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管理学院蔡礼彬

作者:王晓宇 温梦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0-08-30 字号:

 

 
 
在讲台上的蔡礼彬
 
柔和的暖风中带着一丝醉意,蓝天白云映衬着海大的黄墙红瓦,远处山峦曲线毕露。微风吹过垂柳,柳枝划过荡漾的湖面,在湖边伫立着一抹身影,简单平常,身上散发的为人师表的气息却与旁边的孔子雕像相应生辉,他就是管理学院旅游系的一名教师——蔡礼彬。
 
他曾经问:“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也没什么职位,很普通的一个人,为什么能被专访。”答案出现在笔者陪同他前往采访地点的路上,刚要进电梯,一位匆匆行走的女生突然打住,说道:“蔡老师你好,我旁听过你的课,你课讲得真好。”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或许更多是魔鬼”
 
天使与魔鬼,虽词意相反,却在蔡礼彬身上实现完美结合:对学生天使般地慈爱,质朴真诚,同时也用责任的严厉去影响他的学生,在他自己信仰的教育事业上展现天使的温柔与魔鬼的严厉。
 
“当老师就是个良心活,就是责任。”蔡礼彬笃定地说。
 
“课上的好与坏,学生是能听出来的,你一张口,学生就能听出来这个老师是否做过准备我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的人格、处世态度对我影响甚大”,蔡礼彬承袭了昔日尊师的认真、严厉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做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会在课前精心备课,课时深思熟虑,力求实现讲课的完美;随时向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因为“教材是成型的、滞后的,跟不上时代”。
他曾在寒假停暖气时套着棉袄,蜷缩在办公室替学生修改论文,也曾将学生准备多时的毕业论文初稿一票否决,因为他坚信“如果老师以身作则,认真、踏实,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蔡礼彬始终强调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性,“如果老师糊弄学生,学生也会糊弄你”,一切的一切只为了这个责任、良心这四个字。
 
“有人说我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我宁愿魔鬼的成分多一点”。在蔡礼彬看来,学生是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来到大学深造,如果什么也没学到,只是混了张文凭,这样的教育是最失败、也是最可悲的。他知道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没有严格把关,让学生的惰性日趋膨胀,那么将对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他宁愿选择做个“魔鬼”。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规规矩矩上课,保证出勤率,蔡礼彬却不能苟同。他上课从不点名,因为“点名是老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不自信”,还浪费学生的时间。“认真备课、精心授课只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老师还应该不去限制学生,发现学生特长”蔡礼彬认为,“找合适机会引导学生”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蔡礼彬常列举胡适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并用其中一味——“兴趣散”告诫他的学生,只会一味死读书,将来定会碌碌无为,“学生一定要有专业以外的兴趣”。如果某些学生是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逃课,他不会反对,甚至还会鼓励学生这样去做。海大首部三维特效玄幻爱情剧——《幻想爱》的导演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孙海丹是蔡礼彬的得意门生,喜好拍摄DV的他有时会因此而逃课,但蔡礼彬“不觉得这有什么错,他在坚持梦想”。当孙海丹把自己被受聘于CCTV6的消息告诉他时,蔡礼彬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他还喜欢把学生分类,哪些适合考研,哪些适合本科毕业后去就职。“我不推荐那些死读书的学生去考研,他们考了研又是死读书,更痛苦。”他会去寻找科研能力强,看问题有深度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去考研。对不同的学生,他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轨迹,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是要去发现他们的轨迹,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好自己的轨迹。
 
不求物质的享受,只为精神的富足
 
有哪一位大学教师到2008年才有自己的移动电话,蔡礼彬恐怕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人。他从来没有在物质上有过要求,可能是从小养成的节俭朴素的习惯,亦或是自己胸怀大志,物质已经失去了诱惑意义。“人生存在于有限时间里,如果相信精神可以永存,精神富有的意义就必定远远超过物质”。
 
他说物质生活追求得越多也越容易迷失自己,条件越艰苦才能让人发奋。曾有学生向他抱怨生活条件太差,但蔡礼彬教导他们应该学会感谢,“有一个这么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是郑板桥的一句名言,蔡礼彬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通过自己的实力得到才更有意义,与别人争是永远争不完的,到头来还会两败俱伤,不值;保持平静的心情,追求宁静的心境,这样就能集中心思去做实事,干好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是蔡礼彬讲授的一门限选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他却不是一名简单的“食客”,“我研究的是饮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饮食和人生的关系”。他喜欢品茶,喜欢研究茶中的茶道文化,“其实人生和品茶一样,阅历多了就会把很多事看淡。茶只有经过开水浸泡才有浓香,就像人生只有经历挫折才会成功。”深入浅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蔡礼彬就告诉了我们茶中的人生。
 
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蔡礼彬就是这样,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生活淡泊质朴,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惊扰,只为理想与信念。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道义。
 
无为而无不为 “心情是生产力”
 
蔡礼彬,这三个字总和溢美之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赞美他的兢兢业业,循循善诱;同事会称赞他乐于助人,勇于付出;领导也认为他办事高效,认真负责。而当笔者将这些赞美之词念给他听时,他却颊带微红,摇头念叨道“不敢当,不敢当”。
 
“心情是生产力,人活在世上就是一种心情”,蔡礼彬没有耗费心思去为自己营生,而是“内心平静,做自己的事”。喜好读书的他曾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但并不想模仿伟人的成功轨迹,蔡礼彬打算在近十年内韬光养晦,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争取在45岁后能够做得更好,“在50岁时能让上我课的同学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听不出什么差错”,这是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最质朴也是最高尚的愿望。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去“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己,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蔡礼彬秉承这样一种“无为”的立身处世态度,并以一种淡泊而低调的姿态享受人生。
 
他告诉记者,家里祖上都是农民,自己身上流的就是农民的血。“我就是个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农民,简称‘农民工’”,他笑着说道。
 
“希望他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他感兴趣的方方面面不断突破,真心祝愿他能越走越远。”一位他朝夕相处的学生如是说。
 
对学生关心备至,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用淡泊的心境去看待事物,这或许是蔡礼斌受到学生欢迎的三个原因。未来未可知,但蔡礼斌坚毅的眼神仿佛告诉我们,他会在教育这方净土上细心栽培,精心呵护,做一名永受欢迎的草根园丁。
 
记者:王晓宇 温梦 李国飞    摄影:路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