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的阳光和希望的种子深深播撒在山里娃心头,把一条条、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海大路”“海大桥”“海大希望小学”修建在十万大山深处……蔚蓝的教鞭传递着希望的火炬,青春的汗水浇灌着贫瘠的土地——中国海洋大学赴贵州德江研究生支教团一届届传递着情系西部的接力棒,执著地播种着、收获着。他们说:如果不是支教,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来到德江这个地方;如果不是来到德江这个地方,可能一生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个在仰视黑板的学生。
山 海 情 深
——走近中国海洋大学赴贵州德江研究生支教团
参加过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80周年庆典活动的人们也许对文艺晚会上的那台小品《山海情》记忆犹新,因为他们为这个讲述海大学子贵州支教的真实故事流下太多的眼泪。
“老师啊,你们这一走,大爷这一辈子也许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可是我们山里人世世代代都将记住你们!你们给我们修的桥,我们叫海大桥;你们给我们修的路,我们叫海大路。这些都是为了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你们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恩情啊!”大爷如泣如诉的诉说,特别是腼腆得从不敢开口朗诵课文的小孙子爬上山顶,向着老师下山的方向放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时,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是啊,在那遥远的西部山区,有一条海大路,有一座海大桥,有一所海大希望小学,更有一群为贫困山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海大人。
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连续向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民族中学派出了三届15名志愿者。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教书育人,管理学校,改善环境,为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一届届,情未了……
“东方瑞士”青岛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德江,就是这样被海大学子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凝结起纽带,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山海情》壮歌。
“每一个志愿者要带好三样东西:一个碗、一颗心、一张纸”
“刚到贵州德江县时,一切带给我的完全是震撼!贫穷、落后、穿着破烂、在黄土漫天的土路上步行的孩子……”回忆起2002年8月初到贵州时的情景,第一届支教团队长张欣泉感慨万千。
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乌江下游,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该地区经济非常落后,成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特别是教育方面,师资匮乏,设施简陋,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第一届赴贵州研究生支教团,先前没有任何工作基础,也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完全靠他们自己适应环境,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生命的价值。
张欣泉说,开始真的心里没有底,生怕工作开展不好,有损海大形象、有损志愿者形象。他想,咱只要认真按照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卢雍政主任嘱咐的去做,准没错。
卢雍政曾形象地比喻说,每一个志愿者要带好三样东西:第一样东西,心中要有一个碗,它不是用来盛饭,而是用来装精神食粮,碗口朝上,什么意见都能装,多听、多看、多想,博采众长,先做学生后做老师;第二,带来一颗心,这颗心要同当地的老师、父老乡亲、山里的孩子交心,以心换心;第三,带有一张纸,平时写感想写心得。
根据当地的需求,张欣泉和他的队友滕云枫、刘臻担任了贵州民族学院德江师资大专班和德江民族中学初中教学。成人学员年龄差距大、水平参差不齐,中学生纪律差,老师都感到头痛。作为从未教过课的他们压力很大。怎么办?张欣泉和队员们就到县城上网学习教学经验,到当地学校听老教师讲课,针对两个班不同的特点,分别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法。大专班教学大家准备两套教案,既让水平低的学员能够听懂,又让水平高的学员提高习兴趣。针对初中同学,他们向前任老师咨询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同时还通过英语剧、小竞赛等教学手段增强学习兴趣,没多久,学生纪律加强了,成绩直线上升。
凭着虚心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很快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打开了局面。
大专班的班长在学习期间不幸患了肝硬化,耽误了许多课程,张欣泉步行20多公里山路到他家中探望。这位年近四十岁的中学教师,望着小老师满脸的汗水,不由地留下热泪。学生告诉张欣泉,班长的肝硬化是传染性肝炎发展的结果,接触多了有被传染的危险。张欣泉顾不了这些,利用业余时间多次为班长补课,使他赶了上来,顺利通过了考试。
张欣泉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德江县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教师和计算机教学先进工作者等一个个荣誉。
张欣泉说,破败的校舍、失学的儿童、致富无门的乡亲、就着月光写作业的学生、背回一袋红薯作为一周口粮的孩子,这些都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他们震撼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净化着我,注定影响我一生”。
