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崔洪芝教授,看看她如何在材料世界里乘风破浪,激扬平凡且伟大的“她”力量。
崔洪芝,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目前担任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海洋装备特种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青岛涉海新材料产业联盟轮值理事长、古镇口新材料保障联盟理事长。深耕材料领域三十余年,崔洪芝作为学科带头人,为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并走向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工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崔洪芝提出“向海而行”,调整团队研究方向,在海洋耐磨蚀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能束构型化增材制造与加工等多个特色方向上形成了突出优势。
2023年10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3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经过数轮答辩和重重考验,崔洪芝团队的“海工装备耐蚀耐磨高强韧钢板开发与示范应用” 获批立项,经费2000万元。该项目针对我国目前高性能钢仍需依赖进口的困局,面向海洋平台、海洋风电、疏浚船舶等多应用场景,采取“钢板基础强韧化-耐蚀耐磨梯度化-高效制备复合化-材料工艺工程化”的全流程一体化组织实施路线,不断提升钢铁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测试评价到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填补我国在高性能钢方面的空白,国内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项目合作。
想要做好科研、做好项目,闭目塞听、纸上谈兵是绝对不行的。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今材料生产的短板,更深入理解新时代材料发展的前沿科技,崔洪芝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去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一行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进行调研交流,与先进材料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拜访英国国家先进材料与创新研究中心、曼彻斯特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及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系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崔洪芝的脚步遍布各个材料重点领域。参观、学习、借鉴、创新、发展,崔洪芝带领团队一路奔走,从未放缓脚步,对他们来说,每一次出差都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也是不可多得的查漏补缺、提升自我的机遇。崔洪芝说:“科学有险阻,能拼才会赢。无论科研学习之路多么曲折,每当研究有新成果时,就觉得所有辛劳付出都值了。那一瞬间,我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喜悦,这也是科研最吸引我的地方。”
崔洪芝教授陪同李华军院士一行参观“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崔洪芝培养锻炼出了严格、严谨、严肃的习惯——严格的自我要求、严谨的科研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于团队的老师,她为每个人量身定下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计划,她常在开会时强调:“科研对于青年老师依旧是一项重要任务,现在有部分老师甚至不怎么进入实验室,这是绝对不行的,在年轻时就固步自封,只会严重阻碍青年人的进步。”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她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只有每个人都尽力,每个人都努力,整个团队才能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2023年11月,崔洪芝教授当选山东硅酸盐学会新一届理事长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
每个周六,崔洪芝都会挤出一天时间开组会,听学生们仔细汇报一周的工作进展。除此之外,她还要求学生们每周上交一篇周报,周报中要有实验进展、最新成果和困难、解决方法和后期规划等内容。“有的时候我们周报里哪里写得不对,老师很快就会指出来,并指导我们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于崔洪芝的学生而言,提交周报成为了他们每周一次的“小考”,更成为了他们确立正确研究道路的一盏盏引路的明灯。
几乎每天早上,崔洪芝都会踏入实验室看看学生。“老师很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她曾说过‘博士二分之一的时间都要在实验室,硕士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在实验室,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础。’”她的学生如是说。崔洪芝的实验室布置的井然有序,各种设备齐全,其中不乏精密仪器,驻足其间,实验室主人对待科学研究的匠心呼之欲出。师生身着实验服在其中穿梭忙碌。实验室就像是她的第二个家,她常说,不管多忙多累,只要一进入实验室,心就能立刻安定下来。面对市面上有些测试仪器无法更好地适应实验室里的研究特殊性,她大刀阔斧改!自行组装、自行修正、自行调整参数,搭建极地、高原、钻井等多种环境的设备系统,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
