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曾呈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军在4月13日举行的曾呈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要求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曾呈奎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乃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松出席报告会。
杨军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刻把握、大力弘扬曾呈奎同志的高尚精神,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他自主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举贤任能、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要把开展向曾呈奎同志学习的活动,同树立本行业、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曾呈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城市的灵魂、事业的根本、前进的动力,在全市涌现出更多象曾呈奎同志这样的典型人物、骨干力量、创新人才,不断为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为青岛美好的明天注入持久的活力,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科院海洋所党委副书记郑晓林,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秦松、王广策,中科院海洋所高级工程师、曾呈奎同志秘书周显铜等曾与曾呈奎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先后在大会上做报告。
报告会由李乃胜局长主持。中科院海洋所部分院士、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社会各界群众共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记者/摄影:李华昌
相关链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在青逝世
曾呈奎(1909-2005) 又名“泽农”
曾呈奎简历:
曾呈奎,男,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中学时代,他眼见贫苦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就立志要改造中国的农业,因此给自己起号“泽农”。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工作。这期间,他对海藻学生产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泽农”理想就定位在“耕海”上了。
曾呈奎同志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名誉所长。历任厦门大学助教、讲师;山东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岭南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第三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第四至六届委员,民盟中央第七届参议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名誉主席,山东省第五至七届人大常委、副主任,青岛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曾呈奎院士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呈奎的科学历程:
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27年9月就读于厦门大学植物系。1931年厦门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32年9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
1933年发表《厦门的海萝及其它经济海藻》。之后,曾呈奎持续地开展了海藻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并培养出一大批藻类分类学家。他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发现了上百个新种,2个新属,1个新科和1门藻类(原绿藻门)的新纪录。他在海藻分类区系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海藻分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193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4年—1935年任厦门大学植物系讲师。
1935年—1938年任山东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
1938年—1940年任岭南大学生物系副教授。1940年9月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
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1942年—194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负责海藻研究工作,特别是开展了琼胶及琼胶海藻的资源及增养殖的研究。
1946年曾呈奎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
1946年底在山东大学植物系任教授、系主任。
1950年8月与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著名动物学家张玺教授共同发起并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水声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20世纪50年代亲自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海带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海带人工栽培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海带施肥增产研究和海带南移养殖试验,使冷温带的海带在暖温带和亚热带海域的人工栽培养殖成为现实,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带栽培和最大的海带生产国,为我国开发鱼、虾、贝类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曾呈奎与合作者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证明了紫菜孢子的来源,解决了紫菜栽培中的关键问题,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为现实,南北方两种紫菜的丝状体培养、全人工采苗和养殖技术迅速取得成功。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取得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
1954年—1956年先后开展了琼胶、褐藻胶的提取加工方法的研究,组织并与合作者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用褐藻胶代替面粉浆纱,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并拓展为利用海带生产褐藻胶、甘露醇和碘,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开辟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中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建立,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
1956年“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62年合作主编出版了《海带养殖学》,并编著了《中国经济海藻志》。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藻类的进化研究。他的具有创新性的不同于流行内共生理论和五界学说的“光合生物的进化”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光合生物进化的途径、阶段和进化系统。他认为光合作用是包括藻类在内的光合生物进化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理论,已为中国藻类学界所接受,并作为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其中,西沙群岛原绿藻的发现和研究,被中国生物界认为是进化论研究的重要成果,直接支持了他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理论,揭示了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进化论。
1974年曾呈奎又提出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研究实验室成为多学科合作研究海藻光合作用的学术交流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捕捞海产品严重过度的问题,曾呈奎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战略构想,亲自组织领导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贝类、虾类等海水养殖第二、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有关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使得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该项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国际藻类学会主席。
1986年《中国常见海藻》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B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向生产的转化,并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
“八五”期间,曾呈奎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特别是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试验室。
1987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称号。
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
20世纪90年代初曾呈奎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的专题报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推动我国海洋科研与海洋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1年被世界养殖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
1991年11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5年6月在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太平洋科协授予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畑井新喜志奖)。
1996年8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奖”。
1997年9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2001年4月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荣获山东省首次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