和人类的未来。本刊摘发部分演讲,以飧读者。

    勇者乐海

    王 蒙

    这次论坛明确了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作为主题,我很喜欢,但我也有一个担心,不是担心海洋方面的科学家,而是担心我的同行,因为海洋确实不是我们的长项。

    我们写的最多的是月亮,我们喜欢山,喜欢江河。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面的“水”也是指江湖。如果说孔子当年再说一句“勇者乐海”,我们的民族精神也许会更加丰满,也许就是另一种选择。庄子对海的定义是“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把海和无穷联系起来,是用一种微积分的观念来理解,所以庄子的气度与常人不太一样。

    国外写海的东西的人太多了:《鲁宾逊漂流记》里面不但有海的波浪,也有冒险的精神,也有奋斗的精神。还有《老人与海》、《海王》、《白鲸》、《海底旅行》等等,比较起来中国就太少了。

    海是冒险,海是挑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海本身不会讲仁义道德。也许我们会痛心中国久远的历史缺乏对海的了解和开拓,但也许我们会从中国的文化里看到另一面,就是说我们不是无条件地提倡竞争,提倡优胜劣汰,提倡适者生存。

    现在我们有了海洋的意识了,既有包容的意识,也有开拓的意识甚至冒险的意识。但强化自己的同时,又要有一种和平共赢的精神。大家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甚至说要有人文的引领,但是我感觉到中国的人文太缺少科学了,离开了科学的发展观,人文激情也可能走到死胡同。

    关注海洋、关注未来,使我们中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同时我们本着和平、共赢的原则,使我们的海洋成为一个和平的、文明的海洋。

    建设一个人海和谐的文明海洋

    管华诗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们以获取最大利益为最高价值的陆地开发思维,对海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其资源进行着掠夺性的开发,海洋在经受着各种摧残。

    “海洋是人类生存第二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认识海洋的一个质的飞跃。它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牢固的现代海洋价值观,爱护海洋、保护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这意味着在向海洋发展过程中,要以海洋为基点来设计人类开展活动的模式、行为方式及交往方式,亦即从海洋而非从陆地的角度来安排这个家园建设。

    海洋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开放、有序、沟通和交流等等。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世人对海洋价值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西方世界以征服和剥夺为特征的海洋文化,影响了真正海洋的思维。因此,建设理想家园的任务任重道远。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世界,共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过多地注意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缺失了海洋文化这一内在因素的引导。在新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海洋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强化历史责任,规范个人行为。人类海洋意识的升华之时,就是人海和谐的文明海洋到来之时。


 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

    毕淑敏

    我们的星球为什么是蓝色的?就是因为它71%都是由海洋所构成。面对如此广阔深厚的存在,我们对她实在是知之甚少。

    2008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一起从日本横滨出发登上一艘游轮,用100多天的时间去环游地球。这一趟走回来,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孩子的变化更大。更为重要的是,当中国旅行社告诉我们,我们此行是中国大陆公民首次环球旅行之时,我有一点吃惊,也有一点难过。我想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人去面向辽阔的海洋,去了解这个世界,再来回望和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从来没有为什么事情这样去求过别人,但我真的是一个一个打电话。后来有人同意赞助50万元,再加上日本和平之船的鼎力相助,终于海洋大学的6位同学和1位老师踏上了环球之路。此时此刻,他们正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驶向祖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洋之子。海洋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每一个人从细胞里就会和它发出共振的生命源泉。所以,海洋将我们分隔,又将我们连接。海洋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大学,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海洋是我们的想象与现实,海洋是我们的历史与未来。希望我们所有的人能够珍惜海洋。

    振兴中华之必然

    ——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

    张国伟

    这里面内容很多,仅说明三点:

    其一,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历程可以概括如下:先民自然朴素的海洋意识——农耕文化下识海、用海和渡海远洋的开拓——近代半殖民被海洋强国的奴役历史——现代振兴中华之必然——发展海洋。还有一个历史的轨迹,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先民自古以来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自18—20世纪以来落后于西方海洋强国。现代中国要成为新型大国,历史的必然是要发展海洋,成为海洋大国,进而走向海洋强国。

    其二,中国现代发展之必需。首先是振兴中华之必需:在当代,人类对海洋的关注已超过任何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海洋形势,中国必须要拥有制海权、制空权,才有和平发展共赢的基础。其次是当代科学发展之必需:人类需要重新整体地认识地球,建立地球系统科学与知识体系。这必然需要研究认识和掌握海洋规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必须面向全球、面向海洋,担负起这一历史和科学发展的重任。再次是国家安全之必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国际经济贸易和领土安全,必须要发展海洋,拥有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

    其三,当代国际势态发展之急需。一个问题是蓝色国土安全、政治经济发展受到了威胁,如南海、东海等。第二个问题是国际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态势迅猛,中国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从近海到深远海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开拓新的海洋空间资源,否则将错失良机。