张欣泉和他的队友滕云枫、刘臻把自己在德江的感受发表在《德江日报》、《中国海洋大学报》上,感动了更多人,也激励了更多人。
“那眼神,和‘大眼睛’苏明娟给我的感觉一样”
2003年8月27日,在校期间曾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刘慧,作为第二届支教团的一员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上课第一天,校长把她介绍给学生时是这样说的:“这些老师来自于中国海洋大学,是研究生,是党中央派来支援咱们教育的天兵天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慧的心头也升腾起强烈的使命感。
讲台上有一根竹棍,学生告诉她是老师上课专门用来打学生的,刘慧随手把它扔进垃圾桶。她大声宣布:“你们的Miss刘是不会打学生的!”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她自己初登讲台的紧张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刘慧教的这个班是由各个班最后几名组成的“混合班”,囊括了全体“差生”。 “孩子们看我的目光是怯怯的,当我的目光触及他们时,他们羞涩的地下了头。个别大胆的学生偷偷的抬起眼望着我,那眼神,和 ‘大眼睛’苏明娟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坐的很正、很直,目光如山泉一般的清澈透明……”
由于是“混合班”,课堂纪律全校最差。第一周,为了维持纪律刘慧的嗓子都喊哑了。为了纠正学生的发音,刘慧把单词重复了无数遍,可就是改不过来。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低着头说:“老师,没用的,那些老师说我们是渣滓。”学生的话使刘慧心头像针扎一样疼痛。“团中央派我们来就是解决困难的,我要以百分百的热情把‘渣滓’炼成钢,决不轻言放弃!”刘慧心想。
于是,刘慧开始学着把课文讲通俗,开始学着讲故事,开始尝试着打开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当看到孩子们专注聆听时那真挚的眼神,你就会意识到来这里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教他们几页课文、提高几分成绩,而是带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思索生活的意义,给予他们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刘慧说。在这期间,孩子们学会了上百个英语谚语,学会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英语绕口令,学会了人生中第一首英文歌曲,学会人生中第一首关于大海的歌曲《大海啊,故乡》,第一次如此接近大山外面的世界。
“贫困地区的支教经历,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我庆幸人生的这一重大选择。”刘慧如是说。
张彬在支教中最难忘那次家访。2003年国庆节期间,他对自己班里的一名优秀学生作了一次家访。起了个大早,爬了一个多小时悬崖峭壁山路,他才到了学生所谓的家:一扇由几块木板钉成的门,黑墙上发黄的报纸,一张简单搭起的床,瘫痪在床的老人……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张彬的心。当张彬把捐助的钱送到他手上时,孩子那纯净的瞳孔里发出难以言喻的光彩,张彬的视线顿时模糊了……
在后来的支教工作中,张彬在注重知识的传播外,更努力在孩子心头培养积极向上、百折不挠、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带出了一个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山里娃。支教让张彬汲取了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信念,思想得以升华,能力不断提高,支教结束第二年获得了山东省十佳大学生称号。
“在我心里,支教已经成了我终生的情结和烙印。”赵媛媛支教期间先后担任多个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经常在周末到德江各乡镇中小学讲英语公开示范课。她还挂职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德江县傩文化国际研讨会外宾接待工作等,在奉献的同时,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她先后荣获德江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前不久又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公益之星,并被推荐为全国大学生公益之星候选人之一。繁忙的支教之余还写下10万字手记,她说:“我要把自己的支教经历告诉同龄人,我们无须如江海一般浩大、激荡,只要力所能及地发出自己的光,照亮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们,人生就会灿烂。”
“曾经被称为‘老师’,这个事实将影响我一生”
陈巍是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早在大学二年级就通过了大学六级英语统考和国际雅思考试。支教中,他以自己的英语特长,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课余时间还为政府机关和学校做翻译工作。同时,每周四晚上,他还应学校英语组邀请,为全校师生作英语讲座。每次讲座的大教室都爆满,很多学生坚持站着听完整场讲座。一次,他因为讲课太多嗓子失声没能去讲课,几十个学生自发买了水果来看望他,面对着一群真诚而渴求知识的山里娃,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一次,当地教英语的李老师要参加双语演讲比赛,比赛在即而英文文稿还没能翻译出来,这位老师十分羞涩的找到了陈巍。陈巍当时教学任务很重,还承担着贵州民族学院大专班的法律课程,白天根本抽不出空来,只好晚上突击,凌晨4点才把稿子赶完。三个小时后当这份翻译稿交给李老师时,这位乡村男教师眼噙着泪水,用大山人那有力而真诚的双手紧紧地握住了陈巍。
提起自己既是小孩子们的老师,又是老师们的“老师”时,陈巍说:“当你面对着一群称你为‘老师’的大山里的大人和孩子时,你会发现‘老师’这个称谓就意味着你必须近乎苛刻地做到尽善尽美,而我从实践中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学识、胸襟、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并且找到了汲取营养的源泉。与其说有所付出,不如说收获甚丰,在一次次与学生、与真正的老师的沟通中,我感到自己也逐渐成熟起来。我想曾经被称为‘老师’这个事实将影响我一生。”
