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多项成果达世界水平并实现产业化
守护“生命摇篮” 情系“蓝色经济”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科学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着眼国家需求,立足学科优势,统筹科教资源,突出自主创新,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连年产出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令世人瞩目。
探索海洋宝库多项技术广泛应用
大海被称为“生命摇篮”。取之于海洋,用之于海洋,是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不懈的追求,也是年满71岁的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带领团队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基本理念。2009年,由中国海洋大学申报、管华诗领衔完成的发明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乃至我国海洋、水产领域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
糖、蛋白质和核酸被称为支撑人体的三大生命物质。管华诗介绍,糖不仅是生命体内重要的结构和能量物质,作为信息传导分子,还几乎参与了生命体内的所有过程。
项目研发的海洋寡糖与陆地寡糖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多种寡糖,分别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肿瘤,提高机体免疫等功能。“海洋寡糖具备十分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经济效益更是不可小视。”管华诗说。
据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围绕海洋开展的研究结出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海洋特征寡糖关键制备技术与方法及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众多重大突破: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库中的海洋特征寡糖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成功研制7个海洋糖类新药及系列功能制品,其中3个一类新药已上市,4个一类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制备的特征寡糖为医药、食品、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提供活性寡糖原料,为新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延长了海水养殖产业链,并带动其健康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助推经济腾飞
中国海洋大学几十年来坚持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促进经济发展上,做到产学研一体化。1996年1月,学校组建了山东省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中心基础上,经科技部批准,1999年,学校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工程化、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这句名言时刻提醒着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在“985工程”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生物的遗传学理论研究与育种技术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藻类和贝类遗传育种学;开展系列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出了“荣福”海带、“蓬莱红”扇贝和“981”龙须菜3个海水养殖新品种,占我国“十五”以来已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的三分之一,推动了海水养殖生物遗传育种学研究和种子工程的发展,支撑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建立了贝类最佳线性无偏预测育种技术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国际水生育种领域先进国家。学校绘制了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开展贝类分子育种研究。“863”重大项目验收专家组对该校培育的扇贝新品种“蓬莱红”给予了高度评价:“相应成果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生物育种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使我国跻身于海水养殖育种的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的扇贝健康苗种培育体系,为我国奠定了被誉为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扇贝养殖业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一个产量占世界80%、年产百万吨、累计产值1000多亿元的大产业。
迎接海洋经济引领地方发展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据介绍,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说:“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考察山东时明确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核心越来越体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和程度上。发挥学校科教创新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发海洋资源是解决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型增长的重要途径,做好海洋的大文章,为蓝色经济谱写美好诗篇,中国海洋大学要以此为己任,代代不息。”
记者: 孙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