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教授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不应该相互指责,相互交恶,而应该相互沟通,相互交融。他首先从王蒙先生的玄思小说《线索》入手,引出演讲的主题:应不应该反“科学主义”以及提倡“反科学主义”。他谈到,爱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五四传统、五四精神的基本要素。这个传统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交融。五四运动不是提倡“科学万能”,不是该受谴责的“科学主义”,而是引进科学思想和更新人文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文学观念、艺术观念)的新文化运动。龚育之教授回顾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中西文化论战与科玄论战,指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当前,反对科学主义成为时尚。对此,龚育之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五点意见:第一,由于“反科学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含混不清,应慎言“反科学主义”;第二,应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的负面后果,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取得科学和技术与自然、与人、与社会更加协调的发展;第三,应正确看待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下日益成为科学的问题,真正认识到,社会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担负着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结合的重任;第四,正确对待和解决重理轻文问题;第五,应正确看待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问题。最后,龚育之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
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机关科级干部、社科部全体教师参加了报告会。
记者/摄影: 陈鹏
相关链接
龚育之,湖南人,1929年出生,195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中央宣传部科学处。1980年以后历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五届到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为中国科协名誉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两卷(199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龚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龚育之自选集》一卷(2002年学习出版社),《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200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史札记》(200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党史札记二集》(200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在中国》(2005年新编增订本)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