“用一年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窦娜娜在支教团里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所谓特殊是因为她有着西藏和贵州的两地支教经历。
2004年8月,作为海大研究生支教团第一届赴西藏支教的唯一一名女队员和山东省第一位支教西藏的女大学生,窦娜娜从全国支教团集训地武汉经成都登上了去拉萨的飞机。一下飞机,恼人的高原反应就袭了过来。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头痛欲裂,嘴唇发黑……
窦娜娜和队友潭骏分到了拉萨市师范学校,休整两天后就开始上课。她担任五个班的两门课,课余还负责指导学生演讲兴趣小组。虽然课程很多,高原反应也很重,但她还是坚持着给学生上课。西藏的学生都很害羞,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低,就算被点名也会一言不发。窦娜娜热情地鼓励他们,只要肯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给予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在学校的支持下,窦娜娜组织了教师节演讲比赛。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改稿子、作辅导、当评委,窦娜娜每天忙忙碌碌,有时甚至顾不得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每一位进入比赛的学生都用自信流利的普通话歌颂教师时,窦娜娜欣慰地笑了。
随着工作的顺利开展,一直困扰着窦娜娜的高原反应却更加严重,不仅呼吸困难、头疼难忍,还出现了上吐下泻、失眠等症状,上课也变得困难起来。组织把她的服务地改在了贵州。
在新岗位上,因为窦娜娜有了西藏支教积累的经验,方法灵活,学生都很喜欢上她的课。课余时间她还和其他支教队员一起开展了英语角、小角色话剧表演等活动。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是我的经历和收获是丰富的。‘用一年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我想我做到了,并且正在努力去做得更好。”还在支教岗位上的窦娜娜在工作汇报中这样写道。
“母校就是我们身后的一片海”
“一有困难我们首先就想起向母校求助。母校就是我们身后的一片海”。第二届支教团队长谭映宇说出了几届支教团队员的心里话。
2003年,第二届支教队员们了解到民族中学与326国道之间有800多米路段基础已铺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对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晴天灰尘蔽日,雨天泥浆当道,给学校2000多名师生进出校园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他们马上向母校反映了这一情况。通过学校领导的积极牵线搭桥,最终投资33.6万元用于该路段道路硬化,解决了当地群众多年来苦不堪言的大问题。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当地人把这条路取名为“海大路”。
在煎茶镇,从各村寨到石板塘小学的必经之路是一座小石桥,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只剩下几个石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只能踩着这几个桥墩去上学,若是遇到下雨天,孩子们只能趟水过河,十分危险。支教队员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从他们每月仅600元的生活费里,凑足了3000元钱,一部分用于资助十名面临失学的孩子,一部分用于修缮被山洪冲毁的小桥。2004年4月20日,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赴德江考察慰问支教工作时,发现修过的桥又被大水冲坏了。考察团一行亲身体验了过河的险情,当即决定捐资2.3万元在此处修一座水泥桥,陪同考察的当地干部异口同声地为这座桥定名“海大桥”。这天,考察团一行还每人捐资200元,资助了石板塘小学12名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
四年来,支教团在母校的支持下,先后向支教地学校等贫困地区捐赠课桌5000多张,电脑500余台,图书近万册,助学金5万余元,为部分学校建立了微机室、图书资料库等。为改变当地因家庭困难辍学率较高的现状,母校还捐资30万元筹建一所希望小学。同时,支教团还将考察得来的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第一手资料,带回学校请相关专家教授研究分析,为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和发展经济献计献策。
面对支教地政府和群众发自内心的一片赞誉,党委书记冯瑞龙说:“作为‘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国家重点院校,为地方特别是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支教团在实践中奉献,在奉献中锻炼,接受心灵上的洗礼,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历届选派的研究生支教队员全部是中共党员,且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比例达95%以上,确保了支教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目前,贵州德江研究生支教点已成为海大师生联系西部教育事业的桥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的海大学子以支教团为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踊跃投身西部建设,学校连续16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今后,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努力把研究生支教团这一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让爱心的接力棒在海大代代相传。”
记者 王宣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