 海洋研究与开发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吴德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温床、贸易的通道,也是国防的屏障。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是人类生存更加美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然而,人类社会以无序竞争的姿态向海洋全面进军,对人类生存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科学精神追求认知的真理性,人文精神追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怀,它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都是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背离了人类发展的目标,即“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和“让人类生存得更加美好”这一根本宗旨。因此,人类必须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统一。作为以人为探索实践主体的科学和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文,应该而且只能在人的身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和统一。

    我们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整合和统一,站在人文理性的高度关注海洋科学技术和开发,保障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始终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我们的呼唤既是对外界对他人,更是对内心对自己。要常怀大爱、自尊、自省、自律之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与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杞人忧海

    蒋子龙

    海洋曾经是我的童话,我的梦。我是沧州人,离海很近。到以后当海军,那时候的海水喝到嘴里很涩,很咸,但是海水很蓝,看得很深。现在要看到这么好的海,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行。

    海洋是神圣的,人类起源于生命的微观,生命的微观起源于海洋。但是有了这个生命的起源之后,人类就开始对海洋有了野心。在公元前400多年,出现了“海权”这个名词。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写了一本《海权论》,研究保护自己的海权。自从有了海权意识之后,人类知道征服海洋就能征服世界、掠夺他人,成就自己。

    现在我们开始为海洋感到忧虑,海是我们的大门,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也将是我们生命的防护线。“忧海”就是忧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是脆弱还是强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海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美学·科学·艺术

    周永家

    科学是理性地对待客观世界的认知、诠释、验证、创造;艺术属于感性的,展现法规、法则及语言符号形式美的构建,与科学是同步的,交融的;美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诠释人生、社会、自然之规律及其本质意义的人文精神科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含量的总和。

    当人类已经把美学提升至人本的科学,艺术高度就显示人类已进入大美观念的时尚,人们崇尚接近美学,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在人类生活中既现实又实际的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演变中,无不是率先地构筑大美精神家园,提升大美学之关照。庄子写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人类的大美学观是用大鹏之志去高瞻远瞩地迈向人文之殿堂。海洋是大美的象征,是构建海洋科学文化、人本文明的标志。文化的底蕴即是用美学、科学、艺术去征服海洋。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海洋文化

    朱向前

    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形态的艺术表现与升华,主要特质无非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亲自然、接地气、师造化、重感悟等等,其表现对象和工具材料大都来自自然。

    正是在这种农耕文明中浸润、积淀了数千年的审美经验,与农耕生活和田园理想水乳交融,并进一步渗透在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但与此同时,它在游离农耕生活或遭遇异质文明时就凸现了自身的局限或产生了深刻的断裂。这个局限和断裂,本身就已形成了一对悖论。

    比如面对海洋。因为它的浩瀚、辽远与深邃,已然超越了农耕文明能力的经验范围,所以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关海洋的描写或想象,历来显得贫乏和稀缺。曹孟德的《观沧海》,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关于海洋的经典形象。美则美矣,但如果从对大海的体验和认知而言,则显然过于宏观、潦草和隔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能“观”而难以身入与深入,这是一种生命体验和实践的局限,也是农耕文明的局限。

 文物·海洋·民间收藏

    纪 宇

    我喜欢收藏,最初的收藏和我的创作有关系。比如我收藏文人的书稿、书信。海洋和收藏有很大的关系。海外的中国文物哪件不是飘洋过海到外面去的?当然有走丝绸之路的,但主要是走大海。大海是宏大的收藏家,大海收藏了无数条沉船,船里有无数的文物,特别是瓷器。

    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为什么搞收藏?第一是热爱,第二也有一份责任,我的收藏准备以后都捐献给国家。我希望在青岛搞一个最大的、民间的青铜博物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实现。

    海防不固,江山不稳

    秦伯益

    首先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屈辱的历史:1840年—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1858年—1860年沙俄入侵;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1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进行;1931年—1937年日本入侵东北;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1950年至今,美国第七舰队仍然威胁着台湾海峡。此外,还有德、意、荷等国家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上屡屡战败,不是败在贫弱,而是败在朝廷腐败,朝廷腐败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而制度落后的原因是文化落后。梁启超说:“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制度又促进文化。”

    海防,中国的前线将领老早就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上书朝廷,为打击倭寇应该建立专门的海军,朝廷未允。清朝林则徐、魏源绘制《海国图志》,放眼看世界,建议加强海防,清廷未予受理。解放后毛泽东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现在,我国海军日益强大,但南海仍时有争端,美国第七舰队仍驻守在太平洋,注视着远东地区,影响着国家的统一。

