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总结分析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十年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海洋能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海洋能源的利用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能源报》记者特此采访相关专家,围绕《报告》对中国海洋能源发展的相关成就、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解读。
海上风电最被看好
《报告》认为,世界海洋新能源领域潜力巨大,研发趋强,虽然产业尚小,但是前景广阔。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其中海上风力发电发展迅速,潮汐能发电稳步推进,海浪发电也有所突破。《报告》分析指出,以海洋风电、潮汐能发电为代表的海洋电力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代表了我国能源的发展方向。
2008年以来,我国一批近海风电场项目相继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郭佩芳对海上风电表示看好,他认为,尽管海上风电开发的技术难度比陆上风电要大,但是与其他海洋能源相比,技术上相对成熟,可开发面积大,而且和其他海洋资源利用的矛盾和冲突不像潮汐能等海洋能那么尖锐、激烈,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海洋新能源。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近海风电技术逐步成熟,尤其是海岛风能、海岸带风能项目有不少已经、正在和将要上马。深水风电研究也在起步,深水风电必须要解决好安装、抗腐蚀、防生物附着、电能储运等高新技术问题,在这些方面其他国家也还处于研究阶段。
同时,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研究院刘洪滨对海上风电推进势头太猛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例如山东长岛,32个小岛的面积也不过30多平方公里,本来是一个旅游景点,但是现在岛上都布满了风车,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台,破坏了原始的海岛风光。另外,大型风机在运行中产生的低频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亟需起步,从国家层面进行决策时也必须从环境生态等方面加以审慎考虑,充分权衡利弊。”
海洋新能源开发应统筹规划
刘洪滨教授认为,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海洋新能源的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专家认为,我国潮汐能电站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但是面临海岸线紧缺、潮差不够大等先天资源不足以及与港口、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的矛盾突出、社会综合效益不足等难题,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限制了我国潮汐能电站的规模化发展前景。
而我国在海流能技术上还不过关,此外海流能丰富的海区主要是在海峡、海道等海上交通要道上,带来场地争夺的矛盾。小岛之间的海流比较大,可考虑进行海流能发电试点。 此外,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新能源资源量很大,未来有开发前景,但是能源密度和强度较低,现在还面临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例如海流能,实际上就如同海底的风车,目前一般认为离岸深海处的海流能较有开发价值,但是这首先面临长途输电和储能的问题。”刘洪滨说。
对此,郭佩芳表示,海洋能开发从目前来看可加强综合利用,与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等项目结合、解决海岛、海上石油平台的能源需求等。
海洋油气业安全应急需跟上
全球海洋石油资源蕴藏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OPEC的资料显示,2008年海洋原油占世界原油产量的份额占到36%,海洋天然气占世界总产量的25%。据估计,到2015年,海洋油、气的贡献将分别达到39%和34%。
《报告》预测,在市场需求压力和高油价的驱动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将继续较快增长,投资将不断增加,海上油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
目前,在全球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小于500米的浅海仍占主导地位。而全球水深500-1500米的油气资源勘探,则成为多数海洋油气经营者重要战略资产的组成部分,深水平台技术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此外,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其中,日本和美国分别制定了2015年和2016年的商业开采计划。目前中国已经研制和开发了一批配套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勘探技术、方法和装备,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采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