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0日,在2009(青岛)潍坊周蓝色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作了题为《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路》的精彩演讲。演讲从潍坊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优势与问题、战略定位,战略方向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记者专门对此进行了整理,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独特优势占尽先机
韩立民认为,建 设蓝色经济区,潍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从区位优势说,潍坊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沿区域,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是三个战略区域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山东省17地市中唯一兼具三大战略功能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资源优势看,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58种,开采利用42种,其中蓝宝石、地下卤水储量居全国首位,原盐、溴素、油气、渔业、天然气等其它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
从产业基础方面来说,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
面临问题尚待破解
韩立民认为,潍坊建设蓝色经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有三个。
首先,产业聚集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潍坊市荣乌高速以北包括滨海开发区、寿光市及昌邑市境域11个乡镇(街道)在内的北部沿海地区是潍坊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但是,目前该区域产业聚集度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缺乏产业协作能力,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园区集中企业格局尚未形成。
其次,空间布局不协调,海陆联动性不强。潍坊沿海地区产业布局和港口建设区域统筹发展能力不足,森达美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万吨级泊位及10公里深水航道仍在规划建设中,尚未形成港口规模优势,港口带动作用不强。海洋资源开发与沿海陆地资源开发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海陆经济互动和一体化的格局。
第三,产业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潍坊市海洋产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空港区域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相对薄弱,对潍坊市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尚显不足。
战略定位瞄准“三区”
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对潍坊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韩立民寄寓厚望,他表示,潍坊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可定位为建设成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海陆联动开发样板区。
具体来说,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就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以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为宗旨,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维护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以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开发的更大发展。
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就是加快项目聚集,壮大蓝色经济规模,突出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加快海洋化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临港物流、海洋风电、海洋生物、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科教服务及其它海洋、临海和涉海产业聚集,努力形成蓝色高端产业聚集优势。
海陆联动开发样板区,就是以打造蓝色经济率先崛起板块为目标,加快建设以陆海一体为基础、以涉海产业为支撑、以蓝绿产业协调互动发展为特色的海陆经济联动核心区;加快海水灌溉农业、滩涂工厂化养殖、滨海农业生态园、生态畜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建设发展,建设陆海统筹、蓝绿产业相互促进的样板区。
战略方向着力六点
韩立民建议,潍坊建设蓝色经济区,从战略方向上看,可从六大方面着力。
一是打造带状海洋经济区。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趋向在沿海中心城镇集聚,形成了以北部沿海大家洼、央子、羊口、侯镇、田柳、台头、营里、上口、卜庄、柳疃、龙池等11个乡镇(街道)为聚集点,荣乌高速以北区域临海产业经济带为发展轴线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依托区域中心点的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初步形成了以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市及昌邑市沿海地区特色海洋产业为主体的三个块状经济带。
建设潍坊市蓝色经济区要进一步促进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升级,以海洋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互动,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各区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实行重点突破、错位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推动沿海地区形成高端产业聚集程度高、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网络经济区域和三个块状经济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北部沿海经济带。
二是内引外联,区域联动。潍坊市海洋经济发展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天津、青岛、上海等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比较脆弱。因此,潍坊市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接轨以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连接以青岛为核心的烟青威地区,主动承接来自天津、青岛等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
另外,潍坊市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放眼国际,建设外向型的蓝色经济区。学习、借鉴其它国家发展蓝色经济的经验;改善投资条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地区发展中亟需的技术、专利,进口短缺的设备、仪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充分利用地区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净菜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创汇。
三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潍坊市海洋化工产业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近十几年来,创立了以海洋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示范价值的循环经济发展范式,形成了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实现了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闭路循环和有效增值。
下一步,潍坊市海洋循环经济要大力突破点的限制,逐步向多行业推广。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呼唤循环经济跨越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点到面的跨越。
四是延长产业价值链,强化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立足丰富的滨海地下卤水资源,潍坊市海洋盐化工业形成了以山东海化集团、大地盐化、海天生物、海能化学、新龙电化、亚星化学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潍坊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还要重点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端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高新技术蓝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高端石化等特色高端产业。依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产业园、寿光“八大500亿级产业基地”及昌邑五大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
五是促进“蓝绿”产业融合。潍坊是传统农业大市,粮食和蔬菜种植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完全脱离农业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是缺乏成效的。借助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应该按照海陆统筹的理念,使“蓝绿”产业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从潍坊市北部淡水缺乏,以海水作为媒介,实现“蓝绿”产业的融合,是克服淡水资源短缺的最佳选择。
首先,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
其次,海水灌溉农业与滩涂工厂化养殖有机结合,探索海水高位养殖与海水灌溉种植农渔复合的模式,实现“蓝绿”产业的真正融合。
最后,海蓬子灌溉后的海水将被再度用来构建人工湿地。
以寿光市为范本,建设“蓝绿”产业相互促进示范区。
六是积极开展莱州湾保护工程。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莱州湾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滩涂湿地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减弱。
在潍坊市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莱州湾资源,遵循低投入、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记者:毛德春
【相关链接】
韩立民,男,1960年出生,山东东营市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秘书长、青岛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研究领域主要是农业经济与海洋经济。
自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9个,市级及区县横向课题10多个,代表性著作有《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