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能力•素质•人格:你如何增加成功的筹码?

作者:王新艳  …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4-06-26 字号:

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读完四年大学后踏入社会是更多同学的选择。然而求职的过程是艰辛的,尤其是在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愈来愈激烈,无疑更是加大了求职的难度。采访中信息学院2000级张森豹向记者讲述了他为谋到一个职位而“三易简历”的故事。

他在上海的谋职生涯有一个月。一个月中他跑遍了上海所有有关信息领域的招聘会,毕竟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个企业太过冒险。每天早起晚归,奔波于各个招聘现场,没事的时候就买报纸搜集信息,毛遂自荐的时候也有。但更多的公司不欢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要的是经验和能力。最初他做的简历是四张纸,(而有的同学竟能做到十几张)第一张是封面,最后一张是成绩单,第二张是自己的经历、荣誉之类的东西,第三张是自己的工作经验,可以说是一份非常规范标准的简历,结果很多单位连简历都没有留下。于是只好对其做了第一次的调整,将工作经验提到第二张,但还是接连碰壁。最后他不得不进行了第三次的改动,只保留两张,首先是自己的经验,一条一条列出,做到条理清晰,然后是一些零碎的经历,去掉封面和成绩单,收效很大。

当然,张森豹也提到一点,找工作有时也需要机遇和运气。最后他深有感触地总结道:“经验和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很重要,用人单位看的是你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而不是以前你取得了怎样优异的成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大学期间应更多地接触一下社会,尤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对于这个问题,英语系2003级研究生王浙宁也有着同样的观点:“大学四年中,学习是很重要的,但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试着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更为重要。或许现在并不能看到它们的效益,但这是一种人生经验、财富和底蕴,是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

谈到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因为在求职中受经验的限制,很多同学不得不向用人单位提出不要工资只要岗位。那么,与其找工作不要工资,何如大学期间积累经验?

当然,经验和能力并不是决定求职成功的唯一因素。524《青岛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事例,则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却遭到拒绝,因为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财务会计员。女大学生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人事经理对这位女大学生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孩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她说自己没工作过,唯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学生财务,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的预期,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告诉你。”女大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录取与否,请都给我打个电话。”经理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竟一下子呆住了。不过很快回过神来,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取的人打电话?”“你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的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年轻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请你一定打。”经理也微笑道:“请你把两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女孩用两块钱敲开了机遇大门。细想起来,其实道理很清楚,一开始便被拒绝,女孩仍要求参加笔试,说明她有坚毅的品格,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她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显示了一种诚信,这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即使不被录用,说明她有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上进心。员工不可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十分完美,我们可以接受失误,却不能接受员工的自满不谦。女孩自掏话费,反映出她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这更是财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可见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人品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

总之,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选择社会,社会也在选择你。你希望社会为你提供生存的条件,而社会需要你为它提供价值和财富。能否双赢,其中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广博和严格的。这也是大四求职族的深刻体会。

 最后,笔者从北大新闻网上摘下一篇关于求职简历三大误区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长篇累牍”≠吸引力

  “博士生一张纸,硕士生几页纸,本科生一叠纸,中专生一摞纸”……这是用人单位在多次招聘中总结的所谓“规律”。
  的确,在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不难发现,毕业生递上来的简历一个比一个厚,有的动辄就是长篇累牍的“心路历程”,有的干脆就是一本书:前言、致辞、目录、学校历史、学院介绍、专业说明、能力评价、成绩列表、证书证明、人生信条、整页的联系方式、英文简历……
  英语专业的小张拿出的就是这种“重量级”简历,洋洋洒洒63页,“我以为只有够‘长’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小张说,抱有他这种心态的毕业生还大有人在。
  据了解,如此花团锦簇但拖泥带水的自我介绍是技术单位或部门的人事主管最不能容忍的,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很务实的,“那些又厚又长但不知所云的简历我们基本都不怎么看的。”

“无所不能”≠竞争力


  学中文的小张今年大四,他说现在已有不少同学在忙着做简历,有的还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这让他颇为反感,“简直就是在‘吹水’嘛!”
  小张所述现象在当前的求职者中还为数不少,不少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竞争力”,把自己描述成“知识无所不懂,技能无所不通”的全能人才,极尽夸饰之能事。
  在某财经大学举行校园招聘的一家投资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就说:“让我们眼前真正一亮的是简历的实际内容,而不是它的包装、用词。有些同学的英文简历做得顶呱呱,但面试时英文却说不上几句,这样的毕业生我们会要吗?”
  其实,脱离自身能力的虚夸,往往适得其反,招聘者一看就留下了不诚实、不踏实的印象;尤其到了面试时,张口结舌,露出狐狸尾巴,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简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关键还在于要有真才实学。用人单位也告诫求职者,在简历中一定要有把握的才写,没有把握的不要写,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夸张。
  

“深情款款”≠亲和力


    “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本人团结同事,能吃苦耐劳”,“让我们风雨同舟”……
  诸如此类的语句是否也出现在你的简历中呢?如此表白果真能让用人单位动心?
  用人单位则反映,很多求职者在表现个人能力时,总爱用一些抒情的句子,要不就是“团结同事、能给公司带来如何如何的效益”等等的空话、虚话,甚至有的在结尾还不忘加上一句“我热切期待着一个大展鸿图、共创辉煌未来的良机”之类的口号。这样的表达看起来充满激情,实际上等于白说。
  “无谓的抒情显得多余,还是实在一点的好。”这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忠告。

 

   记者:王新艳  陈蕾  赵杰    编辑:许方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