    愿我们永远不忘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伟大的航海家徐福

    张 炜

    徐福东渡,民间没有怀疑,航海学家没有怀疑。因为徐福此举事关重大,发现日本的时间远远早于哥伦布。仅此一条就知道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日本的佐贺,南面是海,北面是山,这里被很多日本人视为徐福最早的登陆地,在日本享有独特的光荣和自豪。这里还有很多徐福的后裔,有非常强烈的寻根的愿望。为了提醒后人从何而来,佐贺每隔五十年就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主题就是纪念徐福。在许多日本人眼里,几千年前一位中国人历尽艰辛,远渡重洋,为处于石器时代的日本送来新的文明,其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这是一个遥远但的确发生的伟大事件,一个无动于衷的民族才是不可思议的。

    在日本热衷于此事的人那里,我总能感到徐福之谜在折磨他们,此谜来源于一个民族文明的来源和走向。面对中国的徐福研究者,许多接待的日本人眼神怪异,这种神情中,起码有对古人的迷茫和敬畏,有阵阵袭来的矛盾和惊奇。

 从郑和下西洋反思中国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

    麦康森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文化还是技术?我们从辉煌到尴尬,如此之显著的变化,不能不考虑中国的海洋文化问题。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她的子民也下海打鱼晒盐,但这并不代表海洋文化,最多只是对农耕文明饮食上的补充而已。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发掘过海洋文化的魅力,对海洋文明向来是陌生的。四合院、土楼、故宫、长城,它们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特征。我们的海洋国土意识是薄弱的,更没有开拓疆土的意识。600年前伟大的远航,竟然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资料,这是海洋科技意识薄弱的一个体现。

    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洋意识必须觉醒。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十二五”提出了“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7月26日“蛟龙”号突破5000米,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试航,都促进了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觉醒了就别再沉迷于昔日的辉煌!醒来了,就要反思我们的海洋文化、海洋科技以及海洋意识的落后。

    我们还必须反思一下儒家文化对现代外交政策的适用性,数百年来的屈辱史,到底跟我们儒家文化有没有关系?“和为贵”是目标,不是手段。“韬光养晦”是手段,不是目标。外交是具有彼岸性的,海洋文化也许会更合适。所以,中国人应该丢掉羞羞答答的海洋发展战略,理直气壮地、光明正大地走海洋强国之路。

    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与综合治理

    刘守全

    海岸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区域。从广义来讲,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加上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这个区域只占国土的13%,但是养育了42%的总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GDP。纵观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沿海国家,这就显示了海岸带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一个是全球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第二个是海岸带物质平衡遭到破坏带来的威胁,还有是海岸带环境形势和地质灾害带来的威胁。

    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协调自然界的各种地质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确保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应当以地学为基础,多学科结合制定对策,是以一项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探索不同类型海岸带的开发模式,最难的就是寻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把东部的开放和西部的开发协调起来,制定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是需要智慧才可以做到的工作。

生命健康和大海

    王 琦

    从生物的进化来说,海洋是所有生命最初的发源地。人在早期的时候,有一种腮鳞的印记,在我们胎儿身上还可以找到。海水是生命的培养液,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间液电解质成分及微量元素与海水成分惊人地相似。而且,人体的内部是一个奇妙的“海洋”,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到97%,与海洋中的水母所含的水一样多。

    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许多用海洋来论述人体、描述疾病的认识。肺朝百脉,亦尤如月潮大海。月球的引力及光照改变可影响人体十二经脉,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观念。

    中医的“海”在身体里,比如髓海、气海、血海、少海,说胃是“水谷之海”。海洋潮汐的涨落跟生理有很多关系,人体出血性疾病在月亮满盈时易发作或加重,肺结核吐血、心脏病、中风都与月亮满盈有关。

    另有很多海洋疗法:海泥浴、海沙浴、日光浴,可以治疗痛风、三叉神经病等。在海洋中有很多传统的药物,如石决明、海人草、乌贼骨等。关于海洋新药的开发,比如PSS,就是我们的管华诗院士研发出来的。

    中国海关和一个英国人

    赵长天

    如果说海洋是中国和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海关就是中国的一扇大门。谈论中国现代海关,一个名为赫德的英国人是绕不过去的。他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关的真正创立者,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晚清政府的命脉,又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重大谈判的外交代表。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上,像赫德这样一个人,毫无疑问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一个殖民者,中国海关被一个英国人所掌握,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但我看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海关秘档》以后,感觉就发生了变化。大家知道1900年的义和团盲目排外,赫德的家就被烧掉了,他逃到英国公使馆。在那里他一共写了8篇文章,主题是“为义和团辩驳”。他说:“你们今天来侵略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尊心,这个自尊心的忍耐度是有限度的,你们不要认为义和团是野蛮人。”当时德国提出“瓜分中国”时,赫德说:“如果你们瓜分中国,100年以后你们会后悔。”

    我讲这个人,一个原因是跟海关、海洋有关系的,另外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在讨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必须应该对历史有一个认真的、客观的、真实的认识。不认真回顾曾经走过的路,不真正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面向未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