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蓝色硅谷”

作者:林 刚来源:青岛日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1-07-04 字号:

  放眼全球,蓝色经济时代早已悄然来临,在同一个蓝色战略主题下,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仅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就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如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定位自身,如何发挥海洋科研的本土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如何真正肩负起龙头重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

  青岛审时度势,迅速找到突破先机,确立了影响青岛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重要战略——“蓝色硅谷”战略。喊出了雄心勃勃的蓝色志向——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

  尽管面海而兴120年,青岛对海洋这一巨大宝藏的探索,依然任重道远。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目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青岛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

  “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借此,青岛一方面可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方面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这样阐释。

  蓝色硅谷:建立一流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这是一个承接千载难逢机遇的蓝色战略。

  这个全新的战略意味着:青岛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力争一马当先、走在前列。青岛要建立独树一帜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天然滨海的青岛,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75.3平方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711公里,近海海域广阔,综合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数十年积淀,这座滨海之城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目前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十一五”期间约有46%由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

  “可以说,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无出其右,而这也使青岛打造蓝色硅谷拥有了足够底气。”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立足“蓝色硅谷”目标,青岛将在市南、崂山、即墨、高新区等区域,重点设立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深远海与海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海洋生态保护区等4个蓝色硅谷功能区。其中,蓝色硅谷的核心区域为青岛东部鳌山湾区域。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让蓝色硅谷具有“地域起源和腹地腾飞”的兼容性,不仅能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半岛周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全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今年8月份,位于青岛即墨鳌山卫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将投入使用。这是国内在海洋领域内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五支“国家队”共同组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机构,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伴随着青岛打造蓝色硅谷战略的不断推进,这样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将迅速增加。

  据悉,在未来5年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中,青岛拟组织总投资达到6000亿元资金,投向逾300个项目。同时,青岛已决定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推动大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在政府的全力扶持与推动下,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将成为蓝色硅谷的核心区,使青岛构建起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建成代表国家水平、具备强劲竞争力的国际性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凭依蓝色硅谷,青岛将在海洋科技领域关键技术、前沿技术上全力冲刺。

  根据青岛有关部门的初步规划,蓝色硅谷将启动实施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蓝色硅谷:建设一流的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区

  这是一个发挥青岛优势、生逢其时的蓝色战略。

  这个全新的战略意味着:青岛要从着重于陆地耕耘,向海陆统筹转变,从传统粗放式增长向实现高端高质高效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特别是优势产业转变,成为水平高端、主导性强、能够吸引大量关联产业的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

  “蓝色硅谷”战略,将成为这一集聚功能的主力引擎。

  而建设一流的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区”,也被提上了实施日程。

  今年2月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青岛诞生,该装置由中船重工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突破9项重大关键技术研制而成,一期产业化项目将达到年产500台压载水处理装置的能力,发展潜力巨大。

  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等2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努力下,青岛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正加紧筹建,该项目建成后,青岛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生活用水上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城市。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青岛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海洋新材料领域,青岛的产业化势头也非常明显,是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随着蓝色硅谷建设的加快,青岛正在形成一个能量空前巨大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中心”。

  “青岛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20%以下,而且科研机构分散,各自用力。下一步,青岛将围绕蓝色硅谷的打造,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海洋科研体系、产业化体系,提供共享研发平台,整合科研资源,让研发终端与市场终端实现更好的连接,让大批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李群说。

  据记者了解,在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核心区域即墨鳌山卫等地,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北方基地青岛分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青岛海水鱼工厂化养殖产业化基地等一批海洋种苗基地,正充分利用海洋生物技术优势,瞄准全国的种苗市场,建设现代化、大规模的育苗基地,产业化规模迅速扩大,形成完整的海洋水产品产业链,使海洋苗种业成为在青岛具有强势地位的高端海洋水产养殖产业。

  蓝色硅谷:汇聚一流的海洋科技英才

  汇聚天下英才,成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最核心任务。

  市委市政府对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行反复调研,调研的结果是: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还面临着一大软肋,即虽然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人才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目前,青岛海洋科技应用技术开发人才与基础研究人才的比例仅为1:3,导致很多海洋科技成果不得不拿到外地转化。

  “除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优势明显外,青岛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很缺乏。而即使是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也存在‘偏科’现象,大量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说。

  为此,围绕蓝色硅谷建设,青岛着手系统地解决各类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

  持续发挥一批海洋科学泰斗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青岛,以管华诗、侯保荣等海洋科技领域泰斗级人物为核心的团队,不仅在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上有着深厚建树,而且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贡献突出。管华诗院士先后催生了海洋现代新药藻酸双酯钠以及降脂新药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等研究成果,并且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侯保荣院士作为我国海洋腐蚀界唯一的一位院士,不遗余力地开展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曾使青岛成功申得数额最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万顺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把大海中普通的虾壳、蟹壳,变成人类亟须的眼角膜替代物。

  对于海洋科技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正在打造蓝色硅谷的青岛发出了急切的呼唤。今年7月份,青岛将召开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搭建国际海洋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洽谈会共设招聘岗位和合作项目400余个,涉及海洋工程、现代物流等十余个领域,向国内外海洋科技英才广撒“英雄帖”。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围绕打造蓝色硅谷,青岛将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将在优化整合海洋教育资源、加大对海洋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扶持政策,完善用人机制,打造高层次海洋科技团队,力争2-3年内引进10名以上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目前,一个争取国家批准在青岛组建中国山东海洋人才市场的设想已经成型。以海洋人才市场为交流对接平台,青岛将立足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作者:林 刚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