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间,伴随着大学每年的扩招,上大学也不再称为过“独木桥”,而是越来越大众化。正如半岛都市报高校联盟特约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赵雷教授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所表示的:“在大学的大众化过程中也曾有过诸如盲目扩招、制度不灵活、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学教育解决一个个问题时也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在生源减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高校都不约而同地转变思路,主动去适应市场,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提起大学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及民办高校,这11年间,面对公办院校的扩招,民办高校该何去何从?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这11年中令该校校长吴德星自豪的就是,海大解决了中国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才不足的瓶颈。“当时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现状究竟如何?”笔者问。“说实话,我国离海洋产业强国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这其中迫切地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海洋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薄弱。其深层次原因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在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制约了海洋人才队伍的总体发展。”吴德星校长身有感触地说:“在1998年时全国上下都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都怕呀,因为当时中国在海洋产业领域还是非常落后的。怎么办?大家都意识到了‘海洋的世纪’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些年间,海大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做工作,其实这也是大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责任。海大最重要的财富就是给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目前为止,中国海洋大学已培养出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全国海洋、水产学科90%以上的博士都出自这里。这些年我们就是在打基础,正所谓‘蓄势期远谋海济国’”。
吴德星校长表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科研成果及培养的学生是不是获得了社会认可,这也是学校是不是具有竞争力的表现。比方说学校研制的流浪潮综合测量设备——波浪方向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具备研发、生产测量波浪传播方向浮标能力的国家之一。还有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研发出的扇贝养殖新品种——“蓬莱红”,2005至2007年,在技术转移期间,“蓬莱红”就为企业新增利润达11亿元。吴德星校长最后强调:“这些实实在在的科研转化,也为海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
青岛大学:为学生就业,找到一种新模式
据青岛大学科研处处长韩光亭教授介绍:青岛大学是一所区域性的市属大学,获得国家投资的机会不如其他一些驻青高校,但是11年间青岛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眼科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7年,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学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基础医学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目前,青岛大学研究生总数已经超过5000人。
韩光亭教授认为一所大学不应该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搞科研上,也应该解决一下学生实实在在的问题。并且这二者不是矛盾的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比方说青岛大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走进企业,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咨询、科技攻关,既建立了与企业良好的沟通桥梁,为介绍学生就业做好了铺垫,又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一举两得。青岛大学通过这一模式11年来在科研服务地方政府工作方面打开了新局面,赢得了更大的科研可持续发展空间。进一步显著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在半岛制造业基地、软件产业园、新材料基地建设,青岛港口经济、海洋产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青岛理工大学:把企业当“兄弟”
据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向荣介绍,11年间,每个大学都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生源的减少,高校应该主动地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专业群,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青岛理工大学11年间,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建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方说: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沿海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在适应市场方面,青岛理工大学与企业建立了一种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就如同‘兄弟’关系一般。这很重要,因为涉及到高校能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教学——科研——生产——教学这样的循环。比方说2006年12月,与海尔集团联合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2009年4月,与青岛建设集团合作成立了‘青建钢结构研发中心’等,通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青岛理工大学将一批批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直接服务于企业并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也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增强了竞争力,这种互动双赢之路,是下一个11年高校能不能存活的保证。”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