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先生坦言,早年一直痴迷《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对《红楼梦》的研究并不是很早。1954年,冯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文学史,开始读《红楼梦》并阅读相关的批判文章。1975年,他开始从事校著《红楼梦》的工作,从查核史料入手,对红学的研究也步步深入,并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秘密。
对曹雪芹的家世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研究与调查是红学研究的背景和不可缺少的前提。历史上,曹雪芹的祖上曾是清廷多尔衮时代的左令,在当时是一个不算小的官。学术界关于他这位“左令祖宗”的故事有多种说法,对曹雪芹祖籍的确切地点也有不一的论述。冯先生说:查询资料是唯一可靠的依据,而实地调查也是必要的手段。冯先生对曹雪芹的研究可谓达到入迷的程度以至“看书时,看到一个‘曹’字就眼前一亮了。”从当日曹家的倍受恩宠到后来凄楚的败落,冯先生侃侃而谈。历史繁华,历史多变,正是这种不堪回首的经历,孕育了这部传世经典的诞生。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争议自古有之。据冯先生介绍,即使现在所流传的前八十回也并非曹雪芹原封不动的真品。而 “后四十回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的传言”更是不可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前后思想水平有明显的区别;二是曹雪芹在短短的一年之内不可能完成整整四十回的写作。冯先生从有关的史料出发,对照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认真地研究抄本,对真正的“曹氏红楼”有了更深的领悟和见解。
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的探索和认知,冯先生前后的思想有所变化。前期的重点放在曹雪芹家世的研究领域上,后期他逐渐认识到这并不完全符合本书的本质思想,它还涉及到多个方面——清朝的历史大背景等。《红楼梦》博大精深,对清代社会的政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这种批判用的是隐蔽的手法。其中的一些极具讽刺的功效。《红楼梦》中的人命许多都含有深蕴,例如贾赦(假的摆设)、贾正(假正经)等。这部巨著最感人的当属宝黛二人的爱情遭遇,它突破封建传统的轨道,对婚姻自主的倡导深刻到“完全有自己思想意识的程度”。其艺术价值同样值得称颂,贾宝玉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典型,而曹雪芹是利用形象来表述自我思想是艺术大师。
冯先生是著名的考据型学者,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及《红楼梦》版本的研究,都卓有成就。他生于1924年,是与我们海大同岁的大家,今年虽然已“芳龄”八十,但我们面前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语出惊人。他不带演讲稿,自然流露,娓娓道来。让我们瞻仰到了真正的学者的风采,正如王蒙先生在讲座临近结束时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学问,什么叫作学问?”这都应引起我们的思索。等某一天找到了答案,我们也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构建精神的自由王国。”
“查询资料是唯一可靠的依据,而实地调查也是必要的手段。从史料和历史的事实出发”,冯先生就是这样研究红楼梦的。“十年一碑何足论,腹有诗书气自馥。江山满目钟灵秀,笔参造化神始足。”这就是冯其庸先生。感受红楼,感受冯先生,感受学问和智慧的神奇!
冯其庸先生在演讲
附:冯其庸先生简介
冯其庸(1924——),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
先生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重大活动都有重要 贡献。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立,《红楼梦学刊》的创立。
先生重视游历,1998年8月以76岁的高龄第2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