2023年10月,校党委书记田辉到崔洪芝教授实验室调研
崔洪芝教授指导学生调试自主研发的高速激光增材制造设备
刚柔并济,严慈相融,崔洪芝对学生的关心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被问到和老师相处的点滴小事时,崔洪芝的博士生张宏伟说,一次和老师共同出差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们还在高铁上,老师那时还在忙工作,正当我打算休息的时候,老师拿着盒饭过来了,嘱咐我要记得吃晚饭。”盒饭多点了一盒,是怕学生吃不饱。崔洪芝放下盒饭后没有多说什么,一切波澜不惊,好像她只是做了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而像这样平淡又温馨的小事,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对于学生来说,崔洪芝不仅仅是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一位值得敬爱的长辈。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跟随崔老师这么多年,我从没听到老师说过一句‘这件事难,这件事办不了’……”博士生马国梁一直跟随崔洪芝学习,每每听到老师坚定的话语,他内心的迷茫便会一扫而空,又重新充满不断前进的动力。科研实验总有数据不理想的情况,但当团队里的成员因为实验失败而沮丧时,崔洪芝便会宽慰道:“不要说‘失败’,没有失败的实验,每一个数据都是在朝着理想的结果逼近。”团队成员都说,崔老师的字典里好像就没有“困难”这两个字。崔洪芝曾将新材料科研之路比作一班没有终点的列车,每一个成就都只是列车中途的一个站点。困难和挫折也是一样,当目标定得很远很远,任何波折都只会是列车中途短暂的颠簸,而崔洪芝绝不会因为这短暂的颠簸影响整辆列车的前行。
“就在去年暑假,我们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崔院长带着我们从6月下旬一直工作到9月上旬,整日整日加班加点地工作,每每就某个问题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团队成员刘飞亚老师忍不住慨叹道:“崔院长在工作中那种不输年轻人的拼劲儿和冲劲儿,特别能感染和带动我们,去攻克一个个难题,取得一个个突破。”对于崔洪芝来说,没有事情是真正“做不了”的,要敢想、敢为、能为。而要做到这些,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稳固的工作基础,更要有面对难题不打怵、
胆虚,反而乐于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团队成员而言,崔洪芝的身影就是鼓舞他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引路人。
去年5月,崔洪芝应ESIA17-ISSI2023(2023国际结构完整性学术研讨会)组委会邀请带领团队成员崔中雨副教授一同赶往英国进行学术访问。“飞机落地已经很晚,等我们赶到酒店已经到了晚上八点,长途跋涉后头晕脑胀,但崔院长立刻抖擞精神带领大家开始修改会议PPT,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多。”想起当时的情景,崔中雨的语气难掩敬佩,“崔院长就是这样,每一份工作,她都要尽力做到最好;每一分每一秒,她都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
崔洪芝教授在2023国际结构完整性学术研讨会作大会报告
科研、教学、重要会议、与企业对接……崔洪芝很忙,常常前脚刚刚结束一场会议,后脚她的学生给她打电话请教问题的时候她已经到了机场,可即使如此,她依旧能把琐碎的工作处理地妥妥当当。“崔老师总是挤出休息时间来工作,我们经常一觉起来,就发现老师凌晨3点或凌晨5点的给我们在群里安排了新的计划,有的时候我们会怀疑崔老师也许晚上只休息两三个小时,但是她每天都神采奕奕,雷厉风行。”崔洪芝的学生们说。“每段时间都是有价值的,决不能让它被浪费掉。”这就是崔洪芝在繁忙的工作中平衡个人生活的法门。
除了科研和教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长,崔洪芝更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崔院长是真的全心希望学院能发展好,能立起来、强起来,她几乎把一半多的心力都放在了建设学院之上。”崔中雨说。记得为学院申报博士点时,节点恰好和几个项目申报撞在一起,崔洪芝一心多用,几乎忙得脚不沾地、夜不能寐。她说,没有一件事 ‘可以缓缓’,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为了把每项工作都做好,崔洪芝呕心沥血,在事情刚刚尘埃落定之时便因连轴转累病了,中午挂完吊瓶,下午她又赶往机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曾评价说:“我认识崔洪芝有30年了,她始终是一个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做科研的人,给青年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想要为中国材料的突破作贡献,但是怎么做,从哪里开始做?青年时期的崔洪芝就已经深深明了,不仅需要远大的理想,更需要脚踏实地,真正了解中国所迫切需要的材料是什么。“‘顶天立地’,我将我的科研目标总结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崔洪芝贯彻始终。对她来说,双肩如铁,才能力扛千钧;初心笃定,才能行稳致远。
“新材料是各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谈起对未来的规划,崔洪芝动情地说,“要推动创新链、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材料事业再攀高峰而不断努力!”
文:唐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