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徐晓峰教授在国际顶尖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8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浏览次数:1119

  本站讯 近期,徐晓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Design of Double-Network Click-Gels for 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Adhesion and Energy-Wise Applications in Floating Photovoltaics”《点击化学构筑双网络凝胶实现高效水下粘附和节能漂浮式光伏》的研究成果。本项研究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快速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双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凝胶,在不同的水环境和不同的水下物体表面实现了高效和稳定的粘附,利用在漂浮式光伏系统中水/空气界面的粘附结构设计而产生的被动制冷效应,实现了漂浮式光伏光电能量转换效率的稳定提升。中国海洋大学材料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淑雪同学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在水和海洋环境中,粘合剂对于水下修复、软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生物医学和组织修复等应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高湿度环境中,物体表面形成水合层,固体附着力显著降低。在过去几十年中,水下粘合剂的设计主要源于邻苯二酚化学和仿生微观结构。然而,许多仿生儿茶酚衍生物(胶水型水下粘合剂)需要缓慢的固化过程进行凝胶化。此外,其水下附着力本质上容易受到氧化、pH变化和预处理表面的影响,这会破坏水下粘合剂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课题组利用疏水性的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PEA),亲水性的2-丙烯酰氨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和1-乙烯基-3-丁基咪唑溴盐([BVIM][Br])合成了一系列PIL聚合物,引入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和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采用点击化学的合成方法在常温下快速制备双网络凝胶。与儿茶酚的粘附机理不同,凝胶中PILPEGDA作为吸湿组分在水下粘附时能够吸收界面水,消除水合层的影响。界面处的大量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离子和范德华相互作用等各种界面作用力协同实现水下粘附,粘接强度超过0.84MPa。此外,还开发了与能源相关的水下附着的新应用,通过漂浮式光伏系统中水/空气界面的粘附结构设计,产生了被动制冷效应,实现了漂浮式光伏光电能量转换效率的稳定提升。相比几种传统的光伏技术,本项工作显著地提高了漂浮式光伏的能量转换效率(约20%)。而且实现了在漂浮式光伏平台上,对多类振荡运动的快速传感。

  近年来,徐晓峰教授课题组围绕着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在高效率光/电和光/热转换材料与智能器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Adv. Funct. Mater. (2022, 2201919), Chem. Eng. J (2022, 431, 134144), J. Mater. Chem. A (2022, 10, 8556), Small (2022, 2107811), Adv. Funct. Mater. (2021, 31, 2104464; 2021, 31, 2008681), Nano Energy (2020, 77, 105111), J. Mater. Chem. A (2021, 9, 9692; 2021, 9, 21197; 2020, 8, 24664), Chem. Eng. J (2021, 417, 128051),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1, 13, 23993)等国际顶尖的材料和能源类期刊上。相关工作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海洋生命学院多位合作教授的支持和协助。

Baidu
map